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山 張敏 姜承耀 余章斌 辜楠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婦產醫院兒科,江蘇南京 210004)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于2019年12月底被發現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該疾病的暴發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目前,疫情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嚴重影響,在各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SARS-CoV-2通過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傳播[2],同時人們對病毒是否通過胎盤或乳汁等垂直傳播進行了相關研究。中國[3]、美國[4]等多個國家相繼發表的病案研究均未發現SARS-CoV-2可以通過母乳傳播。系統性回顧研究也證實母乳不傳播SARS-CoV-2[5]。
母乳喂養對每一位新生兒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尤其是出生體重<1 500 g的極低出生體重兒(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母乳喂養可以減少其發生喂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產兒視網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敗血癥等,并能促進早產兒的神經系統發育[6]。
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醫院及住院患兒家屬對SARS-CoV-2傳播產生擔憂,住院患兒家屬的送奶頻次和積極性均有所下降,進而導致VLBWI親母母乳喂養率及喂養量的改變。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20年疫情期間VLBWI親母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量的情況,并與疫情前2019年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疫情對新生兒重癥監護 病 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VLBWI親母母乳喂養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出生并在24 h內收入NICU的胎齡<32周的350名VLBWI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胎齡<32周;(2)出生體重<1 500 g;(3)生后24 h內收入NICU。排除標準:(1)存在先天性遺傳代謝病或發育畸形者;(2)住院時間≤7 d者;(3)住院期間未腸內喂養者;(4)喂養資料不全者。共301名VLBWI納入本研究,其中,205例為疫情前組,96例為疫情后組。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寧婦倫字[2018]54號)。
基本特征數據來自寧貝欣新生兒圍生期協作網(http://www.ningbx.com/index.html)。收集2組VLBWI的臨床資料,包括胎齡、出生體重、性別、親母母乳喂養時間、住院期間親母母乳喂養量、管飼喂養時間、靜脈營養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等情況。
喂養不耐受、晚發型敗血癥(late-onset sepsis,LOS)、BPD、NEC等疾病的診斷與分級參照第5版《實用新生兒學》[7]。
親母母乳喂養量(mL):腸內喂養過程中接受的親母母乳量之和。
親母母乳喂養率(%):腸內喂養過程中接受的親母母乳量/(親母母乳量+捐贈母乳量+配方奶量)[8]。
每一位住院的新生兒家屬都將收到1張“母乳收集、存放和運送的問與答”宣傳頁,VLBWI入住NICU后由母乳庫專管護士對家屬進行一對一的母乳喂養宣教,2019年護士對每一位住院的早產母親進行床旁宣教,2020年后改為召集父親/母親來科室進行一對一宣教。具體內容有:(1)指導如何擠乳、擠/吸乳的時間及頻率;(2)示范正確使用電動吸乳設備;(3)指導正確標記收集的母乳;(4)重點強調母乳的貯存和運輸;(5)每周2次的病情解答時間責任醫生將再次對患兒家屬進行母乳喂養宣教。一次性母乳收集瓶由醫院統一提供。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納入的VLBWI及其母親均未感染過SARS-CoV-2。2組VLBWI胎齡、出生體重、性別、母親年齡、母親妊娠糖尿病、順產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疫情后組患兒母親妊娠高血壓比例高于疫情前組(P<0.05)。見表1。

表1 2組VLBWI一般資料比較
2組VLBWI的靜脈營養使用時間、管飼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VLBWI喂養及住院情況的比較 [M(P25,P75)]
疫情后組VLBWI在生后0~28 d及住院期間親母母乳喂養率均低于疫情前組(P<0.05),疫情后組VLBWI在生后0~7 d、0~14 d、0~28 d的親母母乳喂養量均低于疫情前組(P<0.05),見表3~4。

表3 2組VLBWI親母母乳喂養率比較 [M(P25,P75),%]

