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忠銀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 蚌埠 233030)
據統計,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而2022年將達到1076萬人之多。是參加工作、繼續讀書深造,還是北漂或出國?價值傾向不同、心理預期不同,就業的選擇也會有所不同。這種就業選擇,是追求正當的利益,還是追求純粹的個人利益?是社會所褒獎提倡的價值觀,還是社會所貶斥禁止的個人想法?是奉獻社會,甚至犧牲個人利益的利他主義,還是損人利己、漠視他人利益的利己主義?有待分析研究。
從個人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追求滿足個人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價值傾向為個人主義;而從社會、從集體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滿足社會大眾與社會集體共同發展的價值傾向為集體主義。
沿著個人主義方向出發,根據個人既定的目標努力奮進,一般的結果是個人利益,是個人行為的結果;但是,個人主義的結果不一定就是純粹的個人利益,多數情況下個人主義的結果會包含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甚至國家利益。當今社會,許多人投資興辦實體,主要是為了個人資本的保值增值,客觀上卻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朝著社會共同富裕的方向邁進;大學生在學校努力拼搏,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獲得專業技術與技能,完成了個人能力的培養與個性發展,同時也為走向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奠定基礎。
在追求個人利益的目標征途中,我們不能僅僅根據個人目的動機的價值傾向武斷地否定其結果的正義性,還要根據該行為的影響效果來公平地判斷個人主義的思想境界與行為品性。其實,一個人的行為效果不僅包括個人利益的獲得,也包括社會利益的獲得與社會影響力。“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是經濟交往與社會活動中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也成為許多人將其作為利己主義辯護的重要理由之一。
假定從個人主義出發獲得的個人利益定義為負值,從個人主義出發獲得的社會利益定義為正值,二者之間的價值差則能顯示該行為的價值實效。如果這種價值實效為負值,則個人行為的實效為利己主義;如果是正值,則為利他主義。從利益關系角度看,利己主義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為了實現個人利益不顧集體甚至損害集體利益;反之,利他主義者則彰顯強烈的奉獻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將他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為了實現集體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如若一個人的利益與目標完全指向自身,指向自我利益的滿足,則此人的價值觀念是利己的。若一個人的利益與目標僅與自身相關,則此價值觀念完全可以是利他的。”[1]
從個人主義出發所獲得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絕對值相加得出來的總和,為個人主義行為的價值總和,這種價值總和體現出個人主義行為的價值高低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但是,這種價值總和沒有區分利己主義的個人利益或利他主義的集體利益,沒有從道德善惡角度來評判其行為的正義性,只是顯示個人英雄主義,帶有價值觀的迷惑性與欺騙性,以致許多人將追逐經濟利潤的富翁當作效仿對象,將光鮮亮麗的明星與唇紅齒白的小鮮肉當作自我實現的偶像。
從獲取利益的手段來看,有人為了獲得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漠視法律道德的基本原則,踐踏了公平正義,侵犯了他人利益。結果,一些人獲得了自己的預期利益,一些人則未能如愿以償。前者我們稱之為損人利己行為,后者我們稱之為損人不利己行為。還有些人,雖然是從個人主義出發,但是沒有選擇道德風險手段獲取非分的個人利益,而是通過自己誠實守信、辛勤努力獲得個人利益,我們稱之為競爭性利己行為。
與個人主義相對的是,從集體主義出發,通過犧牲自身利益的手段獲得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公眾的利益,我們稱之為損己利他行為,這是特殊時間特殊環境下個體做出的個人犧牲,是一種特異性利他行為;而多數情況下,個體從集體主義出發實施的行為未實質性地損害自身利益,卻獲得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效益,則為不損己利他行為,這是一般情況下個體貢獻社會的行為舉措,是一種常態性利他行為。
