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志
對于崇禎,《明史》給了較重的分量,作了兩篇本紀(《明史》本紀二十三、二十四),結論給了一百九十七個字,除了敘述外,很謹慎地作出了十二個字的贊揚和二十六個字的批評,結句七個字:“豈非氣數使然哉!”《明史》定稿時的總裁是當過清三朝首輔大臣、大學士的張廷玉,他做官的座右銘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他治史的信條是“寧缺不偏”。《明史》這樣論崇禎,可謂精當。
筆者認定一個理:古往今來,成就偉業,需千人萬眾;創立奇功,需千辛萬苦;毀壞基業,則往往一人;功敗垂成,則往往一招。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要等后來人。甲申之變已過去三百多年,并非筆者要纏著朱由檢不放。只是后人讀史,應設身處地產生幾思幾問,有所感悟,力求有所可借可究、可咀嚼消化、入骨入心、實實在在的心得。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宣稱成立大順朝,自己為大順王。正月初八,李率軍分兩路東征,指向明朝皇都北京。大順軍三月十五進居庸關,三月十六攻克昌平,三月十八攻占北京外城,三月十九攻陷內城。三月十八深夜或十九日凌晨,崇禎在煤山自縊。
明成祖朱棣精心修造的北京城也不是泥捏的,又有后世十幾代人不斷加固。這李自成要攻打北京城奪江山,心跡早見,直接亮牌已有三個月,以崇禎之歷來心重和慎為,怎會不認真接招?就憑李自成當時擁有的火炮,袖手讓他轟,至少也要轟幾天,就連福王那貪吃貪睡的腦袋防守洛陽時,守軍也和農民軍纏斗了近十天,最后,如沒有守軍通敵開城門,也還要纏斗幾天。北京城豈是洛城可比,禁軍手中的紅衣大炮比洛陽守軍的利器更強;更何況,崇禎在大順軍進居庸關時,已敕令附近軍隊勤王,抓得緊,少則三天,多則五天,即可趕到;這里,已精心挑選多年的親信、如同己手的太監去當監軍和總督了。因此,崇禎自己到三月十七日廣寧門失守前,也還未對守城絕望。倒是李自成有點不自信,可能自忖是草莽出身,不正統,他進入廣寧門,就派降將杜勛乘吊籃入內城,與崇禎談判,要求封王封地,多給點銀子,他就罷兵,并且以后還可幫朝廷去剿殺其他起義軍。崇禎堅持“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拒絕談判。他還有牌打,一是,南京是明太祖開朝立基之所在,成祖遷都北京后,南京一直是留都。崇禎后期,遷都事一直在議,到十八日,遷都或存最后機會,而且,他如化裝潛逃也能有僥幸,十八日傍晚,他還布置了三個皇子潛逃。然而,遷都之事爭而不定,是崇禎自己最終抱定:“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在他心中,北京即社稷,而南京卻不是。二是已敕令死守待援,但要命的是,決心死守的將領,特別是在關鍵崗位愿意死守的將領不多。否則,那個標志性的時點,至少會延遲出現,或可出現化機。
在關鍵命門出事的,一是居庸關監軍、太監杜勛,二是廣寧門禁軍總提督、太監曹化淳。居庸關是北京西面拱衛京城的最后隘口,可是杜勛卻在大順軍未到時,主動出城三十里相迎,曹化淳也是主動打開廣寧門,外城由此失守,內城猶如危卵。
筆者專挑太監說事,并非賤其身,而是賤其魂!有大量史料說明,在1640年河南失陷前,明王朝的軍隊不戰而降的極少,之后的三四年間,到1644年初,官軍主動投敵的也少。此番李自成圍攻北京,崇禎派親信太監上了,杜勛是尚膳監掌印太監,曹化淳在朱由檢當信王時就伺候他,深得朱由檢信任,到崇禎時當過東廠提督,擅于當特工,查案辦案。人們當然會說,杜勛、曹化淳早就靈魂扭曲,成為壞人,是明亡的直接罪人,那么長期養護此奸,信用此奸,到危難關頭又讓此兩奸擔要任的崇禎難道不是第一罪人?他倆一個是專門伺候皇帝吃喝的,一個是給崇禎扇小扇子的,讓崇禎很適口入耳,以至入骨入心,如同自己身上的兩只手。皇帝天縱英明,最后卻被自己造就的兩只替手勒死。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和歷史上有大作為的皇帝比,歷時不算短;他在位時是十七歲至三十四歲,可謂風華正茂,可有大為;他接任的是已歷二百五十九年的老店,并非才開朝;他前面有祖宗、父兄十六位皇帝,不是沒有直接借鑒,特別是有開創偉業的太祖爺的治世處方在。康熙后來到南京祭拜明孝陵時,為明太祖立碑題字:“治隆唐宋。”雖是籠絡漢人的招數,但也不是瞎捧場亂點贊,崇禎為何對太祖爺、永樂爺的那些獨傳的處方、秘方不深思考量!
