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培鈺
(昆山市裕元實驗幼兒園,江蘇昆山 215300)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園的教育主要就是通過創設與教育內容相關的環境,讓幼兒在環境中學習、在環境中成長。幼兒園的環境就是以幼兒為主體,能與幼兒互動“對話”的一項重要教育資源。因此良好的環境能極大地提高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孩子發展。
大班幼兒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及主見,已經能夠成為班級中當家作主的小主人,在班級環境創設時亦是如此。環境主題的選擇、游戲環境的裝飾、游戲材料的選取,他們都有自己獨到、創新的見解。因此,在班級環境創設中要明確以本班幼兒為環境創設的主體而展開,從幼兒的需求出發,教師以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協助幼兒設計班級環境創設方案、與幼兒一起收集環創所需材料、參與班級環境布置。
同時,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引導與培訓。在教育環境創設中,園區要有意識地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改進教學方法,讓教師了解“教育”背后的基本教學觀和教學方法,讓“教師引導、幼兒自主”,讓幼兒在這個教育環境中得到互動,有所熏陶,得以啟示。
園區要加強教師在指引幼兒進行環境中的引導作用,在創設教育環境的過程中選擇一個主題,如“環保日”“我和我的地球家園”等等,讓幼兒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環境主題,通過頭腦風暴,選擇人氣較高的環境創設主題,盡量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自主動手制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與環境發生互動,在環境中培養自己的自然觀和環境意識。
一個高質量的區域、高質量的游戲,應有清晰的目標,獨具吸引力和美感,并提供符合兒童發展水平的、有趣的且能互動的豐富的材料。
首先,創設安全的教育環境。幼兒喜歡在有溫馨、安全感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才能以積極的情緒參與游戲。安全的教育環境能夠使得幼兒在活動時不受到意外傷害,也能夠讓教師更加大膽,放心地開展各類教育環境創設活動。安全的教育環境包括:戶外的環境創設項目都有定期的安全檢查;各類環境創設項目的材料都符合安全標準;有足夠的安全保護措施等。其次,選用開闊的場地展開活動。開闊的場地能讓孩子們釋放天性。讓他們可以自由地追逐、嬉戲,同時大宇宙觀和自然觀需要開闊的場地才能使幼兒延伸出對周遭環境、生活空間的關注。開闊的場地還能讓教書師有更多發揮的空間,有助于教師更加大膽地開展戶外的活動。另外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為幼兒提供充足墻面來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
最后,采取創新性的環境構想。幼兒園教育環境設計應及時更換內容,陳舊的布置會使得幼兒對于教育環境內容提不起興趣。既不能發揮教育環境的積極教育意義,也不能調動幼兒學習、創造的積極性。及時更換環境布置的內容、設計方式、創新思路,能夠時常給予幼兒新鮮感。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啟發幼兒的思維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對照著《指南》中的發展指標,聯系本班幼兒發展的實際情況,跟隨主題“我們在春天里”,制定合適的目標。主要包括:
1.感知和發現春季氣溫、人們的活動、生物生長的變化等,感受春天給人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2.養成觀察記錄的習慣,學會用簡圖等方式記錄探索發現的過程和現象。
3.積極參加郊游、種植活動,會用多種形式充分表達自己的經驗、經歷和情感。提高講述、繪畫、表演等能力。
4.在主動參與活動中感知和體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在活動中表現一定的獨立性,形成主動、互助、合作的態度和行為。
5.會運用多種繪畫工具和材料,并能創造性地運用。
區域劃分包括內容上、空間上的劃分。按照內容劃分有:兒童學習區、角色游戲區域、生活活動區……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室和走廊中的空間,做到地盡其用。首先,在盡可能地滿足幼兒集體學習需要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區域的性質,適當地劃分各個區域空間內容:將幼兒小組化、個別化學習的區域活動放入班級內,讓幼兒隨時隨地能夠游戲;角色區則可以放置在走廊內,讓幼兒有充分鋪展的空間。其次,也可以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教室空間大小以及兒童當下的興趣提供一些空地,讓幼兒自由發揮,為幼兒提供思考、想象的空間,為幼兒投入到不受干擾的專注中、恢復情感控制能力以及從緊張互動中放松提供了機會。
