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 張芳







摘要:各類高水平設計競賽對建筑學本科教學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選擇競賽作為設計課程組織全體師生參加擁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難點。通過近年來組織的競賽課程教學實踐,分析了競賽課程的優勢與劣勢,總結了競賽選題、課內教學到課后延伸輔導的教學組織過程。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學生方面對競賽課程的評價普遍較高,多數能跟上競賽節奏;教師方面也同樣認同競賽課程,認為原教學框架基本能適應競賽要求。總之,競賽作為設計課程是一項可行且有益的教學活動,還需持續地積累經驗,完善教學組織管理機制。
關鍵詞:設計競賽;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U-4;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2)03-172-09
各類高水平建筑設計競賽數量增多,以其專業性、創新性、多樣性等優勢吸引學生廣泛參加,促進學生能力提升[1]。對比各種參賽的教學組織方式,有無可能將設計競賽與設計課程結合,組織師生全體參加設計競賽課程?師生是否有興趣、有能力參加競賽設計?原課程教學框架能否適應競賽的特殊要求?教學成效又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針對上述問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開展了以競賽為設計課程的教學分析。
一、專業競賽作為設計課程的特點
(一)本科教學中參加設計競賽的組織形式
從設計競賽與設計課程的協調關系來看,可將競賽作為設計課程,課程延伸作為競賽或課后輔導;從教學輔導形式來看,競賽作為設計課程可采用課上輔導形式,課程延伸作為競賽或課后輔導可采用小組集體指導或分散指導形式;從參賽學生選拔與調配方面來看,在競賽課程作業中優中選優,或預選部分優秀學生組隊參賽,或自發參賽(圖1)[2]。
早期全國性高水平設計競賽類型較少,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受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委托和授權,協助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教學工作進行研究、咨詢、指導和服務的專門機構。組織的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統一命題,各高校全體師生參加后優選作品參賽,后改為“全國高等學校建筑設計優秀教案和教學成果評選”,各院系通常遴選已有課程并適當優化后報送參賽。
近年來,面向建筑學本科生的設計競賽逐漸增多,學生參賽的渠道拓寬,參賽熱情高漲。各類知名設計競賽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獲獎難度直線上升。如,2017年UIA-霍普杯競賽,投稿作品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3 000余組,僅76組獲獎,獲獎率約2.5%[3]。各高校根據自身情況對競賽采用了差異化的組織措施:實力雄厚的高校,如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等,學生能力強,平時課程豐富,一般不專門增設競賽課程,多為師生自發參賽。一些高校對待競賽較為重視,如,西北建筑科技大學優選部分師生組隊參加各類競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哈爾濱工業大學、沈陽建筑大學等常年組織全體師生參加谷雨杯全國大學生可持續建筑設計競賽。還有的高校不定期選擇一些競賽作為課程設計,如蘇州大學、安徽建筑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但是多為臨時性課程,延續性不強。
蘇州科技大學作為一所地方性院校,學生自發參賽的作品水平有限,得獎概率低,因此,有必要在院系層面上加以組織,協同師生參加專業設計競賽[4]。自2015年開展“競賽驅動型教學”研究與實踐以來,在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三年級下學期以第一個課程設計參加競賽,時間是每年3~4月,以競賽作為設計課程。
(二)競賽作為設計課程的優勢
從歷年教學經驗來看,將專業競賽作為設計課程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參賽作品水平,而且可培養大多數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培養創新性思維。日常設計課程訓練強調的是循序漸進,側重于知識點的全面培訓。從課程題目來看,一般都是封閉性命題,如功能面積條目細致、基地統一固定、圖面表達翔實規范。而設計競賽側重于優秀方案的選拔,大部分偏向于概念性設計,主題常從社會、文化、歷史等問題出發,給出一個發散性的設計題目[5]。如霍普杯、天作杯設計競賽,設計的基地、功能、規模往往是自選,強調設計的創新性和對社會問題的思辨能力。