大學生畢業四處找尋工作,在表現上是從個人主義出發,追求個人利益,其結果是可能獲得心儀的工作,可能獲得體制內的鐵飯碗,或者獲得心儀的求學平臺,這種做法本無可非議。一般而言,他們是通過正當的手段參與到就業環境的競爭中來,在政策、法律與道德許可的范圍內追求個人利益,沒有實質性地直接損害他人與社會利益,我們可以稱之為競爭性利己行為。
在尋求職業的過程里,一些人似熊瞎子掰苞米,撿西瓜丟芝麻。有同學甚至報名了“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崗位并通過了審核,但拒絕報到。更有甚者,一些大學生報名參軍,入伍通知書已經下達,甚至到部隊入伍了,卻臨陣脫逃。他們憑借自己的學業與技能優勢,放棄先前簽訂協議的職業,更換新的工作,向往工資更高的崗位,以期獲取最大的職業利益,我們稱之為擇業行為。而擇業數量的多少較為典型地表現為“毀約”率。根據智聯咨詢的調研報告,2020屆大學生毀約率同比上升6個百分點,回升至25%,處于歷年的平均水平;2021年達27%,同比上升9個百分點,回升至2019年水平。[2]
擇業行為導致用人單位空缺的崗位不能及時填補員工,生產經營受到影響,又要重新啟動招聘程序,事實上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利益。這種情況,法律難以強制性地挽留畢業生在原單位工作,畢竟勞動關系是一種人身依附性很強的社會關系,否則會造成“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局面。于是,法律一般允許違約方通過支付違約金方式解除就業協議,補償守約方的損失。國家政策對大學生擇業行為還是比較容忍的。教育部出臺文件規定,大學生享有兩年擇業期,自畢業開始的兩年之內,可以挑選適當滿意的工作,可以享有應屆畢業生的適當待遇,如檔案存放學校、以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參加公務員與事業單位考試等等。此外,政策還允許甚至鼓勵人才流動。2016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倡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于是,很多畢業生在新單位高薪聘請、引進人才口號的吸引下就會毅然決然跳離原單位,投入新工作。
雖然在法律與政策上均無可指責畢業生的擇業行為,但是在道德評判上,擇業行為卻直接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利益,是一種違背原初承諾的不誠信行為,我們還是可以將此種行為歸為損人利己行為。
一些學生意欲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不去尋找新的工作,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準備再次考研或者考公等;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一蹶不振,不再工作,直接躺平,甚至將兩年擇業期當作怠于尋求工作的借口。這種情況,就業界將其稱為“慢就業”。據統計,上海高校應屆畢業生“慢就業”人數比重從2015年的15.9%提升到2020年的34.0%,2021年回落1.0個百分點為33.0%。在選擇“慢就業”的學生中,有91.4%選擇繼續深造后就業,另有8.6%選擇暫緩就業。[3]
“慢就業”情況,對于個人而言,只是利益取舍問題,放棄了個人眼前利益的追求,靠著父母的金錢支撐繼續努力,意欲獲取較大的長遠利益,以圓個人的讀書夢或體制內工作的夢想。但是,從社會角度而言,國家花費諸多經費培養出高等人才,畢業生學成之后卻不急著工作,不想著及時回報社會、貢獻國家,而是從私欲出發等待就業。這種行為表面上似乎對他人沒有產生危害性,沒有直接損害他人與社會利益,但是造成了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用工脫節,降低了生產效率,也造成社會高層次人才的浪費。大學生畢業后,已成為就業勞動力,應為社會、為國家貢獻力量,全身心投入國家建設中來。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與義務,適齡知識青年不去就業就是對勞動義務的違背。這種情況,可以稱之為間接性損人利己行為。久而久之,學生自身有可能蛻變成啃老族。
也有學生在畢業之際通過了托福、雅思考試,申請自己向往的學校,準備出國深造。我們鼓勵出國留學,希望留學生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學成后為國服務。然而,一些甚至由國家出錢委派留學的學生,學成以后卻不愿回國,甚至更改國籍。近年來,清華留學生每年回國人數不到20%,美國硅谷竟有兩萬多留學生為其服務。[4]另一些人出國后更是走向極端,口無遮攔,肆意誹謗抹黑祖國。出國不歸者為了一己私利追求自己期待的物質利益與生活方式,將培養教育自己的學校與祖國拋到九霄云外,不想著回報國家,這實際上是一種間接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可以稱得上間接性損人利己行為。出外辱國者,為了落戶國外,享受國外的生活方式,不惜以斥罵國人、污蔑國家、為國外做事等手段意欲獲得憐憫與認可,這是嚴重的背叛行為,是一種極端的損人利己行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最大化成為資本與企業追求的基本原則,人們希望付出較小代價獲得更多回報。一方面,企業公司等市場經濟主體成為逐利爭名的基本單位,在其帶動下,各種組織機構甚至個人也紛紛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他們帶有強烈的利己心,成為市場競爭中的主體,以追求利益為行為動機,以攫取財富為奮斗目標,市場交換似乎成為人們之間通常聯系的紐帶。另一方面,商品也突破了用來交換、獲取價值的物品的范圍,無形物、知識、創意,甚至人的身體及與人格相關的人的姓名、心靈、同情心、情感等也成為可以交易的對象,財富成為衡量人們身價的標配,富豪成為人們奮斗的榜樣。
