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華
摘要:論證式教學模式,可以顯著地改善高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落地。本文通過對中學歷史論證式教學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把握學生思維、理順論證思路、找準關鍵節點、構建論證基礎、開展小組合作、加強論證邏輯;深化師生交流,保證論證效果等有效建構高中歷史論證式教學模式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論證式教學模式
前言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各個階段的學校都在積極地進行著核心素養教育,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將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貫徹到各個學科中去,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期盼的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高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想意識更為獨立,其滲透效果與高中歷史教師的期望不符。同時,由于高中歷史學科的知識內容具有很高的難度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因此,更需要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支持。論證式教學法是將歷史學科素養培育與高中歷史教學相結合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
一、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育不足分析
中學歷史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有很大差異,需要通過對歷史和歷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最終掌握歷史和歷史事件。但是,在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過程中,由于中學歷史教師自身的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不匹配,造成了對中學歷史核心素養教育的片面認識和認識上的不足。
(一)思維啟迪不足。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高中歷史教師缺乏對學生歷史學習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的啟發。造成這一缺陷的原因,在于中學歷史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力度不夠,對學生的引導方式也不夠科學,主要原因在于中學歷史教師自身對核心素養的認識比較片面,進而導致教師在課堂中開展核心素養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出現了一定的片面性,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不能夠更大程度的擴展,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認知的深度與廣度,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探究深度不夠。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程度不夠。這種缺陷的產生,通常是因為學生本身的原因。中學的歷史知識和以前的歷史知識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這就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要復習一下以前學過的東西,就可以應對中學歷史的學習,加上批判性思維的缺失,結果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總是淺嘗輒止,而不是刨根問底。
二、高中歷史課實施論證式教學的必要性
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這不但阻礙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客觀認識,也阻礙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度探索,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核心能力的培養。論證型教學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導地位,使教師真正成為引導者,從而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效率,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實施論證式教學的必要性,其具體表現為:(一)在中學歷史課上實施啟發式的歷史學習思考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思考。在這種論證式的學習中,學生們會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和課本上的內容,來闡述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與相應的知識進行了充分的聯系,通過對知識的探究,可以幫助學生從解決問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解決問題、提高核心素養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二)加強中學歷史課學生解題能力論證式教學,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歷史解題能力。論證式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其本質是實踐。學生在論證式學習過程中,不但表現出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使學生擺脫了傳統的理論表達方式,在實踐中,通過與同學的思維碰撞,獲得對問題和知識的正確認識,從而使學生在論證式學習中,形成對歷史知識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科意識和學科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三) 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的論證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的運用,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論證式教學模式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將其應用于中學歷史學科,則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多種學習情境,而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有效融入可以為學生提供科學高效探究知識內容的途徑,不僅使得學生能夠更快拉近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并且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在論證式教學模式中得到快速提升。
三、高中歷史論證式教學的核心素養目標建構路徑
(一)把握學生的思維,梳理論證脈絡。中學歷史教師要從核心素養的目標出發,建構論證式教學模式,首先要注意中學歷史學習的思想,讓他們對所看到的資料和知識內容進行分析,提出觀點,并提出證明,從而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層層探究,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把握其內涵,增強對歷史的理解。同時,中學歷史老師通過捕捉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式,在進行論證性學習的時候,可以在邏輯推理的框架下,有效地提高問題的求解效率。
(二)找準關鍵點,建立論證依據。高中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重點不明確,常常對其給予同等的關注,從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索。中學歷史老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正確地把握歷史事件的關鍵點,以便讓他們更好地把握論點的要點,避免在論證時出現重點偏移的情況。采用這種定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實證性和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在這兩個領域的成績。例如:在《中國古代經濟政策》課程中,老師就“分析秦漢、宋、明三朝的主要經濟政策,判斷其對民眾的影響,并依據歷史事實來論證。”通過對教科書和歷史資料的考察,學生們基本上得出結論:“重農抑商”和漢代“鹽鐵工商”政策對民眾的生產和生活都是有益的,而明代“海禁”則是對民眾的一種傷害。在論證的過程中,同學們以史實為依據,并結合以上各朝代的商業政策要點,來完善自己的論證過程。
(三)開展小組合作,加強論證邏輯。在中學歷史教師實施論證式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的論證邏輯,使論證過程更為客觀,使論證過程更為可信,從而形成一種不斷加深知識探索和提高知識理解水平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個人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而學生們的論證思維難免會顯得狹隘。如:在“中國初期政治體制特征”的講授中,老師就「分封制」對未來王朝的啟示進行提問,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探討,從產生的緣起、作用及弊端等問題,提出了“封建制度已被歷史所淘汰”的論點,并在論述時傾向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團隊協作中,同學們修正了不均衡的論證邏輯,并使之形成統一的論證邏輯,提高了論證的完整性和客觀性,使學生的歷史詮釋能力在合作和探究中得到提高。
結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建構論證式教學模式,必須以核心素養構成的內容為主線,將它們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完整地進行探究和論證,并通過論證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解功星.鑒別與運用——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天津教育,2020(32):118-119.
[2]王征軍.高中歷史教學中審辯性思維培養策略研究[J].高考,2018(23):196.
[3]汪加龍.討論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運用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7(01):98.
[4]周成明.高中歷史課堂史論結合教學探微[J].中學教學參考,2016(31):95.
(注:本論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目標下高中歷史論證式教學模式建構的研究》的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