(2)帶動學生接觸和參加競賽[6]。在2020年競賽課程前,三年級學生73.91%沒有參加過任何設計競賽,17.39%只參加過一次。學生存在設計能力有限、時間精力不濟、技術水平不足
8項候選項選擇數:設計能力有限>技術水平不足>時間精力不濟>得獎比例低>小組合作不易協調>對未來的幫助有限>名利收益太少>參賽費用問題。等方面的疑慮而畏懼參賽。通過競賽課程輔導,學生了解競賽的流程與特點,消除了疑慮,提高了未來參賽的意愿。課程結束后再次參加競賽的意愿平均值為6.86(10分制),40.58%的學生希望再參加1~2次設計競賽,28.99%的學生希望參加更多競賽。
(3)擴大競賽的選拔基數。相比選拔學生組隊參賽和自發參賽,全年級以課程作業形式完成競賽題目無疑擴大了作品的基數。如, 2015年、2019年采用組隊和自愿報名的方式分別提交了6份、4份參賽作品,而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采用課程作業形式,則每年提交了10份參賽作品,這幾年的獲獎數量相對較高。
(4)體現了教學的公平性。選拔學生組隊參賽或學生課后自發參賽始終只能安排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參與競賽,而大部分成績普通的學生很難參與到競賽中,也就無法學習到競賽中一些有異于日常課程的設計方法和思維訓練,不利于教育的公平性。
(三)競賽作為設計課程存在的難點
專業設計競賽的目的是優秀作品的競爭與選拔,側重點與普通教學有較大差別。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潛在問題[7]。
(1)選題與日常課題差異過大。近年來競賽的選題多為開放式命題,建筑類型自選、功能自選、場地自選,往往只有一個籠統的主題。習慣于給定任務書的學生,剛接觸到此類命題時往往無所適從,在前期擬定方向上耗時過多,影響了后期方案的設計過程。
(2)設計技能要求高。日常課程作業的成果要求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平均水平設定的,而設計競賽對象包含高年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對成果的要求較高。首先,對表現的要求很高,學生必須掌握更高層級的渲染軟件和技巧來制作表現圖;其次,圖面的排版也迥異于日常課程作業,平立剖占比小而設計構思占比大。另外,一些競賽要求掌握新的設計軟件進行建模或計算,如谷雨杯要求運用Autodesk Revit軟件建模[8]。
(3)設計時間緊張。日常課程設計有成熟的教學進度計劃,大部分學生按部就班即能完成預定目標。設計競賽教學過程中要額外在選題、選址、構思等環節耗費大量時間,壓縮了方案設計時間,很多學生還要摸索新的計算機軟件操作方法,8~9周的課程設計時間頗為緊張。
二、專業競賽作為設計課程的教學組織過程
2015年以來,建筑系三年級教學小組根據每屆競賽輔導效果屢次調整教學輔導方案,總結符合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圖2)。
(一)教學大綱下設置競賽課程
競賽課程常態化配置,必須考慮與原教學大綱框架的契合關系。本科教學框架中大一為設計基礎,大二為設計初步,此時學生設計能力弱,不適宜開設競賽課程。大三為設計深化,大四為設計綜合,大五為實習實踐,目前的設計競賽題目規模不大,涉及的主題較為單一,與大四、大五的設計課程差異過大,因此,競賽設計只能設置在大三課程中。考慮到多數設計競賽集中在每年春季,且學生從大二手繪轉向計算機制圖需要一個熟悉過程,故大三下學期更適合開設競賽課程。原教學大綱中大三下第一個課程主題是一個小型綜合性建筑設計,與各類競賽的契合度較好。
(二)選擇適宜的競賽課題
近年來,設計競賽數量龐大,內容多樣,質量參差不齊,設置競賽課程首先要遴選適宜的參賽題目。通過各方面比選,2020年第十四屆谷雨杯全國大學生可持續建筑設計競賽綜合情況最符合本學期的設計課程教學(表1)。
(1)需要考察競賽的起止時間。競賽的起止時間要能覆蓋課程教學時間,即競賽發布一般要早于課程開始前2~4周,方便教學小組討論選題,制定教學計劃等工作;競賽的截止時間要晚于課程結束1個月以上,以跨越寒暑假為佳,方便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修改、深化方案以達到競賽的要求。
(2)需要考察競賽的選題。遴選與課程主題較為接近的競賽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選題方向、選題主題、選題難度等幾個方面考察。選題方向要符合建筑設計方向,偏向景觀或規劃方向,甚至屬于人文社科、商科等專業方向的不適宜;選題主題不宜過于抽象,否則學生很難理解,如,2018天作杯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喚醒“彼處”的建筑》
