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
【摘 要】]時政新聞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表現形式,歷來都是新聞媒體競相報道的新聞“富礦”。融媒體條件下,傳播渠道的日趨多元既讓時政新聞報道面臨著多重挑戰,又為其創新和突破提供了無限空間。時政新聞應該立足于“融”,聚焦于“合”,圍繞內容、傳播、互動等環節實施全方位創新,持續不斷地轉換報道理念、優化報道模式,才能持續彰顯新時代時政新聞的作用和價值,提升傳播力和引導力。
【關鍵詞】融媒體;時政新聞;全媒體;創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輿論生態也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聞傳播的理念、內容、形式等都面臨著極大的變數。時政新聞是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傳播的途徑也不再囿于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愈來愈多地借助于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新媒體平臺予以呈現和傳播,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可同日而語。除了具備一般新聞的特點之外,時政新聞還涵蓋了政治性、政策性、廣泛性、信息性和時效性等特性。這就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在強化政治意識、扛穩政治責任的同時,還要洞悉融媒體條件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特征、探索融媒體條件下時政新聞的傳播規律和創新途徑,包括報道內容的創新與建設、報道形式的創新與再造、傳播手段和渠道的創新與重塑等,搭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時政新聞生產與傳播新格局、新體系,才能確保時政新聞與時代同步、與基層接壤、與百姓相近,讓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落地,讓黨的聲音成為輿論場的“好聲音”。
一、融媒體條件下時政新聞的傳播特征
在人們的印象中,時政新聞因為題材重大而莊重有余、活潑不足。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落地,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媒體融合步伐大大加速、漸次深化,輿論生態格局發生了深度變革。由此,時政新聞的報道與傳播也迎來了新的裂變和聚合,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換句話說,此時政新聞非彼“時政新聞”,已經注入了互聯網思維的“基因”,打上了深深的融合“烙印”。
(一)鮮活性顯著
與生動有趣的社會新聞、民生新聞相比,時政新聞往往帶著顯著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在實操過程中,涉及國家重大政治生活的時政新聞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窄、空、澀”等問題。部分媒體從業人員片面地認為,跑時政就是“跑官場、串機關”,寫稿子只是將有關政策條文、新聞通告順一順,照本宣科,內容上生硬死板,與基層相隔十萬八千里,跟百姓八竿子打不著;形式上官腔十足,索然乏味,讓人不忍直視。其實,時政新聞是最貼近百姓的,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便是看起來有些邊緣化的政策法規,也觸及千家萬戶的生活。融媒體條件下,新媒體的表達方式讓時政新聞的“鮮活性”得到深度挖掘、無限放大,越來越多的時政新聞被貫之以平民化視角、口語化表達、小切口等形態呈現,讓時政新聞走出高大上的“象牙塔”,用鮮活、親民贏得受眾的青睞,成為媒體生態的一股清風。
(二)可視化增強
傳統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多以單一文本信息為主的形式呈現,內容呆板,形式單一,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呈現方式百花齊放,幾乎每一條新聞都可以融合呈現,承載更多的信息,滿足受眾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受眾也不僅滿足于字面意思的接納,而更在乎信息的可視化表達、全景式展現。這種情況下,可以借助可視化改造方法,靈活運用視覺元素的同時兼顧簡單化原則,用數據可視化型、文字可視化型、多媒體融合型和交互型等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段、表現技巧,讓時政新聞實現可視化表達、復合式傳遞,將嚴肅的時政報道以輕松活潑的方式呈現,最大限度地弱化嚴肅性、增添趣味性。這樣既可以為受眾提供多個維度的瀏覽視角,又讓受眾在輕松愉悅中接收,有效提升時政新聞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三)場景化明顯
融媒體條件下,“場景”的意義不斷增長,信息接收和傳播的行為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多集中在內容和形式,更重于“講故事”。融媒體時代,“場景”的價值持續被挖掘,成為媒體提升黏合度、滿足受眾需求、解決受眾痛點的有效途徑,并為受眾帶來“沉浸式”的體驗享受。而隨著媒介形式的漸進式更迭,移動化傳播的漸進式轉型,場景傳播也打破了以往文字、圖片、數字等的靜態傳播模式,破除了過去信息交互的時空瓶頸,用場景的智能融合賦予移動傳播魅力無限的景觀呈現,為受眾帶來了深層次的互動體驗。
(四)交互性提升
