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悅
摘要:學校是學生發展的主要場所,要大力推進“雙減”工作,提升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所謂的減輕學習負擔并不是要老師降低教學質量,相反要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在“雙減”背景下指導初中歷史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進行研究,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雙減”、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前言:
從過去到現在來看,歷史學科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學科地位,不管是對于考試需掌握的知識,還是學生將學習的歷史知識應用于我們的生活中來說,歷史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隨著時代的改變,在“雙減”政策有效落地推進以后,學校和家庭教育觀念都有所改變,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歷史教師們對于歷史學科的發展也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對于歷史作業的設計也變得更加科學化,更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雙減政策”下初中歷史作業中出現的問題
(一)學生的作業完成問題
初中生的年齡較小,短時間內不能適應這樣的教學大改革,所以沒有了大量的課后練習作業和課外補習班之后,很容易出現成績下降,放松自我,有的甚至出現迷戀電子產品投身于游戲的現象。此外,“雙減”下的作業內容要求學生做到全神貫注,實現知識短時間內的遷移和拓展。而初中生很難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知識儲備也較少,所以作業完成效率往往不佳。
(二)“一刀切”作業占據主導,缺少層次性
初中歷史作業主要以試卷、課后習題為主,對所有同學一視同仁,部分歷史作業難度比較高,學困生很難獨立完成,這讓他們的自信心備受打擊,歷史優等生則是感覺作業輕而易舉,難以體驗挑戰自我、開拓歷史學習視野的快樂。這種“一刀切式”歷史作業難以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教師沒有對知識點、練習題進行分層,不利于學生開展針對性復習,逐步影響了學生寫歷史作業的積極性。
二、“雙減”背景下的優化作業設計策略
(一)組織好課堂作業,做好查漏補缺
要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特點,結合所學到的知識,安排好課堂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課堂作業的形式能更加及時地檢查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課堂內容。合理的課堂作業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在隨堂檢測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老師的相關講解做到及時的查漏補缺。所以,設計好這堂課所學的知識后的課堂作業,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仍然困惑的知識點。它能拉近師生的關系,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幫助學生及時查缺補缺,改善自身的不足,同時也能讓教師在課堂作業設計中改進自己的教學作業和教學內容。
(二)減少不必要的課外歷史練習冊、參考書
目前許多教材中都有大量的參考書和課后練習本,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會下意識地為每一門課購買額外的習題教材,并且認為完成這些額外的資料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績。假如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家長會認為這僅僅是因為沒有認真做作業,沒有認真做課外習題。學生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歷史作業?同學們是否真的需要大量的課后時間做這些練習題呢?從實際來看,并不必要。盡管很多學生做了大量的測試和練習,但是成績還是沒有提高。這是因為學生只是機械地做題而沒有深思熟慮。所以,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要明白哪些練習是必要的,哪些練習是機械的,甚至是無效的,與最新的課程標準和“雙減”政策所推行的教育不相符合,在完成這些練習時,學生們失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為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出更合理、更有意義的課后作業,并明確告知學生不需要過多地做這些機械練習,做到學生歷史作業減負增效,提高學生完成歷史作業的熱情和效率。
(三)多層次的作業設計,體現個性化
伴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落實,作業布置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是為了檢驗作業能否減負增效,提高學生素質。根據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舉例來說,在布置歷史作業時,如果所有學生都完成相同難度的作業,那么基礎好的學生可以順利、高效地完成作業,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許可以做得到,但是效果不太好,對于歷史成績差的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無法完成的學生會逐漸對歷史失去興趣。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課堂上獲得的知識量自然會有所不同。教師應緊緊抓住教材內容,注重歷史作業布置,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各種作業內容進行劃分,以提高教學效率。舉例來說,初中歷史九年級的學習內容是世界歷史,學生對于這筆部分知識的了解度較低,所以教師就要進行分層次的作業設計,讓歷史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層次整合遷移,而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則側重與基礎的認知作業。這樣既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又能滿足較高層次學生的需要,有利于學生逐步有效地完成歷史習題。
(四)以學生為主體,創新作業形式
身為教育者,教師應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作業設計環節創新作業形式,增加更多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例如,歷史教師可以將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初中歷史作業設計之中,使學生從中獲得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
比如,在同學們學習八年級上冊《紅軍不怕遠征難》內容時,由于這些事件較為遙遠,學生的感知也不夠深刻,因此,教師在教授完知識后,可將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同學們的作業設計中,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進行故事編排的實踐性作業,在開展“紅軍長征”這一扮演類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充分鼓勵學生,讓學生自主報名組成幾個表演小組,然后對自己小組進行劃分角色。在學生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臺下排演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無事可做,可以對每個小組進行觀察,在同學們遇到困難時對他們進行合理的指導與建議,還可帶領學生將教室進行簡單布置,使表演氛圍更加濃厚。在正式表演即呈現這一實踐性作業時,由學生組成大眾評審團,并給每一個評審團成員一份打分表,在表演小組進行演出后,由學生組成的大眾評審團和老師共同打分,并寫上簡要的評語,將小組的優點與需要進步的點提出來。表演結束后,由老師進行得分統計,選出最優秀的一個表演組,然后老師對其進行一些小禮品的獎勵,并對所有這次實踐活動的參與成員進行鼓勵和表揚。通過角色扮演和故事編排的這種實踐活動作業形式的開展,學生對長征的艱苦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對歷史學習也有了更深的把握和理解,并且綜合實踐能力也進一步提升,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假如學生只是把家庭作業當作一項任務,只是機械地接受各門功課,那么作業就是一種工具,對學生素質提升幫助不大。現在看來,自實施“雙減”政策以來,初中歷史學科作業設計的質量逐步提高。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懂得如何開發和利用歷史的特性,實現初中歷史作業減負增效的目標。促使各層次的學生積極學習歷史,有效地完成歷史作業,從而達到有效學習,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參考文獻:
[1]朱阿環. 探究"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J]. 讀與寫:中旬, 2022(7):3.
[2]陶拴珠. 淺談如何對初中歷史學科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J]. 科學咨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