“彼處”與人的記憶、想象息息相關,可以是“此處”的過去或未來—— 一個記憶或期待中的遠方,或想象中的理想世界。請自定場地與使用者,設計一座不超過1 000 m2的建筑,并以場所為媒介,運用空間、結構、形式、建造、自然等要素,在使用者的體驗中重新建立想象的基礎,連接“此處”與“彼處”,引導一種關乎記憶、想象的精神生活。就不適宜作設計課程的選題;選題難度要符合本科生能力,某些競賽涉及專業的技術問題,如臺達杯太陽能設計競賽[9]需要掌握專業的節能設計知識和計算軟件。從學生方面的調查來看,競賽選擇的優先順序為:
概念性設計競賽(如霍普、天作杯)>有具體任務書的競賽(如谷雨杯)>自選題目競賽(如新人賽)>教學課程類型競賽(如專指委優秀作業評選)>國際設計競賽(境外)>技術類型競賽(如臺達杯)。
(3)需要考量競賽的等級。可從賽事的歷史、參賽范圍、組織方、歷年參賽作品數與得獎率等幾方面來考量。優先選擇舉辦歷史悠久的競賽;參賽范圍宜為全國性,不建議選擇省市的局部性競賽;主辦方應為官方機構,承辦方最好是知名高校、企事業單位。歷年參賽作品數說明了賽事的影響力,得獎率過高(≥25%)或者過低(≤5%)的都不適宜。
(三)課程教學環節
競賽作為課程設計,同其他課程一樣需要完成課前教學任務書制定、集中授課、分組討論、分散改圖、集中評圖等教學環節。由于競賽的特殊性,在某些教學環節中需要作出一些調整[10]。
(1)適當擴充課程前期準備時間。很多建筑院系單個課程時長8~9周,留給基地調研、課題分析的時間為1~2周。這對初次接觸開放式命題的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不夠的,從以往教學來看,設計能力中等程度的學生往往需要3~4周以上才能熟悉競賽的命題,完成選題選址設計。三年級教學小組經常以“建筑設計專題調查”作業作為競賽的前期準備,布置與競賽主題相近的題目。參加谷雨杯“未來:我的大學”設計競賽課程前,布置了大學校園生活與場地的調研課題。待課程開始,學生已經分析了大學校園的問題,有的已遴選好了基地,并已形成初步的設計意向,緩解了后面的課程壓力。
(2)增加課程中期的集中評圖與輔導時間。很多學生在競賽前期設計階段感到迷茫,導致前期方案反復過多,耽誤進度,常有學生在4~5周時還沒定方案。因此,后期課程在第4~5周增加集中評審環節,有利于協調各教學小組的進度,便于學生相互比較觀摩,督促學生做好進度管理,教師可以提前了解學生的設計創意與構思,從中預選部分優秀方案重點發展。
(3)課程后及時評圖、遴選方案。作業評審常集中到學期末以公開答辯方式進行,考慮到競賽后還需要再修改,競賽課程作業必須快審快評。此外,遴選方案的側重點與普通課程注重方案的全面性和完成度不同,更偏向于方案的創意與構思,方案其他方面的不足可以通過后期小組協作來修改彌補。
(四)課程后的延伸輔導
從課程教學要求出發完成的學生作業與競賽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經過重新修改才能達到參賽要求。首先要遴選優異的設計方案,從學生設計能力來推算,一般控制在20%的比例,扣除退賽情況,最終可完成的比例約15%,保證了參賽作品的基數;然后重新組隊,教學大綱規定三年級作業必須獨立完成,深化階段單人時間精力不足以支撐,故常采用小組形式。根據調查,42.03%的學生選擇3人組隊,30.43%選擇4人組隊,26.09%選擇2人組隊。小組成員自愿搭配,每組內兼顧設計深化、渲染表現、計算機技術各方面。課后輔導采用線上輔導為主,線下會議為輔的形式。
在“一對一輔導”“團隊輔導”“聽取教師意見”的選項中60.87%的學生覺得以上方式都可以。從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再增加4周輔導可以完成競賽作品。課程后的延伸輔導需要師生付出額外的時間精力,是對學生毅力的考驗,院系要做好師生的保障工作,制定激勵措施。
三、學生方面的調查評價
2015—2020年建筑系三年級組織的6次競賽輔導中,4次采用競賽作為課程的教學形式,積累了教學經驗。在此基礎上,2020年競賽課程結束后針對三年級全體學生
69人:男性41%,女性59%。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總結了學生方面的意見。
(一)對競賽課程的總體評價
調查中愿意把設計競賽作為課程的比例為59.42%,選擇普通課程的11.59%,兩者均可的28.99%,大多數學生都接受這種課程教學方式。學生參加競賽的意愿比較單純,69.57%的學生對設計感興趣,88.41%的學生是為提高設計能力(多選)。學生對競賽課程難度的評價以10分計,平均分為5.94(標準差1.51,方差2.26),集中在4~7分。從調查來看,競賽課程的難度適中,略高于普通課程。本次競賽課程學生評分7.16(10分計),對教師的輔導評價為7.97分(10分計),超過了普通課程的評價。57.97%的學生認為通過競賽設計能力有所提升,31.89%認為有顯著提升(圖3)。
(二)教學時間基本能滿足競賽要求
教學時間安排上大部分學生感覺8周教學時間適中,不過還有8.7%的學生未能按時交圖,略高于普通課程。學生希望本次課程時間為8周的占48%,9周的占22%。課程8周時間基本能完成作業要求,當然要達到參賽要求還需要增加課后輔導與修改的時間。從設計課時分配來看,8周中前期調查平均花費1.42周、設計構思2.285周、方案深化2.805周、設計表現1.495周。這與普通設計課程基本一致,說明學生設計能力不足,在設計過程中花費時間過多,導致前期創意和后期表現的時間倉促(圖4)。
(三)課程各階段的教學需求