按照空間劃分我們就必須得考慮到動靜分離,特殊材料的運用。因此我們通常將比較安靜的閱讀區規避到一個小角落里,要保證安靜之外,還要有充足的光線,防止因光線不足而損傷幼兒的視力;植物角要安排在臨近窗戶的地方,保證植物能夠吸收充足的陽光;美工區內在顏料的運用上可能會有水的應用,所以區域設置時要盡量靠近水源;科學區可能要探索光與影的秘密,可以放置在相對陰暗的角落……角色游戲要將相對吵鬧的“集市”安排在一起,而娃娃家等相對安靜的區域則要另辟一處。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意識逐步提升,我們在角色游戲時將規則靠邊時,也要考慮到是否適宜孩子搬動、擺放等。幼兒的儲藏區則需要一個相對廣闊的地方,容納全班幼兒,讓幼兒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服務意識。此外還可以添加材料收集區,讓幼兒愿意主動帶材料到班級內,豐富班級游戲材料,并且在游戲中愿意主動應用,不斷在游戲中創造驚喜。
在劃分區域后,就需要清晰的區域分界。可用柜子、吊飾等,在一般的環境創設中,我們都會選擇柜子的應用,方便實用。但也可以在美工區運用幼兒的作品進行懸掛裝飾,這樣既劃分了空間,又可讓幼兒相互欣賞。在游戲的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地墊劃分區域,讓幼兒擁有寬松、適宜的游戲區域,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各個活動區的大小要適當,不要造成空間的浪費或擁擠,各個區域之間要留出過道,方便幼兒的進出。
最重要的一點是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不能離開教師的視線,絕不能因為柜子過高或者是設置在墻角而使幼兒脫離教師的視線,一是方便教師對幼兒活動的指導,二是防止幼兒出現安全問題。因此教師要綜合考慮,進行科學設置,才不會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達不到尊重幼兒興趣和需要的要求。
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思考大體環境創設的主題、也要思考到環境的美觀性和安全性。在大班上學期的環境創設中我們采用統一的藍白色海洋風和低矮圓角的柜子,讓孩子在美觀、安全、舒適的環境與滲透式的教育中學會游戲、學會生活、學會欣賞。
同時,要設置符合風格且有情趣的場景,如潛水艇、船槳、燈塔、海洋動物等,在美觀的基礎上,貼近幼兒的已有經驗,促使幼兒盡快適應新環境。在材料的使用上,遵循環保理念,采用kt板、紙板、樹枝、廢舊飲料瓶等,就地取材,循環利用。
此外,在其他板塊的設計上,要遵循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特點,例如,在上學期的一次百草園的戶外游戲中,孩子們發現了藏在校園一角的草莓棚的“秘密”,從此他們就對草莓棚倍感興趣。孩子們總是會問:“這是什么?”“這里有什么?”“草莓苗是什么樣子的?”“草莓什么時候成熟?”等一系列問題。而2、3月正值草莓成熟的季節,在開學第一天我們就帶領幼兒來到草莓園觀察草莓、品嘗草莓,看著孩子們興奮、獵奇的模樣,我們班的草莓課程由此而生。我們與孩子一起將我們的班本課程取名為《相約莓季——莓不勝收》,其中包括:教學、區域、游戲的資料、幼兒作品展示。
在主題創設環境時,教師可根據主題內容、材料需要等制作或張貼一些說明書或步驟圖,同時利用墻面、柜子、展示瓶等空余地方展示兒童的作品,也可部分保留幼兒的作品。主題墻可布置具體與本班兒童有關的真實材料,如學習內容、成果展示等,充分激發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境創設活動中來,使幼兒的思維力、創造力及個性品質得以充分發展,才能有效地發揮環境在幼兒身心發展中的教育影響作用。教師設計和幼兒參與相結合,為幼兒提供了機會,讓他們能在環境中學習的同時,真正成為環境創設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幼兒主要是在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學習、成長,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適宜地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
首先,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確定活動的內容,與幼兒的集體討論過后,大家確定了自己感興趣的幾個游戲內容。
區域游戲包括:

區域名稱 主要內容生活區 手榨橙、疊衣服、給植物澆水、系鞋帶益智區 記錄時間、9以內加減、彈彈珠、套戒指、小貓釣魚建筑工地 公園閱讀區 小蝌蚪找媽媽美工區 小燕子、風箏、剪春、連環畫、做菖蒲花科學區 蝌蚪成長記、有趣的蠶寶寶、光影游戲、皮影游戲、淀粉在哪里
角色游戲包括:醫院、菜場、美食店、快遞公司、超市、娃娃家、自主創設。
