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金鄉縣委書記 鄭士民
近年來,金鄉縣堅持以人為本,緊扣“誠信蒜都、生態水城”定位,規劃引領、建管并重,初步形成產城互動、城鄉融合、人水相親、文明和諧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金鄉縣被納入山東省I型小城市試點,獲評首批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進入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
城市建設離不開產業支撐。金鄉堅持以產興城、產城融合,深耕實體經濟、做強主導產業,不斷增強縣城人口集聚能力。
一是優質平臺加速構筑。聚力突破國家千億級開發區建設,立足產業布局優勢,高標準打造新材料產業園、高端裝備產業園、食品產業園、商貿物流園,形成“一區統領、四園圍城”的發展大格局,城市吸附力持續升級。新材料產業園區連續8 年被評為“中國化工園區20 強”,食品產業園被評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中國特色食品產業聚集區,高端裝備產業園入選省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試點,商貿物流園獲評國家示范物流園區,“3+1+1”主導產業強勢崛起。
二是特色產業不斷壯大。金鄉是全國著名的“大蒜之鄉”,近年來,金鄉堅持把大蒜作為富民強縣的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做優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大蒜)標準化生產基地30萬畝,大蒜地理標志登記保護面積60萬畝,研制開發硒蒜膠囊、大蒜多糖等40余種產品,年加工大蒜300萬噸以上,建成3處農業農村部定點市場,恒溫貯藏能力達到400萬噸,年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72%。
2021年金鄉大蒜全產業鏈產值達到403.3億元(一產68.3億元,二產115億元,三產220億元),金鄉也因此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以全省第一、全國第三通過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得益于“小小蒜頭”,金鄉5萬農民洗腳出田,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加速了金鄉城鎮化進程。
三是項目支撐顯著增強。聚力突破招商引資,精準對接國內外500強、行業領軍企業,5年累計招引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55個,實施各類產業項目230個,拉動固定資產投資620億元,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419個,完成制造業技改投資456億元。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85家,納稅過億元、過千萬元企業分別達到5家、27家,硅科新材料、鍵邦化工、凱賽生物等29家企業獲評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瞪羚企業”等品牌榮譽。企業和項目高度集聚,帶動城鄉勞動力就業超過2.6萬人。
城市、鎮街、鄉村協調發展、互促共進,是新型城鎮化應有之義。金鄉突出大規劃、大交通、大水系、大開發、大治理“五大”重點,高標準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是城市品質大幅提升。以“三城同創”為抓手,聚力突破城市“一體兩翼”,高標準編制各類城市規劃74 項,實施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基礎工程62 項,金城大廈、國際蒜都中心、凱盛農展中心、龍貴廣場、建國飯店等一批地標式建筑拔地而起,金沙湖、長寧湖、王杰廣場、誠信廣場等一批市民休閑場所建成啟用,金濟河、萊河、大沙河“生態發展廊道”加速崛起,城市建成區達到28.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高到60.3%。
二是鎮村建設亮點紛呈。實施鎮街駐地“十個一”、農村“七改”工程,改造農村危房3010戶、廁所11萬戶、清潔取暖8萬戶,提升電網1861公里、飲水管道820公里。建設農村社區污水治理站24座、鎮駐地污水處理站10座,203個村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拓展城鄉公交線路12條、323公里,推動公交、供水、環衛等一體化工程實現全覆蓋。打造50 處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入選省部共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縣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
三是交通格局優化升級。持續完善內聯外通建設,形成“五縱、四橫、一環、八射、多聯”綜合交通路網布局,濟徐、棗菏等高速環線建成通車,新105國道、328省道、崇文大道等骨干道路改造提升,王杰大橋、文峰橋、金帆橋、金城橋等橋梁竣工通車。開展“四好農村路”集中攻堅行動,新改建農村公路628公里,改造農村危橋37座。持續完善內河航道,實現新萬福河三級航道復航,北大溜河四級航道通航,打通與京杭運河內河航運,構建了陸水聯通大網絡,群眾出行更加便利。
金鄉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保持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讓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生態紅利。