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發展是第一要務,在發展口號的推動下,文化教育界也行動起來了,文化產業、教育產業等應運而生。證書培訓、考研輔導、學歷提升不僅充斥市場,甚至滲透到校園中來;一些學校成為職業技能培訓所,很多人考大學不是為了訓練思維、開拓視野、提升綜合素養,而為了掌握一個技能、謀得一份好工作、賺取一筆財富,實現個人飛黃騰達,學校教育致力于激發個體工具性技藝的學習熱情,使個體“為工作而學習”變得合理。在經濟人理念的驅使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也會朝向利益制高點流動。
多年前,我們還沉浸在勞動不分貴賤、職業不分高低、勞動最光榮的生產實踐理念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細密,服務業的興起、電子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區別凸顯,許多人希望從事體面優雅、穩定規范的職業。現實中,依然存在職業等級制,就用工形式看,尚存在正式編制、人事代理、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勞務合同、臨時工等多種用工形式。多少年前人們就呼吁打破鐵飯碗、實現職業平等,但是就目前來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民團體、軍隊等體制內的鐵飯碗,工作穩定,工資可靠,依然有著很強的吸引力。“2020國考報名143.7萬人最終過審,報名連續12年破百萬。”[5]職業等級制使行業結構嚴重失調,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國企,資金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相反,最缺乏人才的中小企業難以聘請合適的人才或者難以挽留住急需的專門人才。同時,由于職業技能原因不能勝任相關企業的崗位,導致大學生不能找到心儀的工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就業難、用人難。
就業中的毀約、擇業行為,源于我們的勞動法律法規貫徹實施不到位。盡管我國很早就頒布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應該享有的勞動條件、勞動待遇、社會福利等。但是在實踐中,中小企業甚至一些大型企業的做法不容樂觀。許多企業未能按規定為勞動者完善相應的報酬待遇,社會保險不能及時足額繳納,年休假、公積金成為奢望,加班加點司空見慣,拖欠工資時有發生,特別是建筑施工類企業,職工的權益更是難以得到有效維護。大學生踏入企業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后,切實感受到工資報酬離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相差甚遠,感覺自己的待遇與處境不夠穩定,便毅然決然地朝著公平正義的企業方向流動。
當今時代,社會是一臺精密運轉的機器,個體只是這臺高效運轉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或螺絲,人的行為只是處于社會有機體正常運轉的一個環節點。每個人所處機器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但都對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做出貢獻、承擔責任。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都將社會責任感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從發生學來看,人的成長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確立和踐履責任的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也就是每個社會成員共同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6]。
然而,許多人不能意識到社會責任的存在,缺乏擔當精神,他們只是默默地承擔精細化社會分工中微不足道的職責,卻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與貢獻,不知擔當為何物。由于責任意識的缺乏,也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多地想著如何尋找滿足自己興趣愛好、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無暇顧及社會利益,缺乏必要的擔當精神。
