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洪 謝偉蓉
CB 是臨床癥狀主要為咳嗽、咳痰及喘息的呼吸系統疾病,本病以支氣管及氣管非特異性炎癥為主要病理機制,且極易發展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源性心臟病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西醫在CB 的治療中主要以抗感染、止咳化痰及緩解氣道痙攣為主,但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降低及氣道防御功能的退化,導致常規西醫治療效果往往并不十分理想[2,3]。而近年來,在CB 的治療中,中醫藥療法不僅可有效的緩解患者咳嗽、咳痰及喘息癥狀,還可改善其免疫功能,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4]。故本研究在單純型CB 的治療中,將中醫穴位敷貼療法應用于其中,以期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診于本院的 400 例老年單純型CB 患者,隨機分為敷貼組與對照組,每組20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BMI:體質量指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第8 版)中單純型CB 的診斷標準[5];②符合《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中風寒襲肺型咳嗽病的診斷標準[6];③年齡≥60 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診斷為肺炎、支氣管哮喘及咳嗽變異性哮喘等肺部疾病者;②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存在先天性疾病、遺傳疾病及血液系統疾病者;④無法耐受本研究治療藥物者;⑤存在惡性腫瘤者;⑥存在意識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為基礎的西醫治療。口服阿奇霉素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67)0.5 g/次,1 次/d,連服3 d;口服鹽酸丙卡特羅片(安徽環球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3109)25 μg/次,2 次/d,連服2 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32)15 mg+0.9%氯化鈉注射液2 ml,2 次/d 霧化吸入治療,連續治療2 周。
1.3.2 敷貼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穴位敷貼治療。穴位敷貼:將中藥粉末(麻黃、薄荷、延胡索、白芥子、丁香、桂枝、細辛、甘遂)以生姜汁調和并充分混合后,分別貼于天突、膻中、雙側肺俞、雙側定喘、大椎,1 次/d,敷貼2~4 h/次。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應用其中的咳嗽病癥狀分級量化表對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癥狀進行評價,其中0 分:無癥狀;2 分:癥狀偶爾發作;4 分:癥狀發作頻繁;6 分:癥狀發作頻繁,已經對睡眠質量有所影響。②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行血常規及CRP 檢測,分析兩組治療過程中WBC 及CRP 水平變化情況。③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進行肺功能檢查,評估患者FEV1 以及FEV1%,分析兩組治療過程中FEV1 及FEV1%變化情況。④于患者完成治療后,應用《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中咳嗽病的療效評定標準評價治療效果[6]: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無效:癥狀未有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咳嗽、咳痰、喘息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咳嗽、咳痰、喘息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敷貼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WBC、CR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WBC、CRP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敷貼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FEV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FEV1%均較治療前升高,且敷貼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敷貼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中醫學根據單純型CB 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等臨床特點,將其歸屬“咳嗽”及“喘證”的診療范疇,本病以“久病體虛、元氣損耗、正虛邪戀”為主要病理機制,為“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過程中常以“化”及“補”為主要治療原則[8,9]。而近年來臨床觀察同樣顯示,在單純型CB 的治療中,中醫藥療法具有著較為理想的應用價值,故本研究在單純型CB 的治療中應用穴位敷貼療法,以期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所應用的穴位敷貼療法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所形成的中醫療法,其通過將中藥貼敷于特定穴位,通過中藥與經絡兩者間的相互協調、相互激發作用,達到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降低過敏狀態、預防及治療疾病的目的;而藥物組方中,麻黃、桂枝可散寒解表,白芥子、桂枝、細辛則可溫肺化痰、利氣通絡,五藥合用,共達散寒解表、溫肺化飲之功,同時方中薄荷可辛涼、發汗、解熱,延胡索可活血、行氣,丁香可溫中降逆,諸藥合用,則可達“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藥理學研究指出,穴位敷貼的藥物組方中的麻黃、桂枝、白芥子等藥物均具有調節氣道平滑肌、緩解氣道高反應狀態及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10-14]。
本研究分別對接受不同治療方案的兩組間咳嗽癥狀、炎癥介質及肺功能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咳嗽、咳痰、喘息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敷貼組咳嗽積分、咳痰積分、喘息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WBC、CRP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敷貼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FEV1%均較治療前升高,且敷貼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敷貼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基于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為基礎的西醫治療,穴位敷貼治療有助于緩解老年單純型CB 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炎癥反應,改善肺功能,提升整體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