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輝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合理組建學習小組,不斷學習優化小組,才能激發學生的合作欲望。在評價上,要建立長效評價機制,并不斷優化,才能為合作學習注入原動力,更要優化學習方式與內容,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放入合作學習之籃”,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中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化小組;分工;評價;提高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將傳統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轉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轉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又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合作、交流和分享,實現優勢互補,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同時,有利于學生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流于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實在令人長嘆不已。如今的合作學習課堂缺乏的并不是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情景與教育氣氛,更不是表層的合作方式。
一、組建“最佳”小組,挖掘學生的“合作潛能”
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鼓勵學生才能發展的環境。如果教師不讓學生以合作學習小組的形式直接參與學習過程,那么,在教學中就不能得到所期望的結果。因此,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組建比較固定的合作學習小組。科任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觀察、分析,一般采用4~6人為一組,每個小組里的成員需經過多方考慮組合在一起,而不是隨便把幾個學生分在一起。
筆者常用的分組有方式是:(1)靈動分組。即根據教學內容分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筆者會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題目進行學習,這時選擇相同題型的學生就可以進行自由組合,一起探討學習,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另外,由于學生的偏科,我們也要在分小組時進行適當的調整,如,分好語、數、英三種學習小組,小組長的安排也要不同,這樣更有利于小組的發展。(2)固定分組。依據學生坐位相對性確定的特性,4~6人為一組,或是4人鄰近而坐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這類分類具備一定的可靠性,而且具備操作便捷的優勢。需留意的是,分配坐位時要考慮到團組員的特性。每一個小組務必包含不一樣自學能力、不一樣性別、不一樣家境的學生,那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優等生的表率作用。
分組不合理是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小組人多不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差距太大也是影響合作學習的原因之一。由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他們之間的討論無法深層次地進行。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去組建一個個“最佳學習小組”,盡量讓小組成員之間縮短距離,讓每個小組成員真正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去,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潛能。
在分配團隊組員時,應當多樣化參照規范。除此之外,也可以以口語表達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工作能力、寫作水平、閱讀水平等為參照因素。歌唱、跑步等興趣愛好,也可以作為參照要素。學生的個人素養應當在學習中能夠展現,讓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價值在班集體中能被充分重視,讓學生能更積極地融進團體,進而能更輕松自在地學習。每一個小組的負責人是小組的核心人物,塑造一個杰出的小組長,教師也就多一個好幫手。假如每一個小組都能培育出一個杰出的小組長,教師就能實現“無為而教”了。而這樣真正屬于學生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二、合理分工,讓合作“井然有序”
上課時,通常的作法是讓小組里的每一個人按序講話,隨后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話。可當學生需要交流發言時,許多小組并沒有派代表來溝通交流。由于學生不清楚分工職責:需不需要派?怎么派?派誰去?這種問題體現出學生沒有形成職責明確的小組合作、學習分工的習慣。因此,要使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組員之間明確的分工和職責很重要。
筆者以4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小組內應有:小組長、組織紀律性觀察員、記錄員、報告員等,一個組內的人物角色區劃還可以交替。一旦人物角色確立,幾個人分配小組合作學習就容易了。有時還可以依據不一樣的主題活動設定不一樣的人物角色,規定團體組員必須積極主動完成自己的任務,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要想有高效的課堂,不讓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小組的建設和培訓特別重要。
總之,明確的組內分工能促進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的養成,讓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有序地進行。
三、優化評價方法,注入“合作動力”
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構成部分。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離不了評價,評價是檢測教學水平,使課堂教學不斷完善和健全的關鍵步驟。教師必須要對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合理有效的評價,進而更好地完成“以評促學”的總體目標。教師務必創建科學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體制,有效的評價體制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實際效果的途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充分發揮每一個隊員的最大潛力,完成相同目的和個人方向的辯證統一。因此,要創建良好的限制體制,推動學生個人的勤奮和組員的互幫互助合作。
在評價層面,筆者選用小組評價和本人評價緊密結合的方式。筆者設定了“小組學習培訓綜合性評價表”,重視對學生的短期內評價和長期性評價緊密結合。以周為小階段,以月為中階段,以學期為終階段。評比出最佳學習小組、最佳小組長、最佳學習伙伴等。當學生有挫敗感時,這些榮譽能鼓勵學生踏上新的“征程”,持續促進學生前行。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在一節課中的主要表現應當如下所示:先按學生表現給學生排好號,上課的時候,各組員輪番做記分員,每項每日任務按組號記分。那樣,能力強的學生會以幫助其他學生為己任,為了更好的團體榮譽,其他學生也會為團體的榮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與此同時,在“兵教兵”過程中,按時評比“優秀小老師”和“改錯能人”。如此,在班集體中打造一種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
與此同時,筆者還注意了評價內容的“多角度”。包括:作業完成,組內互助,課堂表現和學習成果評價等。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小組評比表:
四、優化學習內容,激發“合作激情”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有選擇性地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于一些思維容量較小或者通過個體的獨立思考完全能夠解決的問題就沒有必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防止“將所有的雞蛋放入合作學習之籃”。教師需挑選運用邏輯思維,程序復雜或步驟性強,能根據合作互相影響的問題進行學習。那樣小組成員之間就務必相互配合、相互依靠、相互激勵,才能圓滿完成任務,在合作中感受到成功和愉悅。
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家常常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是學生的合作激情不高,合作實際效果不太好。為什么?一個學生道破了“天機”:“這種問題無需探討,眾所周知,大家為什么要探討他們?”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必須小組合作學習。僅當學生沒法單獨處理學習內容時,學生才會想要在合作中學習,才會出現合作的熱情。因此,在培訓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合作要求,有選擇地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對于學生“力所難及”的問題,才讓學生“合作探討”解決。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用自己的智慧組建科學合理的小組,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有效的課堂內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簡純.高效課堂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究[J].考試周刊,2015(5):2.
責任編輯? 陳? 洋5E8441A7-9B2C-4A71-9B58-37D0AC0EC7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