變“以我為主”為“受眾主導”,是融媒體條件下新聞宣傳工作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引領時政新聞創新的“風向標”。借助于融合,在新聞傳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形成的交互關系使新聞的傳播更加立體。這就是業內常說的“無新聞不社交”。在這種情況下,創新時政新聞的傳播模式,一切為了受眾就成了第一要務。時下,尤其要認知網絡新聞開放、便利、對等而不平等等交互特征,現場、個性、疏通、便利、參與、主動等交互原則。人際、媒介、人媒等交互形式,揚長避短,創新時政新聞交互傳播理念,探索時政新聞交互模式和手段,和受眾進行高頻次、有效果、有意義的互動,從而實現時政新聞在融媒體條件下的“彎道超車”。
二、融媒體條件下時政新聞傳播的不足和困境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事業的快速發展,各類新媒體競相進入受眾的視野,形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依存、融合發展的局面。無論媒體生態格局如何“七十二變”,對于國家政策導向的宣傳和方針政策的報道,仍然是各大媒體爭相發布的頭條,時政新聞依然占據著媒體報道的重要席位。然而,因為受體制的約束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無論是傳播理念、傳播手段,還是傳播效果,時政新聞一時還難以走出傳統的圍城,還難以從傳統的套路中解脫,與時代發展嚴重脫節,與百姓需求相去甚遠,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傳播力、影響力和服務功能的全面提升。
(一)內容單調
對于新聞報道而言,“內容為王”永遠是不變的法則。從報道內容上說,以報道重大政策走向為主的時政新聞,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決不等于在報道上就可以隨心所欲。傳統媒體時代,多數時政新聞要么只著眼于特定的內容,對受眾態度和輿論熱點、焦點關注較少,要么報道流于形式,創新乏力,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深入挖掘和解讀時政新聞的價值,泛泛而談,給受眾留下空泛、刻板的印象,導致時政新聞的公信力和傳播力嚴重弱化。同時,大量模式化的報道也讓時政新聞報道陷入同質化的泥沼,常常是千篇一律,“寫誰誰看,誰寫誰看”,既淡化了不同媒介的自身報道特性,造成報道資源的嚴重浪費,又嚴重制約了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
(二)思維僵化
多年以來,報道思維僵化是時政新聞報道中存在的痼疾之一,首先,表現在報道形式的單一甚至死板。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往往以領導畫面、會議場景和現場同期聲為主,表現手法單一,導致受眾無法從時政新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或者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其次,模式化的時政新聞思維使報道文字公式化、報道文風不實、報道效果低下,讓受眾敬而遠之。在傳播渠道上,兩眼仍然盯著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過度依賴于傳統媒體發聲,應用新媒體平臺實施融合形態報道的思維尚未形成氣候。最后,交互性較弱,壓縮了時政新聞的傳播空間,限制了時政新聞傳播功效的延伸和拓展,導致時政新聞的受眾流失嚴重。
(三)角度不新
長期以來,時政新聞報道常常將會議內容視為考量報道內容的首選,卻忽略了對新聞本質的挖掘,甚至帶著居高臨下的口氣,讓人生厭。融媒體條件下,信息海量化成為常態,若不能精準直達新聞的內核、報道的精髓,不能將發掘新聞和受眾的價值作為訴求,就難以貼近受眾、激發共鳴。具體到時政新聞報道而言,多注重在“事學”上用功,卻忽略了在“人學”上發力,報道的角度不新穎、不接地氣。在新媒體崛起的大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完全可以扭轉沿襲多年的報道習慣,借用“故事化敘述”、可視化表達等方式和手段,打造更多的“煙火氣”。新聞從業者不只做事實的提供者、新聞的報道者,更是故事的講述者、場景的“臨摹者”,讓更多鮮活、新穎的時政新聞噴薄而出,讓時政新聞報道有溫度、有深度、接地氣,從而實現優化傳播、提升功效的目的。
三、融媒體條件下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途徑和策略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化,各種媒介之間的“合縱連橫”日趨頻繁,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著深度變革,全媒體概念日漸深入人心。但是,在全媒體的框架下,時政新聞仍然有著巨大的創新空間、開拓潛力。唯有旗幟鮮明地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積極研判時政新聞與受眾之間利益的交匯點、情感共鳴點和價值共生點,以鮮活、親民的方式來發聲,才能實現時政新聞報道效果最大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遠、更廣。
(一)故事化敘述,以小見大,讓內容更鮮活
