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瑤

摘 要:在認知理論基礎之上,圍繞教學基本內容、教學組織過程、教學反思研究3個維度構建以“思想實驗”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體系,促使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更加嚴謹、更顯靈活、更具涵養。從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的目標、引導以及推進等3方面,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讓感性的共鳴走向理性的認同,使思政課鮮活起來。
關鍵詞:思政課;思想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2346(2022)02-0080-05
1? ? 以“思想實驗”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體系的認知理論基礎
思想實驗首先需要構建假設的命題和條件,實驗者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再通過構想真實場景,以推理預測或者駁斥存疑理論來論證預見性結果。因此,思想實驗的形成和實施擁有完整的認知邏輯,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更是無法脫離其認知邏輯背后理論基礎的支撐。
1.1? ? 哲學范疇的認知論
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說,他認為人出生時心靈像白板一樣,人的觀念都源于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跡,來源于經驗。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是來自人類感官經驗或是感官經驗的反映。他拋棄了笛卡兒等的天賦觀念說,主張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是一個什么也沒裝的容器,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不斷向它提供精神的內容。洛克的觀念分為兩種:感覺(sensation)的觀念和反思( reflection)的觀念。感覺來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不論是簡單觀念還是復雜觀念都會在心靈容器中產生。思想實驗基于洛克的經驗主義具備以下認知條件:①實驗室:心靈;②實驗過程:進行心靈觀察從而產生反思(添加觀念或知識);③實驗結果:獲得經驗和知識。
1.2? ? 教育雙主體理論
教學作為一個完整復雜的系統,是師生之間有目的的交往活動,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在交往中,每個人都是主體,都是彼此間相互關系的創造者,將他者的獨立人格和自由作為與自己溝通理解的前提。
良好的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積極、民主、和諧的互動實踐,是最優教學與最優學習相統一的最優系統活動。在思想實驗中,教師的主體性體現于思想實驗的設計、實驗過程的組織、教學的引導和教學活動的延續。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最大限度地進行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釋放學生的主體性。
1.3? ? 認知心理學理論
認知學派的代表人物皮亞杰、布魯納和奧薩貝爾都強調了認知結構的重要性。他們一致認為,學習使新材料或新經驗和舊的材料或經驗結為一體,這樣形成一個內部知識結構,即認知結構。許多認知心理學家使用圖式來表征存在記憶中的知識。通過經驗習得的信息有些是不同于以往經驗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結構是不斷改進的。因此,當新信息不同于現有的信息時,是最容易學習的。思想實驗為學習者帶來不同的經驗和知識,差異性使認識結構和心理結構產生變化,形成關于問題的相關表征。
皮亞杰認為:“我們通過吸收和容納過程獲得的信息,然后組織獲得的信息。這樣的組織就構成了我們的認知結構。在認知結構中,有時新的范疇(圖表)會產生,舊的范疇還會保留。”人頭腦中的經驗起初并不能被鑒定是否為真,當經過科學解釋對舊范疇進行改造后才能替換。思想實驗能夠構建真實情景的簡化模型,模擬圖式的驗證和累積過程,由此彌補無法進行真實感官體驗的遺憾。
2? ? 以“思想實驗”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圖1)
2.1? ? 教學中心內容:構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思想實驗教學體系
立足于思政理論課的社會科學思想實驗。大學生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需要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塑造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政理論課對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具有重要作用。對于人生問題,思政課應當給予學生自主思辨探索的機會,避免說教或單純的心靈雞湯,將人生主語從“學生”偷換成“教師”。因此,從倫理學、哲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角度選擇如“電車難題”“體驗機”“洞穴寓言”等涉及道德、人生價值、自由等具有人文思辨性的思想實驗,將人生主語交給學生。
結合專業學科精神的自然科學思想實驗。思想實驗最初在自然科學史上為科學進步帶來巨大啟迪作用,后逐漸被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自然科學史上的經典思想實驗中都蘊含著探索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哲學亮點。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對象來自各個專業,脫離學生的專業背景進行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干枯虛幻的。在“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背景下,挖掘專業領域中經典的思想實驗所蘊含的科學家故事以及鉆研精神,能夠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和職業精神提供價值遵循,形成完整有力的思政育人力量。
