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病變發生于胃黏膜上皮,是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疾病[1]。研究顯示,胃癌與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幽門螺桿菌感染后胃癌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2]。當癌細胞浸潤至胃黏膜下層時臨床稱之為進展期胃癌,根據進展程度和病情表現臨床將進展期胃癌分為4 期,病情比較嚴重,主要通過手術根治治療[3]。目前由于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胃癌患病人數持續增加[4]。研究報道顯示,90%以上的胃癌患者發現疾病時已經處于胃癌進展期,治療難度增加,預后效果不理想[5]。腹腔鏡手術有創傷小、治療安全性高等主要優勢,在諸多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此,本文對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 例進展期胃癌患者,采用摸球實驗法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30 例。常規組年齡35~74 歲,平均年齡(54.01±6.89) 歲;男20 例,女10 例;TNM 分期:Ⅲ期22 例、Ⅳ期8 例;賁門-胃底腫瘤4 例、胃體腫瘤3 例、胃竇腫瘤23 例;病理高分化26 例、病理中低分化4 例。實驗組年齡35~74 歲,平均年齡(55.03±6.86)歲;男21 例,女9 例;TNM 分期:Ⅲ期20 例、Ⅳ期10 例;賁門-胃底腫瘤5 例、胃體腫瘤3 例、胃竇腫瘤22 例;病理高分化25 例、病理中低分化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影像學等系統檢查符合進展期胃癌診斷標準[6];②意識清醒,可配合治療者;③了解本次研究目的,自愿加入研究者。排除標準[7]:①無法耐受手術者;②腫瘤發生其他部位轉移者;③合并其他組織惡性腫瘤;④腫瘤直徑≥10 cm。兩組患者資料符合本次研究標準,家屬、院方同意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系統檢查,明確腫瘤的具體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具體情況。實驗組采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平臥分腿位,建立人工 CO2氣腹,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臍下2 cm 處放置10 mm Trocar 作為觀察孔,左側腋前肋緣下為主操作孔,置入10 mm Trocar,右側腋前線肋緣下、兩側腹直肌外緣平臍處分別為輔助操作孔,均置入5 mm Trocar。借助腹腔鏡對腫瘤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腫瘤所在部位、腫瘤對臨近組織的侵襲程度、腫瘤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等情況進行明確探查。超聲刀輔助下離斷大網膜,向左向右分別至結腸脾曲、肝曲,切除橫結腸系膜前葉和胰腺包膜,清掃周圍淋巴結組織。根據手術進展情況,依據遠端胃癌切除術、全胃切除術切除方式不同,按照正確順序對淋巴結進行清掃。淋巴結清掃完畢后,于上腹部作一5 cm 的切口,將游離出的胃和大網膜組織拉至切口外,進行全胃、遠端胃大部切除術,重建有效的消化道。將引流管放置腹腔,進行止血處理,結束手術。常規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切口長度大約為15 cm。探查腹腔內腫瘤的基本情況,采用與實驗組相同的手術原則進行相應組織切除。所有患者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進行營養支持干預,保證機體攝入足夠營養。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②治療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注射止痛藥物次數、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進食流質食物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③腫瘤根治指標,包括清掃淋巴結數量,近、遠切端距腫瘤距離。④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應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進行評定,包括情感職能、活力、精神職能、社會職能及軀體疼痛5 個維度,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常規組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長于常規組,切口長度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注射止痛藥物次數少于常規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進食流質食物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腫瘤根治指標比較 兩組清掃淋巴結數量,近、遠切端距腫瘤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腫瘤根治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腫瘤根治指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情感職能、活力、精神職能、社會職能及軀體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情感職能、活力、精神職能、社會職能及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進展期胃癌病情較嚴重,治療難度大,對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有較大的威脅性,必須應用高效治療方式干預,手術治療方式直接影響預后效果和生存期[9]。1994年,腹腔鏡治療進展期胃癌首次報道,隨后腹腔鏡技術逐漸精進,在進展期胃癌治療中廣泛應用[10]。胃部組織解剖層次較多,與周圍臨近組織的解剖關系較復雜,同時血供較豐富,因此腹腔鏡根治術的開展和操作難度較大,專家和學者對腹腔鏡治療進展期胃癌的效果有很大的爭議[11]。應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胃癌能否滿足胃癌根治術治療原則,能否達到開腹手術清掃淋巴結的結果,能否保障治療安全性等,是制約腹腔鏡技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主要因素[12]。傳統開腹手術切口較大、術中失血量較多,但操作簡單,手術用時較少,同時能達到徹底清除淋巴結的效果。但其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多,治療安全性得不到保障[13]。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屬于微創技術范疇,不需要開腹,向腹腔內置入器械,通過非接觸技術進行操作,減少對機體不必要的損傷,避免腹腔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降低感染幾率,同時可減少癌細胞的醫源性傳播[14]。同時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手術視野較清晰,防止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減少出血量[15]。其手術操作空間狹窄密閉,可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風險,超聲刀技術的應用可以對相應組織進行精確的分離處理,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的理想程度[16,17]。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可徹底切除原發癌及受侵的周圍組織臟器,保證切緣足夠,對淋巴結的清掃也較徹底[1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常規組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長于常規組,切口長度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注射止痛藥物次數少于常規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進食流質食物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清掃淋巴結數量,近、遠切端距腫瘤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情感職能、活力、精神職能、社會職能及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療效確切。進展期胃癌根治術治療難度較大,加之腹腔鏡技術操作要點較多,同時密閉環境下操作較復雜,因此手術時間相對較長[19]。臨床醫師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操作水平,以盡可能減少手術操作時間。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在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進食流質食物時間等方面有較大優勢,通過在腹壁做較小的切口進行手術操作可減少創傷,腹腔鏡直視下手術視野清晰,局部解剖結構顯示效果理想,可減少不必要創傷,進而減少出血量[20]。同時,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效果可以得到保障,進而可縮短住院時間。同時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的應用可以達到與傳統開腹手術同等的淋巴清掃效果,與臨床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9]。
綜上所述,較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可提高進展期胃癌患者的整體療效,縮短康復時間,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