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翊玲 劉煜
(1.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00;2.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235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和理念,習近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成果。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為了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在緩解資源枯竭、減少碳排量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新能源汽車就是典型代表。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可謂勢頭強勁,在汽車銷量并不特別樂觀的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讓人眼前一亮。隨著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提升,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創立,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逐漸成熟,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到這一新興產品,引起購買熱潮。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就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新能源汽車仍然是大勢所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要在深刻把握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同時探索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路徑,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是一個歷史過程,這一理念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觀點的繼承和創新發展,也是對當下生態環境現狀的深刻洞察。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在促進我國乃至世界綠色和諧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指導作用。
1.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人與自然對立統一
生態哲學由生態學理論凝練發展而來,是人類社會向生態文明時代邁進的哲學回響,它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辯證關系學說在生態領域的具體化”[2]。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首先,自然相較于人類,具有先在性,這是人類生存最為基本的前提,自然的先在性和人類的派生性是不可顛倒的。其次,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和社會,二者都包含在人與環境關系研究范疇中。馬克思恩格斯創造性地指出,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社會問題,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前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正常化。最后,環境也在潛移默化中創造著人,環境對人具有制約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差異性會對人類活動造成一定影響,但人類在自然面前不是“機械的”“僵化的”,而是能動的存在。人類在其實踐活動中不斷改造甚至創造環境,以滿足人類發展所需。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態的哲學思想,從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出發,構建起“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
2.唯物辯證法:人與自然普遍聯系
唯物辯證法指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所有的事物、現象和過程及其內部各要素環節都處在相互的影響和作用之中,它們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應運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聯系包含著橫向的聯系。人與人、自然環境內部、人與環境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其實踐活動不可避免地要與環境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不斷向自然索取,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謀求發展,但環境內部也處在聯系之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破環生態環境系統中的一部分會影響到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聯系也包括縱向的聯系。過去影響著現在,現在影響著未來。人在實踐活動中如何對待自然環境,如何處理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事關人類未來的前途命運。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觀點,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擺在了更密切的位置上。
3.唯物史觀: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發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生產力具有基礎性的決定作用,它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科學技術使得生產方式不斷革新,生產力得到快速提升,人們尤其是工業革命發展初期的資本家們看到了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他們不惜破環自然生態環境,他們忽視了生態也是潛在的生產力,且是更為基本的要素。人類的長遠發展、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必要條件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盡最大努力實現生產力的發展是必要的,但這是要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前提的。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生態環境,人類生活水平、幸福感的提高離不開綠色和諧的生態環境。此外,自然生態環境也是生產要素,也會影響生產效率。同時,自然生態環境會對其他生產要素產生一定影響和作用,進而影響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秉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生產力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環境的辯證關系。
生態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國生態環境狀況而言,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2021年5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在空氣質量方面,2020年我國337個地級及以上的城市中,有近四成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在土壤方面,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雖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土壤問題依舊嚴峻。在生態質量方面,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指數①(EI)值為51.7,生態質量一般。在自然災害方面,氣象災害中的暴雨洪澇、地質災害和森林災害等,都較前一年有所上升。總體來看,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效果,但生態環境狀況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轉變。同時,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嚴重,全球變暖、氣象災害頻發以及世界范圍內的石油資源短缺等等,威脅著人類未來的健康發展。基于國際和國內生態環境狀況,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15)上提出“共同構建地球命運共同體”,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擁有諸多創新論斷并不斷豐富的科學思想,其中生命共同體理念蘊含在諸多科學論斷當中。“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4],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深刻洞察到在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為打造“綠色浙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的思想和政策措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對“兩座山”關系的認識實現了巨大的飛躍,代表著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二者間的關系認識達到了新的階段,揭示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的深刻道理。