賽前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評價多集中在中段,以5分計,平均值3.23,各項自我評價從3.03到3.30,這反映了大多數學生設計能力中等,與競賽的能力要求存在差距。在6項選擇排序中(選題選址和調研、設計創意與構思、方案深化、計算機繪圖和渲染、排版表現、軟件學習與操作),學生認為最困難的部分是設計創意與構思(排名1.93),其次是方案深化(排名2.48),這兩方面的學習需要長期積累;相比之下,教學前認為較困難的計算機繪圖和渲染(排名3.97)、專業軟件學習與操作(排名3.88)可以短期內突擊培訓,反而不是難點。學生最缺乏的還是創新思維能力(69.57%)和方案深化能力(75.36%)。學生也認識到選題和創意是關鍵(33.01%),其次是設計深度(24.68%)和表現(20.59%)。課程中學生認為在方案初步(75.36%)和方案深化階段(85.50%)最需要教師的幫助,這與普通課程教學無異,而學生普遍認為還需要在設計創意、排版表現、計算機技術方面加強教學,顯示了競賽與普通課程的不同之處(圖5)。
四、教學與管理方面的分析評價
(一)教學小組認為競賽課程是有積極意義的
以往課余輔導占用了教師的額外時間,實際輔導的次數不足以支撐競賽要求,導致參賽作品水平較低,中途退賽的學生不在少數。嘗試過選拔部分優秀學生組隊參賽的形式,但同時交叉進行競賽課題與普通課題,教師普遍反映教學組織困難。在是否需要全體學生參加競賽的問題上,教師都認為參加一次競賽是需要的,競賽的開放性題目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也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11]。當然也不能過多組織競賽課程,整個本科階段課程中組織課程參賽一次即可,過多則會影響教學大綱,慎重遴選競賽類型,注意與原大綱的銜接問題,避免為了競賽而參賽的傾向。
(二)原課程教學結構滿足競賽基本要求
在競賽課程教學前,教學小組擔心競賽命題難度較大,部分學生跟不上設計進度,或部分作業成果不達標。通過近幾年全體師生參加競賽課程的教學實踐,在原課程框架下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作業,能達到課程作業的要求,說明原課程教學結構滿足競賽設計的基本要求。競賽的創新性、開放性、競爭性等特征與普通課程差異較大,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投入更多的學習精力,從而達到較高的競賽標準。
(三)加強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
目前課程輔導仍集中在設計的中間階段,即方案初步設計與深化階段。課程后學生普遍反映要在前期調查分析、設計創意構思、版面與表現、計算機輔助設計方面加強輔導,這說明還需要額外的教學投入,如,谷雨杯中需要專業教師的介入輔導BIM建模技術。另外,教學資料的積累有待加強[12],在集中授課、小組討論、成果演示等各階段,競賽相關教學資料積累有限。學生獲得競賽相關資料主要依靠網絡推送和搜索(排序1.48位),教師推薦的資料只能排3.28位
網絡推送和搜索、競賽論壇與群、學長資料、教師推薦的資料、自己積累的資料、同學間資料6個選項排序。,要加強競賽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豐富學生的信息來源。
五、結語
建筑設計競賽以其創新性、專業性等特點受到師生的廣泛歡迎,在本科教學中參加設計競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能力、技術能力培養有積極的推進作用。通過 “競賽驅動型教學”研究與實踐,遴選競賽命題作為設計課程,組織師生全體參加,積累了一定經驗。
(1)師生廣泛認同競賽作為設計課程的教學方式。雖然學生設計能力不同,對競賽命題的認知水平有差異,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愿意嘗試這種教學方式。通過差異化的競賽課題,學生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培養了創新性思維能力,提升了設計能力和計算機水平,增強參加競賽的意愿。教師方面也都認為競賽能與現有大綱形成良性互補。
(2)原教學構架基本滿足競賽需要。原8周計劃的教學進度基本滿足競賽要求,沿用原教學計劃中的教學方式,可完成大部分教學指導工作。絕大部分學生能按時完成作業,
深化提升作品后能達到競賽要求。
(3)改進教學方式,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擴充課程前期準備時間,在課程結束后延伸教學輔導,組隊深化優選作品。針對競賽的創新性和技術性要求,加強調查分析、創新思維、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表現幾方面的能力訓練,加強教學進度控制,增加課程中期的集中評圖等環節。
總的來說,選擇適宜的設計競賽作為建筑設計課程在教學組織上是可行的,在今后還將持續開展該項教學活動,擴充調查數據,深入研究教學改革措施。參考文獻:
[1]