情景模擬與心理體驗同步構建的仿真實驗。思想實驗的實施過程必然關乎設計者和思想者的意圖,學習者和設計者會在內心構建個人所認為的貼近最佳的想象環境。因此,不同學習者的心理模擬機制可能不盡相同,表現出的行為也不會完全一致。面對思政理論課中需要明確立場、站穩腳跟、把好方向的問題時,需要控制實驗的變量,為學習者提供正確一致的學習導向。此時就需要利用仿真技術,為所有學習者創造完全無差別的模擬情景,引入VR體驗等情境虛擬教學,視聽刺激帶動心理體驗和情感觸動,使理論春風化雨,浸潤人心。
2.2? ? 教學組織過程:教師與學生雙主體進行實驗教學
實驗設計雙主體。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每個教學主題選擇和設計對應的思想實驗。在思想實驗的設計上,教師把握正確的方向,搭建主要實驗框架。但是在思想實驗的設計和實施本質上是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在課堂上突破物質條件限制,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因此在思想實驗的設計中,學生必須成為另一個主體。教師把握思想實驗設計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學生的主體性則更多地體現在對于思想實驗設計與學習焦點的關系上。當代大學生對于個人與社會,職業發展與青春困惑等問題的關注焦點區別于教師,學生視角的加入為思想實驗的實施提供了原動力和親和力。
實驗實施雙主體。思想實驗在思政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師生雙主體的良好互動是保證課堂實驗教學完整進行的關鍵。學生作為實驗參與者,不斷探索,提出觀點和問題,生生之間出現觀點碰撞,通過螺旋上升式的思辨,達成對問題的深入認知。學生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課堂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空間。同時,巨大的自主空間也對課堂教學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教師需要擔負起“指揮棒”的作用,對整體實驗教學過程進行把控,對實驗內容和認識邏輯進行推進和深化。
2.3? ? 教學反思和研究:以科學測繪教學效果促進精準教學改革
教學過程中利用智慧教室以及學習通等智慧教育技術對實驗教學的關鍵節點進行記錄,獲得關于學生學習情況的一手資料。比如,教師在實驗過程的關鍵節點進行主題討論,學生在學習通APP上發表觀點,根據詞頻分析學生的總體學習偏好以及認知轉變。同時在課前課后利用問卷對學生的知情意行4個維度進行評估,比對教學實施前后的數據結果來進行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
每一次實驗教學的記錄分析,為形成完整的學生“學習成長檔案”提供數據支撐,教學反思基于此可分為共同性反思和個性化反思。共同性教學反思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動態變化以及學習效果,個性化教學反思則精確到學生個人的學習畫像。以科學的教學測繪精準評估學生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思維品質,建立精準的學習畫像,實現對學習內容與學習路徑的適應性精準推送,支持學生個性化深層學習。
3? ? 以“思想實驗”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體系的作用
3.1? ? 破除經驗性錯誤,為獲取學生學習畫像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大學校園迎來全新的“00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與經驗印象中的大學生已經發生變化。作為數字原住民“00后”獲取的信息和認識模式是動態變化著的,原有的經驗性概括已經無法描述當代大學生的學情。利用以“思想實驗”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體系中的學習測評繪制環節,可以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教學記錄對學生的學習畫像進行描繪。同時,通過比對兩次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偏好和學習行為可以動態掌握學生的學情變化,以科學的數據支撐學生畫像生成,破除“經驗圍城”。
3.2? ? 將課堂轉化為實驗室,打破時間空間物質條件限制
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深入,課內外聯動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將學習空間得以拓展和延伸,不僅局限于課堂、校園教學,而是將教學地點拓展到了革命舊址、紀念館、社會機構等,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空間物質條件以及教學資源。與傳統的教室授課相比,教學地點的延伸打破了學校的圍墻限制,更好地為學習體驗創造真實情景。
思想實驗與真實實驗相比,具有非實際演示的操作性、情景再現性。思想實驗在思政課堂開展時,教室隨之成為實驗室,而這個實驗室不需要儀器和其他物質實驗條件,使思政課堂可以不經任何物質改造就轉變為和專業實驗室一樣的科學操作場景。非實際演示的特點使得在教室利用仿真實驗構建虛擬場景成為可能。由此打破空間的限制,破解“校園圍墻”。
3.3? ? 大腦認知與心理變化的融合,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
思政理論課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同時,思政理論課又是具備深刻知識性的課程,其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系統的科學理論,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理論基礎。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1]認知深化的同時兼具情感價值體驗成為思政課教學的應有之義。
面對部分宏大的理論條目,學生通過思想實驗的構建以及論證過程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釋或說明。這樣的解釋力量整合了概念、邏輯、信念、心理等方面的知識,促成了思維啟發和最終的結論驗證。同時,思想實驗的開啟必然引起心理變化,比如雙胞胎悖論、薛定諤貓等實例都能將人帶入奇妙全新的思維空間,激發豐富的心理想象,身心遨游在夢幻之河。在思想實驗的思維帶領下,補充仿真實驗,營造情景,使學生在進行大腦深層推理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知識性與價值性的融合學習。
