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琴,殷銘,方恩輝,鎖少磊,李鑫,閆曉晗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 750021)
2020年春季伊始,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在線教學——“停課不停學”,是“互聯網+教育”應用的充分展示。如何保障線上教學的效果,是線上教學實際落實過程中所需要平衡的關鍵之處。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以寧夏大學生為例,從個人情況、外部條件、學習行為、學習動力、學習管理、評估反饋六個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建立結構方程(SEM)模型,實證檢驗影響大學生網課效果的主要因素,探究性研究大學生網課學習效果評價,通過找尋網課學習存在的實際問題,從提高線上學習效果的角度,為互聯網+教育提供相應建議。
關于線上教學的發展狀況與策略的研究,楊曉宏等(2017)[1]通過對16個在線教育平臺分類研究,利用調查研究、內容分析法,得到我國在線教育發展現狀存在市場及用戶規模快速擴張,“異化”現象突出等現象。郭沫含(2016)[2]等通過分析國外高校開展慕課教學案例,得到國外線上教學存在完成率偏低、學習證書認可度不足、普及程度不理想的現象。李丹丹(2019)[3]認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更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可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特殊時期線上教學的實踐與反思,張君君(2020)[4]總結了高校線上教學工作開展狀況,提出現階段線上教學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主要涉及高校管理、教師、學生以及線上教學平臺四個方面。楊璐等(2020)[5]對特殊時期期間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疫情后的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新形態的建立。劉燚等(2020)[6]通過分析全面網課期間高校線上教學現狀及師生對線上教學的看法,對改善線上教學效果提出提高大學生線上學習適應性等建議。
對于大學生學習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黃龍(2017)[7]基于TAM和學習效率,構建了大學生MOOC學習行為的模型,通過模型進行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得出認識負荷、學習效果、學習動機會共同影響大學生的MOOC學習。王丹萍(2018)[8]通過對大學生學習效率意義的研究分析,提出提高大學生學習效率的四種方法即教師準確有效的指導、善于改善與調節學習環境、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對象應具有一定的挑戰和壓力。諶雷元等(2020)[9]從構建主義教育視角,調查研究高職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情況,提出完善網絡線上教學的對策離不開院校、教師、學生的三位一體。
針對大學生學習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陳純槿等(2013)[10]針對近十年來國際上有關混合學習與純網上學習對學生學習效果影響的47個實驗和準實驗研究進行了量化分析,得出純粹的網上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相較混合學習不利于改善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研究結論。Tong Zheng等(2018)[11]通過對SPOC記錄的六種不同的學習行為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選取對學習結果有顯著影響的學習行為,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表明,學習效果是學習行為的最終體現,并且還受學習動機、目的和情感的影響。麥繼芳(2020)[12]通過研究高校大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得到教師的教學熱忱程度、教學能力、學生的課程基礎、學習投入因子表現顯著。學生學習投入因子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最為明顯的結論。
綜上所述,在線教學得以展開的兩個潛在的前提性假設:一是依托于平臺軟硬件的物質基礎;二是更加強調學生自主性的價值基礎。前者目前已經達到一定的條件,且作為技術保障,是可以逐步改進的。如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需要進一步地探討研究。
本調查研究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抽取,將對象確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19所含重點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以及大專院校在內的在校學生。在調查問卷正式發布前邀請52位同學進行小范圍樣本預調查。根據數據反饋發現問卷中仍存在的問題(部分題目間有交叉現象、部分題目選項存在歧義等),并對存在瑕疵問題及選項進行矯正。在本次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 476份,回收有效問卷1 36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2%。
