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秋 常帥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149-02
摘? 要? 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一直受到各方關注。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考察法、理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將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作為研究對象,用以探討學校體育文化的相關內涵、學校體育文化建設路徑的方式,來對學校體育文化建設進行思考和研究,以求探索出學校體育文化的培養主要從頂層設計、樹立標志性的體育文化特色、宣傳突出人物、開好開全體育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路徑進行完善,為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體育文化? 校園? 培養路徑
體育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體育文化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終身體育運動意識、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現階段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有著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效果上差強人意,導致學生不能全面的感受和認知到。因此,如何更加探索到更有意義的體育文化建設的路徑,如何充分發揮體育文化建設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如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更加全面發展,如何讓體育文化建設能夠起到更加育人的功能等都是本文研究重要的內容,并且為推動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借鑒。
一、學校體育文化
(一)學校體育文化的含義
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全校師生員工在教學和理論實踐中創造出來屬于學校特征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學校體育文化是體育教學的前提,展示著學校體育的文明化程度、學校形象、體育水平等。體育文化是學校整體校園文化其一,主要還是以學生為主體原則,教師為指導,以體育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所以,體育文化包含了人才培養、育人準則、道德標準、文化氛圍、校園生活管理方式等。
(二)學校體育文化的重要意義
1.體育文化建設有利于學校整體文化的建設。學校文化是一個整體性文化,涵蓋了學校的各個方面。體育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建設得好對學校整體文化有著促進的作用。就學生而言,學校積極進行體育文化的建設,有利于讓學生的精神發展更加多姿多彩,有利于培養學生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有利于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讓學生全面的發展自己。體育文化可以增強學生身體健康,體育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具有強身健體的意義。體育文化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園體育文化的豐富多彩且形式多樣,可以滿足學生的多種多樣的發展要求。體育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體育運動的團隊合作可以讓學生學會溝通,讓學生擁有團結協作的能力。這些體育文化的建設對學生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同時對學校整體的文化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推動學校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體育文化建設有利于學校和諧發展。校園的和諧發展是多層次的、復雜的過程,體育文化的建設有利于促進學校的和諧發展。學校的以學生和教職工為主體,但同時這兩個主體也是學校和諧發展的推動者,所以體育文化可以第一通過直觀、生動、實踐性的具有時代意義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和老師能夠接受新時代下的時代精神、社會凝聚力和社會風尚;第二,通過有意義體育文化活動能學生和教師體會到體育中的拼搏創新、公平公正、團結協作等精神,讓學生和教師身心得到充分的、全面的、自由的進步。通過不斷地進行體育文化的建設可以不斷促進學校的和諧發展,打造出學生教師以學校為自豪,學校為擁有學生和教師而輝煌的和諧發展的氛圍。
二、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做好頂層設計
學校體育文化是整體校園文化的一個縮影,是學校文化中的表現形式之一。所以,學校要結合體育的特征特色以及學校的特點來制定符合本學校特色的體育文化建設。同時,進行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時要圍繞“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思路進行發展戰略的制定。各學校要根據學校具體實際情況和地區體育發展情況,取長補短,構建具有本地區本學校特色的體育文化實踐活動,增強體育文化的建設。此外,頒布相關政策制度的同時,要對相關的教師群體、學生群體進行相應的體育文化活動需求進行調查,結合實際的相關情況。最后,最主要的是要在相關政策制度中加入體育的精神,用來提高體育文化建設的高度,并通過積極的創新課內外的教學形式、考試模式、來創造性的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對體育文化活動的興趣,讓學生和教師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文化的建設中來。
(二)樹立標志性的體育文化特色