人之立世,必然與他人與社會發生關系。一方面,人依賴社會既有的物質資料與精神資源而生活,也依賴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親戚、朋友、熟人等人際關系,以及經濟、社會關系進行交往協調,并自覺遵守社會活動規則;另一方面,人生于世,必然要或多或少對他人、對社會做出貢獻,產生影響。人不是單純地為自己而生活。當我們自覺意識到自己在社會機器運轉環節中的地位與作用時,我們的社會責任感便應運而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生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親人負責,對周圍的人和更多的人負責,進而對民族、祖國、社會和人類負責,做一個有價值、負責任的人。”[7]為此,應該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建設需要每個人去努力。特別是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能一味地為個人利益而奔波,不能過分計較地位高低或待遇好壞,而應該將學識強、能力高作為天賦使命、責任重大的基點,將就業過程作為自己確立職責使命的擔當過程,將共同富裕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近些年來,工作等級逐步縮小、緩解甚至消除。如體制內單位也已實行養老退休制,單位職工需要每月繳納一定的社會保險費用,退休后會從社保部門領取養老保險待遇。公積金、企業年金不再是體制內單位的專利,許多規范性企業也會給企業職工購買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但是,體制內與體制外工作穩定性與地位成就感、聘用制與合同制的工資保障性與社保待遇差異性等用工區別依然存在,體制內的工作依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公務員、事業單位依然是大學畢業生追求的“香餑餑”。
其一,消除職業等級制,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以法律法規形式規定各種職業的平等性。將公務員、事業編制員工統一納入勞動合同規范中,單位與職工之間不再是公務關系或事業關系,而是統一為勞動合同關系,職工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享有獲得相應的工資報酬與福利待遇的權利;單位與職工之間為平等的勞動用工關系,雙方具有相互選擇的權利。
其二,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實施。勞動監察部門應該嚴格依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嚴肅監督查處勞動合同履行中的勞資糾紛,強化監督查處職責,彌補觀念不強、人手不足等缺陷,將拖欠工資與繳納社保事宜及時處理妥當,化解拖欠工資與社保欠繳矛盾,切實履行勞動監督職責,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校園風氣是高校師生在特定地域范圍內經過一段時間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形成的習慣與時尚愛好,是校園文化發展的風向標。校園風氣對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影響頗為深遠。風清氣正的校園風氣,是抵制利己主義、引導大學生尋找適合自己能力發展、實現就業意愿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一個校園充斥著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價值導向,或者存在著世俗、老道、自私、偽善的精致利己主義,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理想與職業規劃。為此,應該積極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校園環境,凈化校園風氣。
其一,加強宣傳,抵制利己主義思潮的不良影響。學校應該大力宣揚投身社會、貢獻才智的奉獻精神,鼓勵畢業生積極入伍參軍,主動投身“三支一服”、服務西部等職業活動,大張旗鼓地表彰先進的就業事例,鞭策、帶動慢就業甚至躺平、不就業的學生。
其二,打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大學校園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場所與平臺。學校不應是培養技能技術、實現就業的培訓班,學校應該是一個錘煉品性、培養才智與創新能力的熔爐。大學校園,不應以成績論英雄,而應以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實現自我發展為基點,以服務社會、實現中國夢為目標;學校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結合學校的傳統與辦學特色,創立一種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勤奮努力、奮勇向前。
此外,還應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新時代大學生就業規劃不能局限于僅僅為自我利益而奮斗的尷尬局面,應該放眼全國,展望未來,牢記中國夢的使命,以身作則,維護公平正義,引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青年學子還應該有全球視野,為我們立于世界之巔、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