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芳
摘要:“品質課堂”目標內涵明確指出:打造“品質課堂”就是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有教無類,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突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本文以《植樹問題》這個課例淺談在雙減政策下,如何在教學中進行“多點結合”,如何向40分鐘要質量,鑄好“品質課堂”。
關鍵詞:結合;品質課堂;立德樹人
![]()
一、“課前導入”與“熱點時事”相結合
課前導入能否快速吸引孩子的眼球,能否快速激發起孩子的興趣,直接會造成對整節課的影響。現在的孩子雖小,但他們除了學習,實際上也在時刻關注著現在的熱點時事或潮流。因此,“課前導入”與“熱點時事”相結合,或許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讓課堂教學更具品質。
【“植樹問題”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最近我們學校最流行唱的是哪首歌呀?好,讓我們一起唱起來吧。課件播放《垃圾分類聽我的》,是的,“美麗東莞我的家,環境保護靠大家”。同學們,你知道吧,其實垃圾站的安放蘊含著一個數學規律,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植樹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品質課堂”目標任務: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把握各學科的“德育元素”,將中小學育人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實現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垃圾分類聽我的》,這首MV具有深厚的東莞特色且歌詞瑯瑯上口。高潮部份立馬把孩子們學習的干勁調動了起來,進入新知識的探索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在數學教學中,對孩子們滲透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達到了立德樹人的效果。
二、“課中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
(一)利用多媒體做好教學中的組織、引導、合作
“品質課堂”五個變革中有這樣的兩點:突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整合推進課堂變革、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推進課堂變革。這是相當清晰的指引,指引老師們要善于挖掘素材,讓“課中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給予孩子探索的空間與機會。努力做到讓“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封閉式課堂轉向“雙主-對話-合作”的探究開放式課堂,要求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進一步做好組織、引導與合作。
【“植樹問題”教學片段】
課件逐步出示相關的數學信息,當出現一班先栽20米時,讓學生猜猜一班要栽多少棵樹?然后繼續猜二班、三班的。老師引出20÷5=4(棵)這個算式。
師:用算式解決出來的這個答案到底對不對呢?或者說剛才你們的猜測對不對呢?不如我們用畫圖的方法來驗證一下吧。發送研究單一至學生的平板上,學生獨立進行畫圖操作后,利用暢言智慧教育軟件隨機點名,讓三個學生在黑板用學具擺一擺并說一說想法。
本節“植樹問題”的教學,把例1-例3都整合在一起了,創造了一個真實、復雜的情景讓孩子們去探討。教學中采用暢言智慧教育軟件進行教學,學生用平板進行新知識的探究,多媒體的介入,利于老師收集與了解孩子探究的情況,為教師做好下一個活動的組織、引導與合作探究提供更好的參考素材。
數學模型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更加主動地去了解和關心生活現象,捕捉數學與日常生活以及其他相關學科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真正體驗數學學科的生命活力,感受數學廣泛的應用價值。這個教學環節與“多媒體”相結合,學生進行了自主探究、自主觀察、自主思考,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到在同樣長的路栽樹,會出現三種不同的情況。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二)教師所提的問題要具備支持性、引導性
教學通常被認為是以語言為中介的活動系統。課堂話語作為思維與交往的媒介,其形式、功能及其構建的課堂文化無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雙主-對話-合作”的探究開放式課堂模式中有一環是“對話”。“品質課堂”的要求指出:教學中老師的“對話的質量,不是對對話的‘量’有要求,而是對對話的‘質’有所要求”。
【“植樹問題”課前導入教學片段】
師:你們這個發現對不對呢?通過一個例子就下結論,有點草率喲。不如我們試著改變路的長度再來驗證一下,看看是否還有這樣的規律?
這個教學環節,老師直接用了一句具有挑戰性的語言激發孩子去主動探究,并且所提的問題也對孩子的探究具備引導性。因為在堂上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是在促進有效對話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做到用引發性的問題來激發、深化、擴展學生的思考。
(三)教師所提出的學習任務要具有開放性
溫州大學章勤瓊博士指出“指向核心概念(核心知識)的開放性任務”的特點有以下幾個:低門檻、大空間、多層次、真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學習任務要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都能卷入進來,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學習任務要讓不同思維層次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教師所提出的任務要有分層,能尊重個體、滿足差異;教師所提出的學習任務要能激發學生真正的思考,要能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在“植樹問題”第一節教學環節,孩子初步得到結論,但能用一個例子就這么草率地決定嗎?顯然是不行的,因此第二個教學環節的任務是讓孩子試著改變路的長度再次驗證,看看是否還有這樣的規律,探究任務直指這節課的核心知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三、“課后練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品質課堂”要求老師要著力提升科學布置批改作業的能力,改變作業布置隨意性、重數量輕質量的現狀。在“雙減”的背景下,要求我們應當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努力提高設計練習的能力。練習包括課堂練習與課前、課后練習,其中“課后練習”我們可以著眼于“做數學”,做一些探究性的練習。比如“植樹問題”的課后練習設計,可以讓孩子們去尋找身邊的“植樹問題”,并用拍照、畫圖、文字等形式記錄下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從而真正體驗數學學科的生命活力,感受數學廣泛的應用價值。
總言而之,“品質課堂”沒有也不會有統一的模式,對品質的要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可以嘗試在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進行多點結合,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給予孩子探索的機會,使得傳統的教學課堂向“雙主-對話-合作”的探究開放式課堂轉變,努力向40分鐘要質量。
參考文獻:
[1]東莞慧教育.打造“品質課堂”,東莞這樣干.[EB/OL].
https://mp.weixin.qq.com/s/t8MBbwI6_3y2IxR7JgeiPQ,2022-04-30.
[2]陳曉燕.基本思想方法及其有效教學[M]. 南方日報出版社,2020:43.
[3]肖思漢,劉暢.課堂話語如何影響學習———基于美國課堂話語實證研究的述評[J].教育發展研究, 2016( 24) : 45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