而后,在黨的十八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美麗中國”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13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6]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從更深的層面更直接地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不是完全孤立的存在,而是生活在自然與社會環境當中,人類的長遠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穩定、良好的自然環境,穩定、良好的自然環境需要人類的共同維護,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口數量的攀升,能源資源面臨短缺,大氣污染情況嚴峻,促使世界各國開展對新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其中以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推廣為代表。由于新能源技術的進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等因素,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數量不斷增長,自主創新品牌發展勢頭強勁。但因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
1.政策發展與時俱進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新能源汽車的通知和政策。2004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政策文件指出,在國家能源結構戰略調整的大背景下,汽車企業要積極開展節能環保新型動力電池的研究并實現產業化。2006年12月,在此前基礎上提出汽車生產企業要注重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創新研發和生產。這表明,我國不僅要研發節能環保的動力電池,更是要創新建設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2009年,財政部和科技部印發通知,在我國13個城市中開展新能源汽車的示范和推廣試點工作,同時從2009年起,中央財政撥款以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這些舉措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財政部每年都發布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補貼通知,從企業、購買者等多方面進行補貼,這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初期起到極大促進作用。但近年來,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正逐年縮減,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和購買者產生一定影響。
2.產銷狀況穩中有升
首先,從2021年的產銷數據(表1和表2)來看,在經歷疫情影響之后,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復蘇并勢頭強勁,銷量倍增。2021年1—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354.5萬輛、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新能源汽車在行業中市場滲透率為13.4%,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同時,乘用車增幅較大,在大眾中的接受度逐漸提升。這些數據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已經由依靠政策的驅動轉向以市場為導向帶動行業發展,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進入嶄新階段。

表1 2021年新能源汽車生產情況(單位:萬輛、%)

表2 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售情況(單位:萬輛、%)
其次,從近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狀況來看(圖1),總體上穩步前進。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總額分別為79.4萬輛和77.7萬輛;2018年產銷有較大提升,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2019年產銷較上一年有所下降;到2020年略有提升,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2021年是飛速發展的一年,新能源汽車更大范圍地走進大眾視野,更多人了解到其優勢。同時,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這也體現在銷量上,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54.5萬輛,銷量為352.1萬輛。

圖1 2017—2021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及同比變化情況
3.自主品牌互爭雄長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發展迅速,近年來興起了多個知名品牌,同時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日益成熟,不斷走入大眾視野,銷量逐年增長。但是不同品牌之間的銷量差額較大,品牌占有率差距較大。中國總部落戶于安徽合肥的蔚來,成立于2014年11月,并于2018年9月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據蔚來汽車官方微信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蔚來共計交付91429臺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09.1%,實現連續兩年翻倍增長(2019年交付20565臺,2020年交付43728臺)。與2021年蔚來銷量相似的理想汽車、奇瑞汽車和小鵬汽車,其2021年累計交付數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分別為90491輛、97625輛和98155輛,同比分別增長177.4%、123.6%和275.2%。而老品牌比亞迪汽車和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GSEV系列產品(包括有NanoEV、MINIEV、KiWiEV等)2021年交付數分別為584020輛和431130輛,同比分別增長221.3%和177.3%。由此不難看出,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穩步增長,但也存在行業內部品牌之間的巨大差異。
1.廢舊動力電池處理“難”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在緩解人與環境關系中人的出行所造成的自然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新能源汽車也隱含一個可能會造成嚴重污染危害的因素:其動力電池屬于消耗品,到達一定年限便須報廢,而廢舊電池如果未對其進行合理處理,將會造成污染土壤、水資源甚至危害人體健康等一系列問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動力電池的容量衰減至80%左右時,就不再適合繼續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源了,而這個時間節點通常是5—8年。”[7]目前來看,距我國新能源汽車第一批銷售熱潮已有6—7年的時間,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已進入首批較大的換電熱潮,這些被換下來的廢舊動力電池,只有小部分進入正規企業進行回收再利用,而大部分則進入非正規企業作坊等。新能源汽車的廢舊動力電池目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安全隱患防范“難”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令人欣喜,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同時對新能源汽車使用頻率的不斷提升,其運行的安全風險也隨之增大。相較于傳統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有著更高的技術水平要求,并受氣溫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生的安全事故增多,安全風險增大,除了一般的交通意外,還有因動力電池起火自燃引發的事故:2021年3月,一輛比亞迪旗下純電動汽車e 5在充電時起火;5月,一輛特斯拉Model 3在行駛中撞樹引發車輛起火;6月,一輛江淮iev 5在行駛過程中起火;等等。夏季由于室外氣溫較高,新能源汽車的行駛也會使動力電池溫度提升,易引起事故的發生;冬季由于氣溫低,室外充電柱充電較慢,電池的續航能力下降,也易引起交通事故。目前,除了充電問題等影響人們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外,其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是重要制約因素之一。面對氣溫等外部自然環境的影響,亟待提高技術水平以及加強安全監管,降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風險,以確保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安全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面對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迫切需要人們秉持習近平總書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中,新能源汽車的產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諸多挑戰,需探索新形勢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以促進人與自然的相融共生。
