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平
摘要:此論文具體介紹了如何挖掘課堂生成資源。
關鍵詞:預設;預設生成;非預設生成
引言:
一節成功的數學課,就應該有課前“預設”、“預設生成”、“非預設生成”。三者相輔相成,教師善于挖掘課堂的生成資源,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就能讓課堂綻放光彩。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現場伴隨著教學過程而產生的能推動教學進程的各種教學條件和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成的,能夠推動教學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指學生的各種狀態和表現。傳統的資源觀認為,教科書、教學掛圖等才是課程教學資源。其實,教師、學生本身也是珍貴的教學資源,他們在交往互動中時時生成著課程資源。一次精彩的即興發言,一個異于常規的舉動,甚至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只要我們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資源。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形成。那么如何挖掘課堂的生成資源呢?
一、精心預設,關注生成
預設是教師在備課前根據知識應該考慮到學生可能回答的問題,或獲取的知識,提前做好知識和問題準備。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教學生成的起點。精彩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富有彈性、挑戰性、包容性和針對性,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有效生成。
預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過程的生成與結論的生成。因此生成可以認為是師生在學習互動中形成的過程與結論,是在教師預設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課能否得到豐富的預設生成,決定著一堂課成功與否。教師在課前研究預設,是設想著生成,教師在課中則要促進學習生成資源。
【案例1】“簡單分數加減法”教學片斷
師出示題目1-,問學生該怎么做,教師考慮學生可能會將1轉化為后進行計算,這就是預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說出各自的解法,一位學生說把1化為,這樣就變成了同分母減法,就容易做了。這就是生成資源。
(反思):教師在課前就將本次學習內容進行了預設,考慮了學生的做法,這些生成的內容就使得教師的預設有了價值。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教學取得了成功。
【案例2】“9的乘法口訣”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9的乘法口訣的得數有什么規律嗎?
生1:是每次加9得出來的。
師:那么,我們如何來記住9的乘法口訣呢?請各小組相互討論,看哪一組的辦法多。
生2:如果七九是多少忘了,只要知道六九五十四,用54+9就可以知道是六十三。
生3:還可以這樣想,如果知道八九七十二,用72-9也能算出七九六十三。
生4:幾個九就是比幾十少幾,例如五九就是比50少5,所以五九四十五。六九就是比60少6,所以六九五十四。
生5:得數的十位數總是比幾九的少1。
生6:得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的和都是9.
師:同學們,你們講得太精彩了,記住這些規律,9的乘法口訣就熟練了。
(反思):在本例中,教師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口訣的產生過程,根據9的乘法口訣的特殊規律進行對比、歸納和推理,及時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從而形成精彩的動態生成的課堂。
二、靈活寬容,尊重“非預設生成”
非預設生成是在課堂的師生互動中,學生提供的材料、學習的思維成果、學生開展試驗操作獲得的結果或結論,與教師的預設相左;或在教師預想之外而又有意義的學習生成。例如在例1中,教學1-時,有位學生舉手說:“老師1不只是等于,如果我一定要化為、怎么辦?”這位同學以這種方式把異分母分數減法突兀地呈現在師生面前。學生打亂了教師的預設,這樣的生成材料可以視為非預設生成。
【案例】3“厘米的認識”教學片斷
生:老師,平常總聽人們說公分,公分和厘米是什么關系?
師: “厘米”是國家法定的長度單位,而“公分”是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的長度單位。
師:同學們有誰知道“公分”與“厘米”的關系嗎?
學生經過交流、討論,在教師幫助下得出1公分=1厘米。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了“量一量”、“目測”等活動。
(反思):在本例中,課堂上出乎教師意料之外,出現了“節外生枝”,教師不是讓它擦肩而過,而是敏銳的捕捉到了這稍縱即逝的非預設生成資源,因勢利導,使師生積極互動。從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4“三年級應用題”教學片斷
教師出示題目:“一個西瓜大棚有8壟,每壟種35棵,每棵結2個西瓜。一共結多少個西瓜?”
生1:35×8×2=560(個)。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先求出8壟一共有多少棵,在乘以每棵結的西瓜個數,就是一共的西瓜數。
師:你真棒!
生2:老師,我有另一種方法,我是這樣算的,35×2×8=560(個)。
師:你能講講你的思路嗎?
生2:先求出每壟結多少個西瓜,在乘以8壟,就是一共的西瓜數。
師:你真不錯,考慮問題很全面。
(反思):面對這個突然出現的非預設生成,教師沒有打斷學生的思路,而是即時因勢利導,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預設生成“與“非預設生成”都是師生互動的結果,兩者聯系密切,可以說:沒有“預設生成”就不會有有意義的“非預設生成”。它們相互輝映,展現學習之美。
總之,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有預設沒有生成,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重視,是一種灌輸學習;如果有了預設,并在預設中有所生成,就說明師生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學生的主體性被重視;如果在預設、預設生成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非預設生成,說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這樣的學習才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