一是做活“水”文章。全縣共有24 條河流,其中“五河繞城、三河穿城”。金鄉視水為魂,突出“治水、擴湖、增綠、融文”,投資30 億元實施“九湖五河十八灣”生態水系治理工程,依河植綠,沿河制景,建設濱河大道48 公里,打造休閑廣場、親水平臺57 處,建成國家濕地公園一處、國家水利風景區兩處,“九湖五河”生態治理被評為山東省人居環境范例項目,城水相依、水綠交融的“江北水城”加速構建。
二是繪好“綠”畫卷。按照均衡合理布局、滿足群眾需求的原則,大力推進綠地公園、廣場建設,先后改建新建34處公園、游園,創成國家園林縣城、省級森林城市。充分利用街頭巷尾空地、零星地塊,見縫插“綠”,播綠點翠,新建5處、改建35處適合公眾日常休閑的口袋公園,成為提升城區品質的點睛之筆,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16%,打造公園“500米服務半徑”的綠化格局,構成金鄉市民的“綠色客廳”。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27.8%,林業總產值達到25億元,基本形成城鄉一體化綠化格局。
三是打贏“攻堅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大力開展“清河行動”,確保國控、省控河流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實施集中供熱鍋爐改造、城區雨污分流、污水垃圾處理等系列重大環?;A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四減四增”,PM2.5、PM10濃度分別比2016年改善26.9%、17.6%,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高至66.9%。
一座城市,文明是靈魂。金鄉圍繞“精致城市、品質生活”,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一座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群眾滿意的文明城市日益建成。
一是把創建標準打造深度融入城市建設管理。堅持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發揮好“網格化+路長制”作用,重點打好城市建設與發展“十大攻堅戰”,堅持城市規劃、建設、治理三向發力,達到“四精五有”標準,繪出精致精美的金鄉畫卷。
二是持久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王杰精神”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為契機,開展“習語潤儒鄉·緡情金聲”系列“六進”基層宣講活動9500余場,受眾50余萬人次,傳承紅色血脈。“四德”教育不斷深化,推進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文明創建工作,弘揚文明新風尚。
三是構建“1+15+N”的縣、鎮、村(社區)三級志愿服務組織。發揮各級文明單位的示范帶動和黨政機關的主體作用,實行對文明實踐志愿者大隊進行授旗和掛牌管理,每年有計劃、每季有主題、每月有重點、每周有活動。目前,全縣注冊志愿服務隊伍793個、志愿者14萬余人,發布各類志愿服務項目6529個,服務時長1057萬余小時,培育志愿服務品牌60余個。
新型城鎮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提升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又要做好讓老百姓“過得好”的文章。金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攻堅教育、醫療、創業、養老、治安“五大民生高地”,實施一大批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
一是社會保障穩固提升。城鄉低保標準實現“十七連增”,企業養老保險待遇實現“十七連漲”。深化全民參保計劃,推廣“濟惠保”等普惠型補充保險,持續擴大社保覆蓋面。啟動“一心四點”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項目建設,改造鎮街敬老院13家,建成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13處、日間照料中心10處。
二是公共事業快速發展。推進教育質量提升五大行動,推進教育公平優質,在全省首批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實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健全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做實醫聯體、醫共體。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建設,打造“15 分鐘智慧文化圈”“15 分鐘健身圈”,不斷豐富群眾文化體育生活。
三是基層治理更加高效。圍繞“網格+”,推動資源力量向基層下沉,搭建全要素“一網統管”治理平臺,構建網格化治理“1+12”標準體系,打造直通民生“金快辦”服務平臺,民意訴求實現“一口受理、快速響應、閉環解決”。深化平安金鄉、法治金鄉建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推進“主動治理、未訴先辦”,連續兩年榮獲全國組織宣傳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群眾滿意度持續位居全省前列、連續3年位居全市第一,社會治安滿意度連年保持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