本研究采用α信度系數法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利用spss24.0檢驗問卷的數據,得到0.749的α系數。據此判斷此次的調查問卷結果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與一致性,隨后對之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發現調查問卷樣本的KMO度量為0.808,說明有著比較好的調查問卷效度。Bartlett的檢驗有1540的自由度,且其近似卡方為10 420.670,可以進一步進行模型分析。
本文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因為學習效果評價具有多維結構特征,包括對于學習者個人特點、學習環境即外部條件、學習行為的理解本研究將影響線上學習效果評價的因素歸為學習者個人情況、外部條件、學習動力、學習管理、學習行為五個部分,采用SmartPLS 3軟件構建影響大學生學習評價的初始理論模型,提出相關研究假設。

圖1 影響大學生學習評價因素模型
1.學習行為
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是一種有結構、有層次的系統,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客體、工具、主體所在的群體、群體的組織規則和任務分工等要素,是個體與周圍環境之間雙向交互的過程。綜上所述,學習行為可以界定為:學習者借用各種學習工具來達到某種學習結果或學習目標的行為過程。
線上學習學生的個人情況,主要包括學生性別、所修專業、年齡等。線上學習時學生所處的外部條件,即學生線上學習時的網絡情況、學習平臺操作難度等。不同于普通課堂學習,從線上學習的整個過程來看,線上學習所具有的幾大特點是普通學習方式所沒有的。第一,學習的時間、地點的任意性。第二,學習過程的效率性。線上學習時學生可以使用相應的電子設備對所學知識進行記錄和整理,有別于傳統的邊聽邊記的學習方式。從常理上分析,學習時如若網絡出現問題,即出現網絡擁堵、延遲、癱瘓的情況,那么會影響到學習行為的發生。因此提出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性別、專業年級等對其學習行為具有影響。
假設2:線上教學期間外部條件對學生學習行為具有積極影響,即線上教學期間的外部條件越好,學生的學習行為越好。
2.學習動力
李慧等(2021)[13]中有關學習動力的研究表明:學習動力可解釋為推動學習不斷前進,激勵學習行為持久并達到預期目標的學習作用力。學習動力大致分為內部動力、外部動力和綜合動力三個主要方面. 因此提出假設3。
假設3: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積極影響,即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動力越高,學習行為越好。
3.學習管理
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情景性,必須要設定一定的學習情境才能進行研究,而網絡環境是與班級授課的課堂環境完全不同的學習環境,它比傳統的課堂環境更加復雜,更難以控制,需要適當的管理。因此提出假設4。
假設4:線上教學期間的學習管理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積極影響,即線上教學期間的學習管理越好,學生的學習行為越好。
4.學習效果
網絡學習效果評價是指在網絡環境外部條件下,依據一定課程目標對學習者的學習結果和過程進行評價,并對其學習作價值判斷的過程。因此提出假設5至假設8。
假設5: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個人情況對其學習評價具有積極影響,即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個人情況越好,對其學習評價越好。
假設6:線上教學期間外部條件對學生學習評價具有積極影響,即線上教學期間的外部條件越好,學生的學習評價越好。
假設7: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其學習評價具有積極影響,即線上教學期間學者學習動力越高,其學習評價越好。
假設8: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行為對其學習評價具有積極影響,即線上教學期間學者的學習行為越好,其學習評價越好。

表1 研究假設關系檢驗結果
在1 361份調查問卷中,有30.86%的受調學生更愿意參與線上教學,69.36%的受調學生認為純線上教學會導致考試不及格率上升,69.14%的受調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整體效果不如線下教學,43.64%的受調學生更傾向于開展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53.12%的受調學生認為在線上教學結束后所學內容仍需教師線下重復講解,且55.91%的受調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期間學習壓力較平時更大。整體來看,受調學生對于傳統教學的評價普遍更高。
通過SEM模型的路徑系數可知寧夏地區學生的性別、年齡以及專業范疇、文理分科并不顯著影響其線上的學習行為及線上學習效果的評價。
學生線上學習時的網絡狀況、網絡學習平臺操作難易程度、學習環境等也不顯著影響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評價。雖然63.19%的受調學生反映在線上教學期間出現過網絡擁堵問題,但是網絡條件并不成為影響線上學習效果的一個顯著影響因素。說明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網絡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能夠為線上集中教學和學習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得網絡等技術原因并不構成影響線上學習行為和效果的主要因素。
