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穩龍
(山西工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強化教學實踐環節是應用型高校的基本校情,通過改善教學所需的實習、實驗、實訓條件來培養高素質人才,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推進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教育部等五部門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創新健康教育形式,深化“互聯網+健康教育”,把運用網絡開展各種教學模式推向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線上課程數量和質量有了質的飛躍,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機會,讓更多優質的課程能從線下搬到線上,方便學生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反復學習和研究,學習自主性得到空前的提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武術教學存在理論課程建設不足,武術教學的線上教學資源和武術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述資源十分有限;真正武術專業走出來的高校教師,數量相對短缺;武術教學項目創新跟不上新時代高校教學發展的步伐。武術課程混合式教學方式的運用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相互促進作用有限;缺乏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全程、全方位的監控和學生客觀努力過程的評價;武術最根本的攻防作用過于淡化,基本處于不推廣狀態,在高校教育階段,輕視武術攻防屬性的教學。
目前,高校武術教學內容相對單一,特別是公共體育武術項目的教學以24 式太極拳和三路長拳的教學為主要內容,拳術教學的開展較安全,不易發生傷害事故,器械類項目的教學推廣受到場地、安全性、教師教學能力、學生自身素質等綜合因素的限制,開課比較困難。武術教學處于“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一學期下來,基本都屬于期末考試結束后套路動作忘完的狀態,學生對武術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選課人數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學習效果也不容樂觀,武術學習的延續性一直是束縛高校武術教學的一大阻力。
傳統武術教學模式單一,理念落后,實踐性差,課堂氣氛低沉,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屬于教師“滿堂灌”的教學狀態,不能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痛。而混合式教學能夠更新教學觀念,線上增加實踐課程中不能學習到的武術基本理論知識、武術大家的成長史、武術的愛國情懷、武術門派的辨別之道等,線下教學完成武術套路動作的實踐學習和演練,把理論應用到實際中,理論指導實踐更標準地掌握每個套路動作的發力和運動軌跡,掌握真實的攻防技擊術,從而體會到真正武術的魅力所在,能夠培養學生的武術文化素養,為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擴大受益群體。
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注重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武術教學對學生身體和精神上的教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武術套路的學習和演練能提升習練者的精氣神,同時手眼配合、身體的上下穿行、步型的靈活轉換能展現出習練者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
目前,大多數武術課程教學處于只能完成套路動作的教學水平,教學方法主要是學生通過模仿達到“比劃式”的純套路學習狀態,學習武術的方法與學習健美操、廣播體操等操化類項目沒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對比學生意識形態中武術的習練形式相差甚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威武和有吸引力,引起部分學生的不滿情緒,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武術教學體育化固有教學觀念的籠罩,人們形成了“有色眼鏡”,在認識層面把武術教學判定為套路運動的表現形式,套路動作的顯性特征,掩蓋了武術區別于其他項目固有的攻防技擊術特性。
傳統武術的身體活動方式大致表現為功法、套路、散手3 種常規形式。從武術傳承的角度分析,套路動作只是傳統武術中技術環節的展現,不是武術的全部和整體,武術中每個拳種都含有多個技術環節。武術本身具有的修身養性、健身娛樂、教育意義等“隱性”價值均依靠于武術攻防技擊術價值繁衍而生。歸根結底,武術發展,不論是要達到強健體魄的目的,還是要達到教育的目的,都必須依靠武術特有的技擊目的為前提和根基。
2.1.1 改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武術文化和理論教學狀態