朱由檢為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之所作所為,概括起來,無非四個方面:
一、朱由檢從小貴而不驕、勤奮好學、頗具才識。他生母劉氏也是宮女出身,并在他四歲時即逝,在皇宮嚴酷的政治生態下,從小身貴而不驕,懂得嚴守家規,刻苦讀書,善于獨立思考,不失為好苗子;長成后也堅持自律守法,是皇族的好成員,深得哥哥天啟帝的信任,不料天啟帝二十二歲早逝,且無子嗣,另兩個王兄也早逝,因此,皇族在存世的三個皇族兄弟中選他繼位。
二、他歷來沒有什么不良嗜好。他當信王時,生活就十分儉樸,即大位后,深感治國難,要求皇后及嬪妃自己織布、補衣。他不戀榮華富貴,經常讓親信越過御廚去弄點極簡單的老百姓也在吃的食物充饑。別說驕奢淫逸,就連普通士子的生活質量也不如,因為他經常忙得回不了寢宮,困了打個盹,餓了對付幾口。他一生沒有什么要耗費時間和心智的其他愛好,不像齊景公之好弋、李隆基酷愛戲、李后主專心詩詞創作、宋徽宗對書畫藝術入迷,更沒有像漢文帝那樣“不問蒼生問鬼神”,而是專心致志忙國事。
三、他為帝后舉輕若重,事事牽心,極為勤勉。他“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與本朝他前面的十六個皇帝相比,甚至就是與歷史上三四百個皇帝相比,像他這般勤政、嘔心瀝血治國的帝王也少見。據專家考證,他平均每天在文件上的紅批就有五六千字,讓一般書生平均每天抄這么多字都受不了,何況,他還要一字千鈞地字斟句酌呢,正由于他的努力,他也確曾取得過中興之績。
四、他有眼力,有謀略,有魄力。他即位當年,就以文弱之身,精設連環套,三個月就清除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閹黨二百六十多人;他扶持過東林黨,鼓勵過士子們對國計民生“聲聲入耳、事事關心”;他破格選拔了許多有較高或杰出才華的能人當大臣,但當他發現和得知他們犯了大錯或有拂逆圣意,決絕革除、毫不手軟,在十七年中更換過五十多個宰相,成為史上換相之最。他殺伐果斷,崇禎三年,他發現曾生死相托、賜予尚方寶劍、創過大捷立過奇功(如炸傷努爾哈赤)的守疆大臣袁崇煥有倒賣軍糧、軍械,經轉手資敵的實情(未察袁督苦情),還有其他難明真相的與敵密聯、似戰似和、含糊不清等種種不測的表現時,盡管其時北京危急,盡管他也至為傷心,仍痛下決心,下令凌遲處死袁崇煥于菜市口。
后世特別不可以忘記的是,他臨死前揣在懷中的那封遺書,李自成曾親到現場,辨其傷指和指血模糊之字:“……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據史料,這結句六個字首先打動了對手李自成,他不但未對其分尸,還下令善葬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