在了解了幼兒興趣點的基礎上,材料的投放也顯得尤為重要,在區域游戲中教師需要思考活動的材料及其意義:如益智區的小貓釣魚,教師自制釣魚竿、帶數字的小貓、帶數字的小魚,在快樂游戲的同時,練習了9以內的分合。
因此,在主題活動“我們在春天里”中我們選擇多種材料和多種表現手段相結合。如在科學區的“光影游戲”中,教師選用廢舊的紙箱和手電筒,為孩子營造一個“小黑屋”,隨意地將這個“小黑屋”移至自己喜歡的地方游戲就開始了。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手影的大小與變化,體驗活動的樂趣。在科學活動“有趣的蠶寶寶”中,為孩子們提供蠶寶寶和記錄筆,讓孩子觀察、了解蠶寶寶喜歡吃的食物、蠶寶寶糞便的樣子,運用自己的方法記錄蠶寶寶的生長過程。在觀察之后,孩子們都能主動地幫助蠶寶寶清理它們的家,在操作中激發愛護小動物的情感。此外根據主題,教師還可以提供貝殼、樹枝、木片等自然材料和飲料瓶、棒冰棍等環保材料,貼近幼兒生活,讓孩子參與思考,能專注于游戲,真正地“玩起來”,達到主動學習的狀態。
當然,這些材料的擺放要方便幼兒取放、操作。存儲方式有利于兒童完成“發現-使用-歸還”這一過程。還要提供幼兒看得懂的標志:圖片、幼兒自己設計標志,自己的照片等,讓幼兒養成良好的整理、收納習慣。
在角色游戲中的自主創設中,提供鮮花店,提供泥、紙等材料,讓幼兒制作美麗的花來售賣。在銀行中為幼兒提供白紙、筆,讓幼兒自制錢,引導幼兒學習取錢和存錢,要有禮貌和遵守規則。通過角色游戲后的交流,幼兒提出了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如“美食店內都是一些現成的食物,如果沒有人來買的話我們就好無聊。”“今天我們買了東西都沒有給我們筷子。”“子碩剛才來我們店里偷東西,也沒有人管。”等。結合這些問題大家開始思考如何去解決,經過討論、商量,我們為超市和美食店提供做一些半成品材料,如皺紋紙、保鮮膜等,同時為美食店增加筷子若干。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更是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價值。
1.開發智力。馬克思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墻面、材料等是課程實施中環境的一部分,它們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記錄下已經和正在實施的課程,使課程不斷地延伸。如在“我們在春天里”的《春游》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去田野中感受春天,引導幼兒繪畫春游的所見所感,再進一步增添春天的事物。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了解春天中事物的變化,也給了孩子充分的表達機會,讓孩子們在欣賞、了解的基礎上,大膽表達、創作。孩子們在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不斷的創設和完善環境的過程中自由自主地不斷拓展、延伸課程。
2.自我成長。不同年齡層次的幼兒,由于生活經驗、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對于概念的理解也不同,若是環境和教育內容不相配適,就很難起到引導與教育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應從內心真正樹立起以“幼兒為中心”的觀念,在各類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培養幼兒自主探索創新的能力,讓他們去探索屬于自己的自然學習方式。同時,又要考慮到環境的創設過程中包含著很多的教育契機,園區要根據這些契機作出適當的教學安排。幼兒在與環境和低結構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斷提高自學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習和動手的欲望。使他們輕松、愉快地主動參與到有趣的活動中,讓孩子們感受到環境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樂于創造,樂于探索。
3.主人翁意識。以往的環境一般都是由教師一手操辦,幼兒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其實影響了幼兒思維、創造的發展。于是我們鼓勵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讓他們動手、動腦布置環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設計、創造,充分發揮他們主體的作用,對幼兒來說意義匪淺。既培養了幼兒珍惜、愛護班級環境的情感,又在得到了老師和同伴肯定中找到了自信,同時為自己是這班中的一份子而驕傲。
因此,我們要轉變觀念,從“布置環境”轉為“服務幼兒”,讓環境與幼兒對話、交流,成為幼兒千百種語言、思維的表現空間。實現環境與幼兒的有效互動,從而真正發揮環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