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崇文 張焰平 孫小明 陳 剛 汪 祺
安徽省安慶市立醫院消化內科,安徽安慶 246000
腸息肉是由于大腸黏膜向腸腔內突起的實質性病變。腸息肉的性質需要結合病理分型,大腸息肉根據病理類型分為腺瘤型、錯構瘤型、炎癥性、增生型四大類[1-2]。其中腺瘤型腸息肉可以根據其所含的絨毛狀成分,可再進一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腺瘤型腸息肉屬于一種癌前病變,是結直腸腫瘤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如果不加以干涉和處理,可能發展為結直腸腫瘤[3-4]。非腺瘤性息肉一般包括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還有炎性息肉,一般是良性的病變,不會引起惡變[5-6]。因此,全面了解腺瘤型腸息肉及非腺瘤型腸息肉的臨床特征和危險因素,對臨床治療及預防病情的惡化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腺瘤型腸息肉及非腺瘤型腸息肉患者的危險因素。
回顧性分析安徽省安慶市立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8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接診的80 例結直腸息肉患者病歷,其中腺瘤型腸息肉組42 例、非腺瘤型腸息肉組38 例。納入標準:①臨床表現主要為便血、腹痛、腹瀉、便秘等;②符合結直腸息肉的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①重要器官障礙;②存在本研究手術禁忌證;③消化道惡性腫瘤。腺瘤型腸息肉組男20 例,女22 例;年齡29~72 歲,平均(53.21±2.37)歲。非腺瘤型腸息肉組男18 例,女20 例;年齡27~74 歲,平均(53.19±2.28)歲。本研究已在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實施。
①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吸煙、飲酒、血壓:對兩組BMI、吸煙、飲酒、舒張壓、收縮壓進行統計。②糖脂代謝、肝功能:兩組在入院次日清晨,分別抽取5 ml 靜脈血,靜置20 min 后,離心半徑10 cm 的離心機3000 r/min 離心20 min,提取待檢血清。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AU5811 型)對空腹血糖、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谷丙轉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草轉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8.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腺瘤型腸息肉發生的影響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BMI、舒張壓、收縮壓、空腹血糖、TC、TG、LDL-C、血清ALT、ALP、AS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吸煙、飲酒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納入指標比較
將抽煙、飲酒作為自變量(吸煙=1,無吸煙=0;飲酒=1,無飲酒=0),將是否發生腺瘤型腸息肉作為因變量(發生=1,未發生=0)。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吸煙、飲酒是腺瘤型腸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OR >1,P <0.05)。見表2。

表2 影響腺瘤型腸息肉及非腺瘤型腸息肉發病的危險因素
腸息肉是指結腸黏膜表面突出的贅生物,腸息肉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 個方面:①遺傳因素,腸息肉的形成與遺傳有非常重要關系,由父母基因遺傳給后代[8-9];②飲食因素,與平時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腌制的食品有關,其中細菌會和膽酸產生反應,可能會形成腺瘤性息肉[10-11];③炎癥刺激,腸黏膜因為炎癥充血、水腫、腐爛后愈合,從而導致瘢痕,形成腸黏膜息肉;④異物損傷、糞便碎渣、異物刺激等使直腸黏膜受損,從而形成的腸息肉[12-13]。
腺瘤型腸息肉是指息肉的性質為腺瘤性,這種情況為良性病變,只有極少數的腺瘤型息肉會出現癌變,絕大部分腺瘤型息肉是良性病變[14-15]。腸息肉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包括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系不大。有研究顯示,>95%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16-17]。
酒精攝入人體后,迅速被胃腸道吸收入血,絕大部分酒精在肝臟進行代謝,僅2%~10%由腎、肺排泄。可是過量飲酒,會加重肝臟負擔,造成肝臟代謝紊亂,糖、脂肪、維生素、激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調,引起肝細胞損傷和全身代謝綜合征[18-19]。煙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能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縮和痙攣,導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從而起到破壞胃黏膜的作用。尼古丁還使幽門括約肌松弛,胃運動功能失調,使膽汁及十二指腸液返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糜爛和出血。所以,長期吸煙者容易發生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潰瘍病[20-21]。
本研究通過分析危險因素發現,吸煙、飲酒均是腺瘤型腸息肉及非腺瘤型腸息肉發病的危險因素。①香煙中的焦油會造成胃部毛細血管出現收縮、痙攣,造成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下降,容易受到胃酸及幽門螺桿菌的侵蝕,導致胃黏膜出現紅腫、潰瘍、糜爛等癥狀,出現一些腸胃疾病,如果長期抽煙,還可能會導致胃腸癌變;②長期抽煙還可能會導致賁門括約肌松弛,導致出現反流性食管炎;③抽煙除會對胃腸有影響外,對于肺部的影響更為明顯,很多肺癌的患者就是由于長期抽煙所導致的[22-25]。長期飲酒可導致胃潰瘍,胃酸反流,引起患者出現胃部燒灼感和炎癥反應。酒精會干擾胃酸分泌,能延緩胃排空,同時也會損害整個腸道的蠕動功能。喝酒對胃腸道的危害是酒精的刺激會導致胃腸道慢性炎癥,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導致應激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消化道癌變[16,26-28]。本研究未對炎癥因子、胃腸道功能進行分析,有待后續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吸煙、飲酒均是腺瘤型腸息肉及非腺瘤型腸息肉發病的危險因素,臨床上對于有此類高危因素的患者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