根據SEM路徑參數提示,影響學習行為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習動力,其次是學習管理。調查結果顯示會在課后自行搜索學習資料的34.8%的受調學生中,單日課余學習2小時以上學生占比55%,線上教學期間從不逃課學生占比高達88.6%。由此可見,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動力越強,線上學習管理越完備,學習效果就越好。其中,對于影響學習動力的因素,本文從個人發展目標、學習興趣、課程情況、外部壓迫或誘導等方面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2.45%的受調學生認為個人發展目標如考研、畢業等自我要求是影響學習動力的主要因素;50.62%的受調學生認為,學習興趣是主要影響因素;45.11%的受調學生認為課程的重要程度是主要影響因素;52.39%的受調學生認為其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部誘惑。
目前對于線上教學的學習管理,主要有課堂互動、課下檢查、加強監督、測驗考試等途徑。調查顯示,55.11%的受調學生認為學習氛圍更能幫助增加線上課堂學習效果;52.02%的受調學生認為教師抽查為更有效途徑;42.76%的受調學生認為確保線上課堂聽課效果的最有效措施為教師課堂隨機提問、隨堂測試。
有51.73%的受調學生認為逐漸適應網絡教學后學習效果較前期得到明顯提高,其中認為線上教學大部分課程收獲較多的學生占比58.79%,學習效率的提高進而影響其對線上學習評價。而且無論是調查數據還是SEM路徑參數都顯示,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行為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評價具有重要影響。學習行為作為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元素,受多因素共同影響。具體來看,線上教學期間經常逃課的11.39%的受調學生中,認為線上教學階段學習壓力更大的占比高達78.71%。反之,從不逃課的42.21%的受調學生中認為線上教學階段學習壓力更大的占比僅18.43%。由此可見,學習動力、自律和學習行為以及學習效果評價的正相關關系。
最后,針對外部條件對學習評價具有積極影響這一假設,本研究并未通過。但這并不能說明線上教學期間的外部條件對學生學習評價沒有影響。產生類似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線上教學的學習評價時,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是將線上教學學習評價與傳統線下教學學習評價一起進行對比。相較于線上教學這一新模式,43.64%的受調學生更傾向于開展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于傳統教學的評價普遍更高,69.14%的受調學生認為校內教學更滿意。另外,63.19%的受調學生在線上教學期間存在網絡擁堵問題,這對完全依賴于網絡而開展的線上教學活動的影響也非常大。因此,相關問題還有待未來進一步研究。
根據上文分析,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動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即學習積極性,而另一方面學習行為又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其中51.73%的受調學生認為逐漸適應網絡教學后學習效率較前期得到明顯提高,進而影響其學習評價。這一研究結果與已有研究完全符合。
根據以上分析,在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方面,教師應更注重提升課程設計。網絡教學期間學生的課堂行為不易受教師控制,因此豐富的課堂結構、清晰明確的課程設計、適當的課堂互動,都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目標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實際效果,因為根據本文的調查,個人發展目標是影響學生學習動力的最重要因素。
通過研究表明,線上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行為對學習者的學習評價具有積極影響。學習行為作為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元素,受學生個人情況、外部條件、學習動力、學習管理共同影響。
在學習行為方面,根據行為科學理論,將外部刺激轉化為學習者的壓力和提升自身能力的學習目標,借助學習目標導向和激勵的作用,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可以與學習管理相結合,幫助班級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互動等。教師可以多種舉措并舉,與學生構成互幫互助學習體系,更有利于課堂有效性的提升和線上教學情況的掌握。
此外,研究還存在不足及一些局限性。本文主要針對的是特定時期下網絡的學習效果,對互聯網+教育具有部分借鑒意義。抽樣流程上,本文設計為分層比例抽樣,但由于特定時期外部條件限制,抽樣規程難以嚴格執行,影響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問卷設計上,盡管經過了大量的資料調查及預調查,題目設置上仍有思考欠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