郭興華,陳謙,畢曉莉.設計課程與設計競賽結合實踐研究[C]//2011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2011:389-392.
[2]周曦,張芳.建筑學教學中設計競賽的組織方式與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建筑教育,2018(2):31-34.
[3]龍灝.設計競賽的價值2013“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雜感[J].城市環境設計,2013(12):88-89.
[4]劉萌旭,穆琳琳,齊陽.建筑設計競賽反哺設計課程教學[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8):1-5.
[5]馮天舒.概念式建筑設計競賽及其工作方式的解析[D].天津:天津大學,2012.
[6]楊曉莉,莊程宇.以賽促教視角下的應用型大學建筑設計教學探索與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8(5):41-43.
[7]蓋燕茹.設計競賽與工程實踐對建筑學專業設計課的影響——以建筑學四年級專業設計課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8):21-24.
[8]金熙,周紅.空間的應變表達——Revit杯競賽獲獎作品分析[J].華中建筑,2018(6):19-22.
[9]杜曉輝.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對當代建筑教學模式的啟示[J].新建筑,2015(5):8-112.
[10]李劉蓓,夏曉敏.添加“競賽分析”環節 提高“競賽+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質量——以“建筑設計(四)”“競賽+課堂”課程教學為例[J].中國建設教育:38-41.
[11]龍灝,田琦,王琦,等.體驗式開放性建筑設計課教學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31-134.
[12]孫湉.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研究及獲獎作品解析[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3.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competition as design course
ZHOU Xi, ZHANG 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0, P. R. China)
Abstract:
Various high-level design competitions are very helpful to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s. Choosing a competition as a design course to organize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petition courses organized in recent year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etition courses are analyzed, and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process from competition topic selection, in-class teaching to extended after-school tutoring is summariz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generally positively evaluate the competition courses, most of them can keep up with the competition rhythm; teachers also agree with the competition courses and believe that the original teaching framework can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etition. In short, competition as a design course is a feasible and beneficial teaching activit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design competition;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責任編輯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