林振體
【摘要】開展“師生同讀一本書”的活動,讓教師陪伴學生一起閱讀經典名著及優秀的課外讀本,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及熱愛讀書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文學素養,并在此過程中讓師生能夠有更好的互動使課堂教學有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同讀一本書
開展讀書活動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因為讀書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教育活動。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思想的結晶,無論什么時候提倡讀書都不會過時。“師生共讀一本書”可以有效改善課堂的教學效果,為以后的教學活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關于讀什么書的問題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做出了明確的指導:要注重對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培養,豐富學生閱讀的種類,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提高讀書的品味。提倡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同時,課程標準也對小學學生的閱讀量做出了要求,“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除此,教育部還推出了小學必讀經典書籍名單,比如,一至三年級,有《我媽媽》《中國成語》《發明家奇奇兔》《神筆馬良》等,這個階段書籍的特點是強調趣味性、故事情節不復雜,通俗易懂。主要是讓學生產生對讀書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基本的品德。而從四年級開始,推薦的書籍就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哈利·波特》《昆蟲記》《西游記》《中華上下五千年》等書籍。這時就不再以童話故事為主,開始加入古典名著、歷史、外國優秀文學這類文學性較高、哲學思考性較強的書籍。
在開展“師生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時,教師可以參考教育部的推薦書籍名單,結合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閱讀書籍,盡量做到全面的閱讀、高質量的閱讀、對學生有益的閱讀。
二、關于如何讀書的問題分析
1.從閱讀量上來說,目前大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不達標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據研究數據表明,我國有一半多的學生每天閱讀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這不免引起我們的憂慮。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要承受較大的升學壓力,“雙減”政策實施之前,每天都要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上課和做作業上,導致學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進行課外閱讀。部分學生家長對學生閱讀課外書籍這方面也沒有給予一定的重視,甚至一些教育觀念落后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種種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閱讀量較少。
2.從閱讀方法上來說,學生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閱讀方法,他們在閱讀的時候完全以自己的興趣心情為主,遇到自己喜歡的情節就細細地看,不喜歡的就跳過。同時,也不會對書籍的內容進行思考總結,從書中得不到提升,這就是所謂的“無效讀書”。
結合學生閱讀書籍的現狀,“師生同讀一本書”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師的陪伴監督下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關于“同讀一本書”的策略探究
1.課外閱讀與教材相結合
在開展“師生同讀一本書”的活動過程中,要秉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既要確保閱讀數量,也要確保閱讀的質量,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高自己。因此,教師的引導就顯得極為重要。在目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開展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這樣既不耽誤課堂教學又達到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將相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一周或幾天去閱讀《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古代帝王與名士故事》等書籍;可以讓學生閱讀其中與課文相關的內容,最起碼知道當時所處朝代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在教學時,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藺相如做法所蘊藏的智慧,加深學生的感悟。同時,為了確保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閱讀任務,可以讓學生寫讀后感。教師在檢查學生的讀后感后看是否與自己讀書時的感覺相符,依此來判斷學生是否認真完成任務。在教學《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節選時,筆者先讓學生提前閱讀,了解小說作者及寫作背景,體會魯濱遜的人物特點,感受魯濱遜的不畏艱險、積極樂觀的精神品質。在學生閱讀完之后,再讓他們理清書中的情節內容,畫好思維導圖,然后在班里交流匯報。很多學生都積極參與,各抒己見,效果非常不錯。再次回到課文中,魯濱遜的冒險精神、驚人的毅力和豐富的創造精神已在學生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師生同讀,指導閱讀
在“同讀一本書”的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個示范者、引領者,要通過自己的行為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因此,我們進行了師生同讀活動,教師和學生同讀一本書。每讀一本書之前,筆者會和學生共同制訂閱讀目標,以達到預期的閱讀效果。例如,在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書時,我們共同制訂了這本書的閱讀目標:了解書中的人物關系;懂得湯姆索亞是個怎樣的孩子;要掌握課外閱讀方法,積累一定的讀書方法;通過思維導圖分享書中的故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師生同讀縮短了師生交流的距離,提高了閱讀的效果,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不斷地增強。
3.定期開展讀書匯報加強閱讀考察
制訂完閱讀目標后,如何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目前主要的考察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寫一篇讀后感,但這樣的方法有些單調。為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這個可以寫在本子上也可以寫在自己讀的書上。讀到自己喜歡感動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想法,見到優美的句子時可以進行摘抄或在書上做批注。教師再定期或不定期地讓學生進行展示匯報分享,對于積極參與的優秀學生予以表揚。教師也要在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例如,筆者每個月都會布置學生閱讀一本書,讀完之后開展讀書匯報會。匯報會上,學生會根據自己制作的PPT課件、思維導圖、寫好的讀后感、摘抄的優美文段進行匯報。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被熏陶了,課外閱讀的氣氛更濃了。
讀書是伴隨終生的事,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意識到書籍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從書中尋求力量,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俊曉.共同生長:師生同讀“整本書”——兼談對課外閱讀指導的幾點思考[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8(3):37-39.
[2]蔡云珠.激趣? 品言? 提質——“師生共讀一本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11):29-31,56.
[3]趙晶晶,楊君.師生共讀? 快樂無限——“師生共讀一本書”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4(4):73-75.
責任編輯? 胡春華384E3890-A6F0-44E5-9C50-460CAD0BEA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