表4 2組VLBWI親母母乳喂養量比較 [M(P25,P75),mL]
疫情后組中-重度BPD和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高于疫情前組(P<0.05),2組患兒NEC≥Ⅱ期及LOS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VLBWI臨床并發癥的比較 [n(%)]
據WHO估計,2014年全球早產率為10.6%,中國早產兒數占全球早產兒總數的7.8%(117萬人),位居世界第二;1990~2016年,中國的早產率在逐步增加,2016年達7%[9]。早產兒尤其是體重不足1 500 g的VLBWI比例及數量逐年增加。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營養來源,尤其是免疫系統極不成熟的VLBWI,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和細胞因子,在吞噬有害微生物和靶向細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0]。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寡聚糖,可以塑造腸道微生物群,提供益生菌,并對細菌抗原顯示出抗黏附作用[11]。母乳喂養除了可以減少VLBWI喂養不耐受、BPD、NEC、敗血癥等的發生和預防腦白質軟化外[6],還能夠防止成年期超重和糖尿病的發生[12]。因此,早產兒管理指南[13]推薦早期母乳腸內營養為首選,擠出來的母乳和巴氏消毒的捐贈母乳為次選。雖然有研究發現,早產嬰兒尤其胎齡<32周的VLBWI母親母乳的營養元素不同于足月兒母乳[14]。但是,捐贈母乳在促進早產兒生長和發育方面不如親母母乳[15]。因此,我們始終鼓勵和支持對胎齡<32周VLBWI進行親母母乳喂養。
2019年12月底出現的SARS-CoV-2在全球的廣泛傳播引起了人們對母嬰傳播的擔憂,包括病毒能否通過母乳垂直傳播,SARS-CoV-2感染母親能否進行母乳喂養。有研究發現母乳中存在SARSCoV-2 RNA[16-18],也有些研究則在母乳中沒有檢測出病毒[19-21]。盡管有研究在SARS-CoV-2感染母親的母乳中檢測到SARS-CoV-2 RNA,但并不一定表明母乳中存在活病毒或傳染性病毒。最新研究發現,SARS-CoV-2感染母親分泌的母乳中含有抗SARS-CoV-2 IgA和IgG,具有中和SARS-CoV-2活性的作用[22]。這些研究結果均支持輕-中度SARSCoV-2感染產婦繼續母乳喂養的建議。
迄今,所有研究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SARSCoV-2肯定通過母乳傳播。鑒于此,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洲新生兒和圍生期協會聯盟、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都明確鼓勵在SARS-CoV-2流行期間繼續進行母乳喂養[23]。
因此,疫情期間我們更加積極地鼓勵和支持對胎齡<32周住院的VLBWI進行親母母乳喂養。本研究發現,疫情后組VLBWI在0~28 d及住院期間親母母乳喂養率均有下降,在生后0~7 d、0~14 d、0~28 d的親母母乳喂養量也顯著下降。該結果在預料之中,可能與疫情暴發初期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尚不深入、住院患兒家屬對母乳運輸過程的傳播風險存在擔憂等有關,致使親母母乳喂養率較前下降。同時本研究發現,2組VLBWI住院期間親母母乳喂養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可能與疫情后組VLBWI住院時間相對較長有關。
本研究發現,隨著SARS-CoV-2流行期間親母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量的下降,VLBWI中-重度BPD和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也顯著增高,但是NEC(≥Ⅱ期)的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該結果與既往研究[24-25]報道不一致,分析可能與不同NICU之間的VLBWI救治水平不同有關。
綜上所述,疫情對NICU親母母乳喂養的影響是明顯的。為了保證VLBWI親母母乳喂養,應該讓每一位早產母親充分了解親母母乳喂養的重要性、SARS-CoV-2的傳播方式,以及母乳收集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的衛生原則,親母母乳喂養率和喂養量則可能不受SARS-CoV-2流行的影響。我們每一位新生兒科醫護人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對親母母乳喂養進行廣泛的宣傳,積極鼓勵、支持和指導母親收集母乳,不管在住院期間還是出院后堅持母乳喂養來保護VLBWI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