4? ? 以“思想實驗”為中心的高校思政課實驗教學體系的實踐進路
4.1? ? 注重實驗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方向的一致性
思想實驗教學的根本目標與思政理論課教學目標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思想實驗在設計、實施、反思過程中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才這一根本目標為前提,將思想實驗教學落實在正確的軌道上。
(1)思想政治方向一致。思政理論課要使當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在思想實驗教學中要使當代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2)價值追求一致。思政理論課的育人目標要求思想實驗教學引導好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追求。在教學中需要幫助當代大學生認知時代與歷史賦予當代青年的使命,點燃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人生明燈,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腳踏實地,實干興邦。
4.2? ? 教師在實驗過程中作為隱形主體引導實驗發展
思想實驗活動中師生均為實驗的主體,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實驗者占據著主要舞臺,教師則成為導演站在幕后進行主要引導。若教師走向前臺,學生作為思想實驗者可能會出現權威依賴和消極思考的現象,無法達到自主能力激發的最大化。思想實驗的開展離不開學生這一顯性主體展露自我,也不能脫離教師這一隱性主體的幕后推動。
(1)隱形啟發。思想實驗本身是一項啟發式的思想活動,教師的啟發意圖隱形融入在思想實驗的設計意圖中,從思想實驗的文本陳述到論證條件設置蘊含著教師對于議題的觀點把握和論證啟發。這樣啟發并不會宣之于口,在課堂教學中直接進行,而是隱形地成為實驗者的思維起航點。
(2)隱形糾偏。思想實驗需要排除白日夢和妄想,它不是單純以提問和回答展開的實驗活動。學生可能因為自身經驗和認知基礎原因,不自覺地將明顯影響個人具體生活前途的假設帶入到思想實驗的假設當中,由此可能會體驗到個人的情緒快樂。例如,如果我中了大獎會怎么樣,此類假設會帶給人有趣的體驗,但是卻不能作為證明問題的論點。面對課堂教學實際中可能出現的無意義展開,教師應當及時糾偏,將這種娛樂式的發散思維聚焦到啟發式的思想實驗上。同時,思想實驗的開展可能出現觀點碰撞,小組內外之間通過觀點駁斥推動思維深入,在觀點走向出現狹隘和死角時應給予適當引導。
4.3? ? 及時推動實驗所得理性認知飛躍為實踐行動
學生在思想實驗教學中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通過構想進行預測或駁斥原有存疑理論,從而獲得大量新知識和新信息,對信息進行整合和聯想的認知過程中必然產生認知機制以及心理變化。由此,完成了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飛躍,而促使理性認知向實踐飛躍則需要進一步推動。
(1)把握德育契機。比如在學生提出“一夜暴富”的人生理想時,可以將此轉化為一次德育契機,以揚棄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觀點。首先不著急否定學生,挖掘其目標明確的優點,再引導全體學生認識奮斗與財富的關系、個人成就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滿足學生心理需要,促使其自我調整。
(2)回歸生活實踐。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說,“人不是抽象地棲居于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2]人是由社會生活構成,從人的存在角度考察,人的認識就來源于其生活的場域,并不能夠獨立于社會生活場域而認識自我和自我存在。因此,對于學生行為實踐的引導方向需要回歸到社會生活中去,參與到國家民族的發展中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2.
Research o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entered on "Thought Experiment"
YANG Lu-yao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theory,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entered on “thought experiment” is constructed around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asic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rganization process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research so as t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more rigorous,more flexible and more self-restraint.From the objectives,guidance and promo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he ideological level,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affinity of the course should be enhanced so that the perceptual resonance moves to r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made lively.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ought experiment;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