實踐證明,將時政新聞進行新媒體語境的“故事化敘述”,是提升時政新聞傳播的必要手段。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堅持新聞真實性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創新寫作方式和報道角度,實現嚴肅性、生動性和人民性的平衡,才能讓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鮮而活”。首先,以軟內涵報道“硬新聞”。故事遠比道理有說服力。對受眾而言,故事本身是銅,故事化的解讀才是金。在報道時政新聞時,可以從“人民”視角進行故事化敘述,從時政新聞中發現人物、發掘人性,使時政與百姓生活“零距離”,讓受眾知悉新聞與自身生活的關聯點、捕捉到有用的新聞。比如,2017年11月30日,許昌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創作的《武書記夜訪張家莊》微視頻一經推出,就成為“爆款”。微視頻從受眾意識出發,選取市領導到貧困戶家中問寒問暖的幾個鏡頭,用視頻形式精彩呈現,突破了時政新聞傳達說教的局限。其次,以大共情解讀小事件。時政新聞也是有溫度的,也需要人情味的熏染,要借徹底顛覆刻板、生硬等傳統的報道理念,以故事化敘述構筑報道情節,以小切口激發受眾共同情感,以人性視角創新報道語態,給時政新聞報道注入滿滿的平民情懷,最終符合受眾對政策認知的使用和滿足。最后,以新動向解讀老報道。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許昌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新開設了《老書記,新風采》欄目,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風采錄》《駐村第一書記的心聲》等兩個原有欄目的延伸,對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10名典型進行了3年跟蹤報道,在后期的報道中立足于書寫“老兵新傳”,挖掘新故事,更趨人性化,所報道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讓人可親可敬,取得了良好的報道效果。
(二)構筑傳播矩陣,多平臺發聲,讓傳播更融
在日常的傳播工作中,時政新聞扮演著議程設置和意見領袖的重要角色,肩負著引導輿論導向的重要使命。在眾聲喧嘩的當下,時政新聞在輿論引導方面已經優勢不再。這就需要立足于媒體融合,創新求變,重構時政新聞的輿論引導力。首先,構筑多梯次的傳播矩陣,實現多平臺發聲,搶占輿論先機。要想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升政治敏感度,善于駕馭政治大局,聚焦重大政治主題,精心提煉策劃,切實發揮時政新聞作為黨的重要宣傳手段的威力,將輿論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塑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其次,打造媒體傳播矩陣,實現多渠道信息導流。在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深度變革的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生產和分發推送同等重要。各個媒體都應當加快媒體融合發展進程,打破媒介界限,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建,最大限度地發揮媒體資源的價值倍增效應,有效擴大時政新聞傳播的覆蓋面、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近年來,許昌廣播電視臺構筑了兩微一端、網站、短視頻等組成的全媒體傳播平臺,從時政新聞欄目優化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統籌等實行頂層設計,力爭從內容、業態和組織等單方面實施創新,為時政新聞報道注入了強勁動力。特別是在從事重大時政新聞報道時,更是域內不同媒體戰略性合作,實現了資源聚合、信息導流,提升了信息發送頻次,實現了時政新聞報道的“全覆蓋”,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做好交互,提升黏度,讓回音更響
隨著社交網絡的飛速發展,注重與受眾之間的交互傳播,已成為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轉型發展的努力方向之一。長期以來,傳統媒體基本上是單向的傳播方式,是一對多的形式傳播,無論是理念、手段和方式,都構不成真正意義上的互動,互動還停留在萌芽、原始的狀態。而在開放色彩濃厚的融媒體條件下,“人人都是傳聲筒”,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交互性顯著提升,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傳播形式層出不窮。對于時政新聞報道而言,也要抓住融媒體交互傳播的契機,著力增強和受眾的交互性,激活自身的社交圈,堅持不懈地在社交平臺上發聲,才能實現裂變式傳播。同時,要立足于交互方式和交互手段的不間斷創新,不斷探索融媒體條件下更加有效的互動模式,讓時政新聞報道在交互傳播中實現無限擴張,最大限度地提升傳播效果。近年來,許昌廣播電視臺通過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社交平臺,并在客戶端上添加了評論、點贊等功能,讓互動傳播不斷走向深化。2020年許昌兩會召開前夕,許昌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在微信公眾號上設置了“我給市長提建議”環節,累計征集受眾意見5000多條。圍繞受眾提出的這些建議,認真梳理,并最終篩選確定了水生態建設、幼兒教育等10個熱點話題,利用開設的“2020看兩會”專區,在節目形態上更加注重推送H5、短視頻等融媒體作品,實現了交互的開放和便利,累計實現閱讀量近1.2萬條,討論超過36.6萬條。
四、結語
融媒體條件下,時政新聞報道依然是新聞傳播的“頭部”,也是檢驗新聞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標尺”。當下,應當放眼融媒體發展大環境,積極遵循融媒體發展規律,重新考量時政新聞傳播的理念,創新時政新聞傳播的途徑,在報道內容、報道形式、交互傳播等方面持續創新力度,才能進一步擴大時政新聞傳播的維度,牢牢地將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謳歌新時代的使命扛在肩上,永遠做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主流媒體。
(編輯: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