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小學數學作業在數學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內知識,強化記憶,同時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但是,當前部分教師在數學作業布置中存在著盲目追求數量,數學作業內容固化、作業形式單一以及作業難度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無法起到輔助教學、提升學習效果的作用,而且單一固化的作業內容逐漸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對數學科目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和數學思維發展。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措施。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
引言
在深化實施“雙減”教育政策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小學生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推進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創新是體現數學課程豐富內涵和多樣化價值的重要形式,學生解決不同數學作業問題的能力就是數學素養的重要體現,促進數學作業創新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促進小學數學課程作業的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實施“雙減”教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缺乏知識梯度訓練
當前,仍然存在部分教師受傳統的作業觀念影響,采用統一的作業內容與形式,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在數學學習方面具有其個性化需求,而教師往往在作業設計中忽視了這一點,在布置作業時,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作業內容與形式進行區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簡單,那么數學知識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很難通過完成作業提升學習效果,這種題型設計更加符合基礎稍差的學生;而如果作業布置內容過于復雜,那么對數學基礎不佳、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作業完成難度過大,也達不到練習和鞏固的效果。
1.2作業形式單一
在“雙減”背景下,當前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已經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優化,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問題還未得到有效改善,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作業形式單一的問題。當前,單一的書面作業已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但有些教師的數學作業設計仍以書面內容為主,形式上缺乏層次性,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思考較少,缺乏創新意識。這樣的作業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后壓力,還在不斷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課后作業的真正作用和價值得不到有效發揮[1]。
2“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2.1設計“少而精”的作業,實現針對性的訓練
“少”是指作業的量,而“精”是指作業的質,設計“少而精”的作業也就是指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以最少的作業訓練量實現最大化的訓練效果,減少作業時間,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充分地將教學內容與作業內容聯系在一起,形成系統化且綜合性的作業題目集合。教師應提取課本教材與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內容,并以這些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具體體現在作業中,避免重復設置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訓練題目,真正體現出減輕學生負擔、提升作業質量的作業設計理念。例如,在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重難點設置針對性的作業內容,達到知識訓練的目的。第一題:市面上鉛筆為2元一根,15元可以買多少根鉛筆?第二題:做一條手鏈需要4個珍珠,30個珍珠可以做多少條手鏈?第三題:45個籃球裝在籃筐里,每個籃筐裝6個,可以裝幾個籃筐,還剩幾個籃球,如何全部裝入,至少需要多少個籃筐?以上數學題目,充分體現了課堂所學知識的重點,即“有余數的除法”,這些題目都不是直接計算得出結果的,而是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循序漸進地計算得出。這樣的作業題目直接體現訓練重點,有利于發揮作業的實效性,起到鞏固知識內容、提升學習效果的作用。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和形式,制定符合實際的訓練題目,確保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數學知識,及時完成作業內容[2]。
2.2基于學生實際,創新作業設計
家庭作業設計是小學數學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雖然為學生安排家庭作業的方式比較傳統,但它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在設置課后作業時,教師應采取分層教學法,考慮到學生課后作業在不同層次上的難度。如果分配給學生的作業遠遠超出了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能力,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讓課后作業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匹配,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為了增強家庭作業內容的針對性,在設計小學生數學家庭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思維能力和認知特點來設計家庭作業:一些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不同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可以讓這些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的學生在課后的生活中嘗試發現數量關系、圖形應用和簡單的幾何證明的知識,從而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的能力。對基礎薄弱、對課程知識掌握有限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與家長進行一些生活化的數學游戲活動,如在生活中挖掘不同的數學問題,并計算相關的生活數學問題。通過對這一有趣的課外作業內容的分層設計,教師可以為不同數學基礎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促進學生重新學習和消化所學知識,為學生下一階段的預習、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3]。
2.3設計游戲作業彰顯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付諸行動的動力,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后復習,只要學生感興趣,其必然會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小學生都喜愛游戲,這是天性使然,在作業設計中融入游戲,學生就會感到輕松愉快,并且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因此,教師應注重使作業與游戲相結合,提高作業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這也是減負增效的途徑之一。例如,對于小學數學二年級“表內乘法”一課,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幫助小動物尋找門牌號的游戲作業:“小熊郵遞員”要給森林里的小動物送信,信封上有小動物們居住的房子的門牌號,不過“小熊郵遞員”進入森林后,發現門牌號都是乘法算式,小朋友們能不能幫助“小熊郵遞員”送信呢?這種將趣味性故事和游戲相結合的作業,有利于學生輕松愉悅地完成,同時還能有效掌握乘法口訣,提高計算能力。再如,教師可以布置“搭建‘數字急救所”的作業,簡單來說,就是記錄錯題,形成錯題本。學生可以將出現錯誤的習題送進“數字急救所”進行“治療”,糾正了錯誤就等于“治療”完成,這樣學生就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糾錯練習。顯然,趣味性較強的作業對學生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積極轉變作業設計理念,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原則,設計更多元化的作業內容,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內容,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通過作業獲得學習水平上的提升,發揮作業的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1]李艷.“雙減”政策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2(0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