當下武術教學的開展以學習武術套路為主,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計劃安排,每節課學習3 個左右技術動作,掌握動作的運動方向和運動軌跡,能把動作模仿的演練完成,就等于完成了此次課的教學任務,所涉及武術的理論知識講授很少,針對所學動作的名稱講解、技術特點介紹、發力過程體會、拳理拳諺傳承等武術文化的精髓被忽視,學生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狀態,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失去了武術的“魂”,把武術教學變成了單純的套路動作教學,最終會導致武術的發展失去“金身”。
2.1.2 線上教學內容明理
線上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武術歷史文化、武術各流派的特點及輝煌史、著名人物典故、武術拳理拳諺、愛國人士故事的講解,以及禮儀規范、武術發展各主要時期的特點和典型人物的介紹,補強武術理論知識的講解能讓學生明理,既要讓學生學會武術的套路動作,更要讓學生熟知武術各項目的由來,了解所學拳術的健身作用和技擊攻防的意義。
2.1.3 線下教學內容篤行
在武術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點教授套路動作的利用價值,從動作的健身和攻防技擊術2 個要素進行教學。每一種拳術都有其獨特的健身和攻防技術要領,教會學生真正關注和想學到的知識技能,改變以往的只交給學生套路動作這種膚淺的教學任務,把武術真正的精髓、深層的技術拳理和武術文化放大和傳承。線上理論知識的學習充實線下套路動作的習練,沒有拳理和技擊術支持的套路動作就是個空殼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夠達到技術動作的歸真目的;線下套路動作的標準演練領悟線上理論知識的真諦,線上教學內容填充線下教學動作的技術細節,線下技術動作的習練呈現線上教學內容的內涵,線上線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線上講解各招式的攻防技術,包含技術動作的適用情境、細節把控、身體形態、泄力及發力過程等核心技術要領,可以借助線上教學內容來反復教學和研究,便于學生在線下實踐練習過程中逐漸體會,線上教學指導線下練習,線下練習檢驗線上內容,學生在逐漸領會到核心技術要領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增強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促使學生真正喜歡上武術,最終提升武術的教學質量,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能利用武術相關套路動作來強身健體或防身自衛,是武術教學的最高教學目標和價值體現。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規定教學任務采用“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方式的總稱。為符合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環境的突出性,武術線上線下教學都要為便于展開實踐,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互聯網與體育課程的接軌是時代進步的必要趨勢,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興產物,能推動體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良好發展。適應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要求,完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體育課程適應高校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體育課程創新升級的良好機遇,應用型高校武術教學要抓緊、抓牢這次良機,蹚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陽光道路。
2.2.1 線上教學重武術文化傳承
線上教學內容分類建設,可分武術認知與藝術追求,從武術的起源與發展、武術欣賞、武術文化內涵及傳播、武術的特點、價值與藝術追求等方面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述。武術發展各時期的特點及主要作用介紹,從武術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進行講述,讓學生明白武術各個時期歷史賦予的使命。武術項目的主要分類,從拳種的分類、器械的分類、門派的分類等方面進行講述。典型拳術大師介紹,針對目前推廣和習練人數較多的幾個拳術逐一進行講述,如比較出名的拳種: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南拳、劈掛拳、八極拳等的詳細講述及各拳種代表人物的事跡講解。優選精彩和有代表性的武術影視資料,對所呈現的拳術特點和技擊術進行講解教學。
2.2.2 線下教學回歸傳統訓練,重套路推廣
注重從技術要領、實戰對抗和體能支撐三要素展開教學活動。圍繞技術要領,增強勁力練習;講解實戰用法,開展對抗練習;強化武術專項體能訓練,抓牢基本功法練習。