大中小學的體育文化特色是不一樣的,有著顯著的差別。首先,小學體育主要是教師為主體,其特征是帶動學生開展相關的體育文化活動,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文化興趣知識,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主,主要偏向于興趣愛好為主。其次,中學體育同樣也是以教師為主,但由于學生主體年齡12—18歲左右,再加上小學中對體育興趣的培養,就可以進行較多的體育運動技能的學習,要加入包括體育中的競爭性等體育的特性的認識,并且要進行相對的體育知識理論的學習,并配合理論與技能一起學習,增加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理解。同時,中學需要進行體育中考,也是中學的體育特征。最后,大學體育文化通過組織作為主體進行活動,各種社團不同層次的開展體育相關活動,同時,大學體育更多體現的是體育文化的精神的彰顯,實現教育與體育相互合作進行溝通。具有很高的創新性引領性的體育文化的建設,包括體育文化內涵的創新發展、體育文化元素的創新發展以及體育文化的其他屬性等。
(三)確立體育文化特征
1.確立文化符號及元素。體育文化的建設要在校園制度上、基礎設施、人文特征下共同影響所造成的。各學校在此方面有著許多相互借鑒的地方,構建體育文化元素及符號可以通過如下措施實現。第一,學校充分發掘自身的體育特征,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體育文化符號及元素,同時要便于宣傳、傳承、長期保存。第二,學校要充分了解學生和教師的體育需求,并加以滿足,發動教師學生的集體智慧思考,創作本學校的體育文化符號和元素,讓師生具有更高的榮譽感和價值感。第三,通過借鑒、采納其他學校的建設方式來進行本學校的體育文化,例如,清華大學的“無體育,不清華”,首都體院的“以挑戰的精神,拼搏創新”等,都展示了體育元素的宣傳口號。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制作屬于自己院校的顏色,來進行相應的運動隊的服裝、運動隊的旗幟、宣傳海報、網站主頁等宣傳物品的制定,更進一步宣傳的和弘揚本學校的體育文化精神。
2.樹立人物宣傳大使。體育活動的榜樣人物同樣也是宣傳學校體育的元素與文化符號的集中表現之一。通過對本學校體育教練員、運動員的宣傳,并且在學校定期展覽宣傳,講述人物故事,并且在學校網站處增加體育人物專欄,設置人物介紹,運動經歷,榮譽獎勵,以及運動員的獲獎情況和相關運動獎勵等,從而更加深入的宣傳體育文化元素,鼓勵全校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如2022年冬奧會奧運健兒蘇翊鳴、谷愛凌等優秀的運動青年,通過對這些人物的介紹、宣傳,讓學生了解到一個奧運健兒從訓練到獲得獎牌的歷程,成為激勵學生努力奮斗的榜樣。同時,通過對參與冬奧會工作的教師,進行宣傳和講座,讓學生親身接觸到冬奧工作人員,認識到奧運會工作的經歷,讓學生更加了解冬奧,更好地去投入到冰雪運動中去。
(四)開好開全體育課程
體育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運動習慣的養成、校園體育文化的認同與發展宣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現階段中小學體育課課程,主要存在其他課程的占課情況、興趣培養較少、唯考試論體育課程多為存在,中小學在進行體育課程設置時,應要與其他課程一樣對待,不能出現搶課、程式化的體育課程的出現,要以學生為本,發展體育文化為主,不斷建設體育文化和培養學生為目標,開好開全體育課程。其次,大學課程,尤其是大學公共體育課程,需要進一步加強改善,有些大學只有大一大二有必修課程,大三大四并沒有體育課程,并且必修課程期間的體育課有些學校上的并不非常有效果,主要非常應試化的培養學生,完成考試內容,給予學生成績,同樣學生的態度,也是以拿到學分應付考試為主。這樣多方的體育課程狀況,很不利于學校的體育文化建設。學校應多方進行調查,合理設置學分,盡量滿足整個大學期間學生的體育要求,把體育課程教學大綱和考核方式進行改善,把體育課程內容安排的更加有深度和廣度,提高體育課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去學習和完成相關體育課程內容,同時,要增加體育課程選修,多方面滿足沒有必修課程年級的學生的體育課程,以不斷完善和建設學校體育文化。
(五)加強體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學校中的體育建筑,體育文化墻、體育文化雕塑的展示和建設,可以反映出學校各時期的體育文化精神風貌,是傳遞學校文化內涵的載體,體現出全校師生對于體育文化的理解、價值認同、文化建設方面的發展認同。同時,建設體育文化長廊,結合學校特點,樹立學校優秀的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體育雕塑、建立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展板,發揚優秀體育精神。校園中張貼體育文化宣傳標語,弘揚學校體育精神,裝飾體育文化設施,增進學校體育文化特點,進一步豐富學校體育軟硬件設施,讓師生沉浸在濃郁的體育文化氛圍之中,使學校及師生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同時可以定期組織體育文化促進周活動,讓學生時刻享受體育文化帶來的樂趣,讓體育緊緊圍繞在學生的身邊,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帶來的魅力。
三、結語
體育文化建設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學校整個發展過程的進步,代表著學校的一種精神,展示著學校的發展歷程。同時,體育文化建設是可以培養師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觀,還能幫助師生增強身體健康,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增強師生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因此,學校要加強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定位自己的體育文化特征,從頂層設計到不斷加強體育文化設施的建設,通過不斷地拓展體育文化建設的路徑,構建和諧溫馨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促進體育文化的弘揚和推廣,讓師生充分展示體育文化精神,幫助其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志文.學校體育的文化使命與路徑取向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2):63+65.
[2]王婉純.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體育師友,2019(05):60-62.
[3]徐輝龍.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田徑,2021(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