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娟,楊小花,丁以珍
(甘肅省蘭州市生態林業試驗總場,甘肅 蘭州 730085)
馬蹄蓮為天南星科草本球根花卉植物,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1],同時也有良好的藥用價值,具有清熱解毒、治燙傷、預防破傷風等功效[2]。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對馬蹄蓮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培育的品種越來越多[3-5],人們對其的認知度越來越高。本試驗通過觀察不同基質、不同施肥量、不同濃度赤霉素處理下馬蹄蓮的生長情況,研究適合馬蹄蓮生長的最佳基質配比、最佳施肥量以及最適赤霉素處理濃度,以期為高效栽培馬蹄蓮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所用馬蹄蓮品種為彩色馬蹄蓮。其他材料為腐殖質、珍珠巖、泥土、鈣鎂磷肥、赤霉素溶液。
試驗地選在蘭州市生態林業試驗總場。
選取前一年分生種球繁育的馬蹄蓮種苗進行試驗,要求大小一致。在6月花期結束后,將花盆倒扣取出種球,或者直接挖出種球,將塊莖周圍的小種球剝下,然后將其儲藏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進入秋季進行栽植。
1.3.1 不同栽培基質處理馬蹄蓮 選用腐殖質、珍珠巖和泥土作為基質,分別配比不同比例[6]。其中,處理1:腐殖質、珍珠巖、泥土的比例為3∶1∶1;處理2:腐殖質、珍珠巖、泥土的比例為1∶1∶1;處理3:腐殖質、珍珠巖的比例為1∶1;處理4:珍珠巖、泥土的比例為1∶1。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各重復種植10個同樣大小的種球。種植后觀察生長情況,且在次年開花期測定不同基質處理下馬蹄蓮的株高、地徑、開花期、開花數、花莖直徑等指標,檢驗不同基質處理對馬蹄蓮生長的影響。
1.3.2 不同施肥量處理馬蹄蓮 由于馬蹄蓮的生長對鈣鎂磷肥的需求較多,因此本試驗選用鈣鎂磷肥,以不同施肥量為處理,觀察其對馬蹄蓮的影響,基質使用園土。設定4個不同施肥濃度,施肥單位以1 m2施肥量計量[7],處理 1、處理 2、處理 3、處理 4 施肥濃度分別為 20 g/m2、40 g/m2、60 g/m2、80 g/m2,將各處理的肥料與栽培基質混勻后再栽入種球,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各重復種植10個同樣大小的種球。種植后觀察生長情況,且在次年開花期測定不同施肥量處理下馬蹄蓮的生長情況,測定指標同1.3.1。
1.3.3 不同濃度生長素處理馬蹄蓮 以赤霉素為處理對象,以園土為基質,分別設置100 mg/L、200 mg/L、300 mg/L、400 mg/L 4個不同濃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以純凈水為對照(CK),栽植前將大小相同的馬蹄蓮分成5 份,每份10個,分別將5 份馬蹄蓮種球浸入4個不同濃度的赤霉素溶液及純凈水中,每個處理浸泡10 min,然后移栽。平時觀察其生長狀況,待次年開花后測定各處理下馬蹄蓮的生長情況,測定指標同1.3.1。
不同栽培基質對馬蹄蓮的生長有較大影響。從表1 可看出,含有腐殖質基質處理的馬蹄蓮,其株高、地徑、葉片數等指標遠遠高于不含腐殖質的基質。尤其是腐殖質、珍珠巖、泥土(3∶1∶1)處理下,馬蹄蓮的株高最高,地徑和花莖直徑最粗,葉片數最多,開花最早,開花數最多,其中株高達68.2 cm,地徑為1.1 cm,平均葉片數為3.5 片,開花數3 朵,花莖直徑達0.5 cm。腐殖質、珍珠巖、泥土(1∶1∶1)的處理,株高為62.5 cm,較處理1 矮5.7 cm;地徑為0.9 cm,較處理1 少0.2 cm;平均葉片數為3.2片,較處理1 少0.3個。此外,花期也有所延遲,開花數減少,花莖直徑較細。而處理3 未添加泥土,只將相同比例的腐殖質和珍珠巖混合,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該處理下的馬蹄蓮形態指標與前2個處理相比,除了開花數、花莖直徑與處理2 相同外,其余指標均不及處理1 和處理2。因此,基質中添加泥土對馬蹄蓮生長也有一定影響。處理4 未添加腐殖質,僅以珍珠巖和泥土等比例混合,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馬蹄蓮的株高明顯變矮,地徑明顯變細,平均葉片數嚴重減少,且植株未開花。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1 的株高與處理2 相比差異不顯著,但與處理3 和處理4 相比差異顯著;處理1 的地徑、開花數、花莖直徑與其余處理相比差異顯著,平均葉片數也顯著高于處理3 和處理4。由此可知,腐殖質對馬蹄蓮生長的影響最大,添加適量的腐殖質能有效促進馬蹄蓮生長,也能夠促進開花。