應積極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起“生命共同體”理念。自然生態環境的條件狀況制約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人類的實踐活動也會對自然產生反作用,人與自然就處于這樣的對立統一關系之中。面對當今世界人口增長、資源浪費、糧食短缺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人類作為“問題之源”必須轉變傳統生態思想觀念,轉變對待自然的態度,將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將人與自然完全割裂。一方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商應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對社會效益的注重程度,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安全性能,形成更加成熟的技術體系,同時,應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提高對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處理以及再利用的意識,防止或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樹立和提高大眾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從每一個小我出發,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一份力量。例如,可以將新能源汽車納入汽車選購清單中,而不僅僅是在傳統燃油車中做選擇。保護自然,促進并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首先需要觀念上的轉變。應樹立“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礎。
加強橫縱合作,推動形成系統完備的綠色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其發展和推廣不僅需要自主品牌的創新研發,還需要有一整套的配套體系。首先,產品的創新需要人才,包括知識型人才以及技術型人才,這就使得許多企業將目光投向有著良好教育資源的城市,以吸納更多高素質人才。其次,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重要核心部件——動力電池,其研發生產廠主要靠近整車廠,而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區位選擇大多會圍繞電池生產廠進行布局,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綠色產業集群的形成,政府在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優化產業布局。最后,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成熟,其產業發展逐漸由政策依賴型轉向以市場為導向,需求大、購買力強的地區會吸引新能源汽車品牌研發及生產的集聚。人才、區位、市場是推動綠色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時綠色集群的形成也是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因素,區域優勢可大大減少企業運行成本。企業一方面需要整合配套體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同行間的研發合作,齊心協力,推動形成統一標準,實現規范化發展,形成一整套的綠色產業集群。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我國社會整體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綠色發展的實現,不能僅靠一個行業、一個領域的綠色轉型,而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全面轉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辯證統一,整體的性質狀態會對部分的性質狀態產生影響,同時部分也制約著整體。新能源汽車行業這個“部分”的發展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屬于社會發展這個“整體”,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綠色轉型,以形成良好的適宜的發展環境。2020年,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同時為在2030年之前順利完成碳達峰目標,提出了綠色低碳“十大行動”,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增加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產銷比重。推動社會整體的綠色轉型離不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需要營造良好的綠色社會環境,要有相關政策的支持,要有配套技術設備的支撐,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今后,我國將深度調整我國未來的產業發展結構和能源結構,建立起一個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形成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新局勢,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每個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8]雖然各國國情不同,但其發展中的經驗教訓都有值得借鑒之處。西方國家較早完成了兩次工業革命,獲得迅速發展,而這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首先,空氣污染嚴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排放量急劇增加;其次,自然資源大量消耗,世界煤炭、石油等總量大幅下降;最后,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有許多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許多國家在生活環境變差、自然災害頻發時才開始治理,其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2014年,歐盟設定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汽車碳排放控制目標,如果歐盟范圍內銷售的汽車無法達到所設的標準,超標的車輛將受到罰款。在這樣的嚴格標準下,推動了傳統汽車進行技術升級,但由于技術進步可能也無法達到歐盟設定的標準,這就使制造商將眼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推動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國外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典型代表是特斯拉,其2021年銷量為320743輛,在我國就有不少特斯拉車主,分占了我國的新能源電動車市場。我國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其他國家在促進人與自然關系向好轉變上采取的政策措施進行積極揚棄,應用于我國的發展當中。同時,各個國內自主品牌也應學習國外品牌的優勢,學習研究其先進技術,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自然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是威脅人類健康未來的全球性問題,每個國家都是問題產生之源。習近平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形成并提出,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基礎上實現了新的發展,指明了人與自然關系密切,強調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車的產生就是人類為緩解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所做的努力的體現。我們在看到并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而感到欣喜之余,也要看到其未來發展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同樣會導致嚴重甚至不可逆的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影響人類未來的前途命運。因此,要樹立“生命共同體”理念,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在其他國家的發展中汲取有效經驗,為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助力,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而不懈探索。
【注 釋】
①依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HJ 192-2015)評價,生態環境狀況指數≥75 為優,植被覆蓋度高,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穩定;55—75 為良,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適合人類生活;35—55 為一般,植被覆蓋度中等,生物多樣性一般水平,較適合人類生活,但有不適合人類生活的制約性因子出現;20—35 為較差,植被覆蓋較差,嚴重干旱少雨,物種較少,存在明顯限制人類生活的因素;小于20為差,條件較惡劣,人類生活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