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
婦科中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一直較高,疾病發生與子宮內膜種植、女性的免疫防御功能缺陷、內分泌失調、遺傳、體質等因素有關,患者有痛經、月經失調等表現,嚴重患者有不孕風險[1]。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是剖宮產手術過程中子宮內膜碎片散落在腹壁切口處并種植后形成的,患者有不孕、月經失調、性交疼痛、卵巢腫瘤、宮外孕等風險,肉眼難以發現腹壁切口處腫塊、硬結問題[3]。臨床工作中發現,當前二胎政策的開放等因素,導致發病率升高表現[3]。彩超檢查廣泛用于婦科疾病診斷中,具有無創、無痛等優勢[4]。本文就彩超診斷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價值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10月本院婦科收治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有月經疼痛、腹壁疼痛等表現;患者與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疾病、其他婦科疾病等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5]。80 例患者中,年齡25~40 歲,平均年齡(32.50±4.50)歲;體重45~80 kg,平均體重(60.05±6.68)kg;距剖宮產時間12~40 個月,平均距剖宮產時間(25.50±5.50)個月。
1.2 檢查方法 檢查使用飛利浦 HD11 彩超儀,檢查前通過口服速尿劑、葡萄糖等形式達到短時間內膀胱充盈的效果。多數患者心理負擔重,進而增加了身體的緊張性,需予以患者情緒安撫,強調彩超檢查的相關注意事項、價值,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檢查時輔助患者仰臥于檢測臺,患者的腹部、超聲探頭均涂抹耦合劑,設置探頭頻率4.0 MHz,探頭于受檢患者的腹部進行縱切、橫切、斜切檢查,觀察患者的子宮、附件情況,設置探頭高頻12 MHz,重點檢查腹壁切口病變處,探查病灶形態、大小等具體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比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彩超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分析彩超診斷的準確性以及彩超聲像圖特征情況。
2.1 彩超診斷準確性分析 手術病理結果顯示,脂肪層57 例、肌層20 例、表面3 例;彩超診斷結果顯示,脂肪層56 例、肌層18 例、表面3 例,彩超診斷準確率為96.25%(77/80)。見表1。

表1 80 例患者彩超診斷準確性分析[n,n(%)]
2.2 彩超聲像圖特征分析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多數內膜異位癥位于皮下脂肪,病灶形態不規則、與周圍界限不清,且內部有低回聲、回聲輕度增減,血流頻譜低速高阻。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特征包括:腹部手術后患者月經期間腹壁瘢痕處有發脹、疼痛感,且逐年嚴重,腹壁疤痕深部位按壓有壓痛感、結節狀,直徑長度3~8 cm。患者的病灶表皮皮膚無異常,病程延長中發生沉積嚴重情況[6-8]。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發于宮腔手術患者,一般潛伏期在1年左右[9-11]。當前,二胎政策開放等因素,導致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隨之增多[12]。結合婦科臨床經驗,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集中多發于育齡婦女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保障女性患者安全性、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13-15]。彩超廣泛用于婦科疾病檢查中,具有無痛、安全性高的特點,且能夠進行重復性操作,提高了檢測的準確率[16-18]。彩超用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能清晰分辨腫塊、腹壁關系,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示大部分腫塊內部、周邊有點狀或條狀血流信號,偶爾可觀察到低阻血流頻譜[19-21]。結合彩超檢查結果,可以為手術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22]。相關研究指出,高頻彩超診斷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彩超聲像圖特征明顯,助于疾病手術治療[23]。另外,為了降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需正確掌握剖宮產手術指征,對于無剖宮產指征的產婦鼓勵其進行陰道分娩。對于必須進行剖宮產手術分娩的產婦,手術中最大程度上避免手術創傷區蛻膜組織、子宮內膜間質成分散落情況,加強腹壁切口保護措施,切開腹壁后以兩塊紗布保護兩側切口,開子宮期間需要迅速吸干羊水、血液[24,25]。子宮切口縫合時縫針禁止穿透子宮內膜,腹膜筋膜關閉時需要重新更換血管鉗、縫合針以及紗布等醫療物品,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切口,整個剖宮產手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本文結果表明:手術病理結果顯示,脂肪層57 例、肌層20 例、表面3 例;彩超診斷結果顯示,脂肪層56 例、肌層18 例、表面3 例,彩超診斷準確率為96.25%(77/80)。
綜上所述,彩超診斷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準確性高,與手術病理結果接近,助于手術治療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