表1 不同栽培基質對馬蹄蓮生長的影響
從表2 可看出,不同施肥量對馬蹄蓮的生長也有一定影響。隨著施肥濃度的增大,馬蹄蓮的株高先增高后降低,其中施肥量為40 g/m2時,株高最高,達 73.1 cm;其次為 60 g/m2處理,20 g/m2施肥量下株高最低,為70.2 cm。但從整體來看,各施肥量下,馬蹄蓮株高的變化不大,均在70.2~73.1 cm。方差分析顯示,不同處理下馬蹄蓮的株高變化不顯著,說明施入鈣鎂磷肥的量為20~80 g/m2時,對馬蹄蓮株高的影響不大。地徑變化趨勢與株高變化相同,但以40 g/m2處理和60 g/m2處理最高,其次為80 g/m2處理,20 g/m2處理最小。平均葉片數以40 g/m2處理最多,達 2.4 片,80 g/m2處理最少,為 1.8 片。開花期也以40 g/m2處理最早,80 g/m2處理最晚,兩者相差6 d。開花數以40 g/m2處理最多,達6個,其次依次為 60 g/m2處理、80 g/m2處理、20 g/m2處理。方差分析結果表明:40 g/m2處理的開花數顯著高于其余處理,說明施肥量為40 g/m2時最有利于馬蹄蓮開花。花莖直徑以20 g/m2處理最小,其余處理均相同,但各處理間差異不大。從方差分析結果可知,不同施肥量處理下的馬蹄蓮地徑、平均葉片數、花莖直徑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試驗范圍內的施肥量對以上性狀影響不大。

表2 不同施肥量對馬蹄蓮生長的影響
適宜濃度的生長激素處理對植物生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8]。不同濃度赤霉素對馬蹄蓮生長的影響如表3 所示。從表3 可以看出,赤霉素濃度為100 mg/L 時,馬蹄蓮株高最高,達63.7 cm,其次為200 mg/L 的處理,400 mg/L 處理下株高最低。地徑則以300 mg/L 處理最粗,為1.0 cm,其次是400 mg/L處理,為0.9 cm,對照最細,僅為0.7 cm。平均葉片數則以對照處理最多,達2.3 片,其余處理均少于2片,尤其以400 mg/L 處理最少,僅為1.4 片。開花期則以200 mg/L 處理最早,為6月5日,其余處理稍晚,對照處理未開花。開花數以200 mg/L 和300 mg/L處理最多,均為2 朵,其余2個濃度赤霉素處理下開花數各為1個?;ㄇo直徑則隨著赤霉素濃度的增高稍有增粗。方差分析結果顯示:100 mg/L 和200 mg/L 赤霉素處理下,馬蹄蓮株高顯著高于400 mg/L 處理和對照;除對照外,各處理的地徑、平均葉片數、花莖直徑均無顯著性差異;200 mg/L 和300 mg/L 處理下的開花數顯著多于100 mg/L 和400 mg/L 處理。

表3 不同濃度赤霉素對馬蹄蓮生長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基質為腐殖質、珍珠巖、泥土(3∶1∶1)時,馬蹄蓮的生長指標最好、開花數最多、花莖直徑最粗,而其余處理各指標均有下降。在施肥處理中,以40 g/m2施肥量最佳,農藝性狀最好。由赤霉素處理的馬蹄蓮,100~300 mg/L 的濃度下,各指標變化不大,綜合性狀良好,但濃度過高或過低時,馬蹄蓮的生長均受到影響。因此,建議栽培時采用腐殖質、珍珠巖、泥土比例為3∶1∶1 的基質,施入鈣鎂磷肥量以40 g/m2為佳,選擇濃度為100~300 mg/L 的赤霉素處理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