技術要領從每招每式的動作名稱(武術專有動作名稱的解讀:簡單易懂的步型加手型的動作馬步架打、弓步下沖拳等;人物典故類動作名稱哪吒探海、蘇秦背劍等)的由來和技術特點,對招式詳細講述,如掌握動作的發力過程、步型手型的運動軌跡、手眼身型的配合、武術精氣神表現力的呈現。實戰對抗,針對每個動作的攻防技術進行講解演練,既要掌握每個招式的攻勢,又要明白相對應的守勢,反復演練體會動作攻防技術的實戰意義,增強套路動作的實戰對抗性,感受歸真的武術教學方法,學生達到練和打的教學目標,就能準確地講述每個動作的核心要領,達到理論結合實踐更高的教學目標,為之后利用武術強身健體、防身自衛打下良好的基礎,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技術動作的演練是依靠身體綜合素質來完成的,體能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套路動作習練的標準化、攻防技擊術成功率等,所以武術套路的習練,必須嚴格加強武術專項體能訓練,武術基本功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柔韌性、上下肢力量、機體爆發力、協調性、身體穩定性的控制等素質訓練在教學實踐中展開,保障學生有良好的體能素質,完成武術套路動作和對抗性練習,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
教學評價是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衡量具體的教學行為、特定的教學對象是否已經達成或接近先前預定教學目標。武術教學的評價和判斷,是依據教學實際情況是否達到開課前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在武術教學中,要科學地運用教學評價,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意義,通過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武術知識體系,培養練習興趣,養成鍛煉習慣,畢竟武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現代生活的人,通過合理的武術教學和科學的自我鍛煉過程,培養學生終身武術意識,養成自我鍛煉習慣。
2.3.1 教學評價重過程性考核
武術理論知識的評價在線上完成,線上教學內容便于武術文化和理論知識的開展,教學評價針對理論知識內容完成線上考核,考核點為學生對武術的認識、講述自己最感興趣的武術項目及武術基本知識點的測評等,可借助網絡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釘釘、雨課堂等)組建武術理論知識點測評題庫,讓學生在線上完成試題測驗,此部分分值占課程總分的20%,較為適宜。
2.3.2 重總結性評價、輕套路性評價
重視學生武術教學全過程的參與度、學習態度、完成課堂練習的努力程度、學習過程的配合程度等綜合進行評價,借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生學習態度、課堂互動統計、作業完成情況的統計和分值評定。這一部分的分值完全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分值獲取比較容易。還可以通過統計學生完成課下動作練習、其他作業的情況和次數來反饋學生的學習態度,這樣既留存了教學過程的真實資料,又為客觀實際的考核分值提供了有力證明,此部分分值占課程總分的20%,較為適宜。
2.3.3 重視學生武術專項體能評價
高校開展體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無論開設多少體育項目,沒有體能練習的體育課是沒有靈魂的。武術教學效果的好壞跟學生的體能有較大關系,所以武術教學離不開武術專項體能的練習。在教學中,增加踢腿和基本步型手型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上下肢力量、心肺功能、協調性、柔韌性、爆發力等方面進行測評,既能滿足武術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需求,同時也能完成提升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的任務,此部分分值占課程總分的20%~30%,較為適宜。
武術專項體能對學生的腿部力量和爆發力要求較高,根據武術套路的特點進行專門的體能練習,對學生的武術表現力和套路動作的演練有很多幫助,專項體能的提升在套路練習中的騰空、下穿、跳躍、步型之間的轉換都能做得更好,進一步增強套路練習過程中身體的控制能力和步型、手型的勁力。套路動作的標準化、每個技術動作的正確發力、手眼身型武術外在的表現力等方面的綜合提升,能更加直觀和科學地反饋教學評價,體現出體能是武術技術展示的基礎要素。典型的武術專項體能評價項目有立定跳遠、三級跳遠、單腿跳、100m 跑、仰臥起坐、鯉魚打挺、平板支撐、800m跑、俄羅斯轉體、跳繩等。
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不能脫離學校教育。武術教學改革不是曇花一現,而是需要不斷地完善與創新,應用型高校武術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武德和拳術,從能說、教會、勤練、實戰四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完善線上線下武術教學內容設置、創新教學方法和修正武術評價內容與方式?!爸匚幕⒕茁贰婓w能、敢實戰”的教學理念和文武兼修的教學目標;重視教學過程的評價,注重學生努力學習的過程考評,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完善應用型高校武術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形成武術教學特色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