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驍
黃疸是由人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致使血清內膽紅素升高,從而引發的一種表現為人體鞏膜、皮膚及其余組織和體液黃染的病癥。現階段,臨床多采用藥物和藍光照射方式治療黃疸,但新生兒較為特殊,故而藍光照射治療更為多見,是首選療法[1,2]。在傳統藍光照射治療中,新生兒需持續藍光照射16 h/d。然而,有相關臨床研究[3]提示,長期持續藍光照射可產生明顯不適,易引發新生兒的不良反應,需加以改進。對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162 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病例,旨在探究間歇性藍光照射和連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162 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81 例。A 組患兒中男41 例,女40 例;日齡1~6 d,平均日齡(2.35±1.43)d;體重2.5~4.1 kg,平均體重(3.24±0.32)kg。B 組患兒中男40 例,女41 例;日齡1~7 d,平均日齡(2.37±1.62)d;體重2.6~4.2 kg,平均體重(3.25±0.41)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已經批準本次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兒均確診為新生兒黃疸,符合診斷標準(患兒血清結合膽紅素>34 μmol/L);患兒臨床資料完整;患兒家長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4]:因肝功能損傷引發的黃疸病癥患兒;阻塞性、遺傳性黃疸病癥患兒;嚴重嘔吐患兒;嚴重溶血性貧血患兒。
1.3 方法 使用SYL68YXK-7 型藍光箱,治療前由護理人員為患兒佩戴眼罩、尿布,隨后調整藍光波長,通常為440~450 nm,溫度控制為30℃。A 組應用連續性藍光照射治療,即持續照射16 h/d,連續治療3 d,若治療期間患兒出現不良反應則中止治療。B 組應用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即4 次/d 照射治療,4 h/次,兩次照射治療間隔2 h,連續治療3 d,若治療期間患兒出現不良反應則中止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達正常水平;有效: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顯著降低;一般:患兒臨床癥狀、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無明顯變化[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不良反應包括發熱、腹瀉、皮疹、脫水。治療前及治療2 d 檢測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B 組治療總有效率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B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d,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糞膽紅素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上逐漸明確黃疸的病因,主要有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功能低下或者功能肝細胞量減少、腸道梗阻、藥物性等因素。故此,新生兒黃疸又可分為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兩類[6-8]。生理性黃疸通常2~7 d 便可自行恢復,而病理性黃疸疾病周期長,可反復發作,對新生兒生長發育可造成嚴重影響。據臨床調查[9-12]顯示,我國新生兒中約60%足月兒、約80%早產兒會出現黃疸病癥,其中絕大多數為病理性黃疸,且占比還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需引起重視。
現階段,臨床多采用藍光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文獻[13-15]記載,波長450 nm 藍光可被人體膽紅素分子所吸收,而未結合膽紅素也可在藍光作用下產生變化,使結合膽紅素IxaZ 型轉換為異構IxaE型,通過人體排泄系統排出體外,從而有效降低人體內的血清膽紅素濃度,這一點即為藍光治療的作用機制。此外,藍光照射治療主要作用于人體皮膚淺表組織,能夠將不斷上升至皮膚的膽紅素進行分解,進一步降低機體內血清膽紅素濃度,達到治療的目標[16-1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 組治療總有效率93.83%與A 組的92.5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d,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糞膽紅素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血清總膽紅素、糞膽紅素水平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兩種藍光照射方式應用于新生兒黃疸治療中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患兒體內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改善其臨床癥狀[19,20]。結果還顯示,B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64%,顯著低于A 組的23.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可有效減少患兒不適,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應用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和連續性藍光照射治療均能取得顯著的療效,但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對新生兒造成的不適更少,新生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故而更推薦臨床大力應用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