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農
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重要、最基本、最經常、最活躍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道德養成、學業提高、智力提升,以及促進其個性的全面發展都有極大的裨益。因此,建立師生間的良好關系,是迄今為止在課堂管理上最有價值的要素——遠比那些規則、懲罰措施或者家長“陪讀”要有價值。
在建立良好的課堂師生關系方面,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卡爾·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原則。他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的質量或“某種獨特的心理氣氛”是決定教育教學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而造成這種氣氛的條件不是別的,正是“情感的態度”。如果我們忽略了學生的交往和情感需求,我們就可能會承擔風險。羅杰斯還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三個要素,這就是真誠、無條件接納和共情。
馬斯洛則從他的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心理需要來正確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成功動機,使外部的教學要求內化為學生內部的自我需要,從而激發出學生的自我創造力。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還需要滿足學生的安全感、愛與歸屬感以及自尊感。
還有一個視角也值得注意:不同年齡的學生與老師相處時,他們關注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小學低段學生關注的是一個“親”字,小學中高段學生關注的是一個“情”字,中學階段學生關注的是一個“才”字。也就是說,小學低年級學生喜歡那些有親和力的、溫柔的老師,但如果這樣的老師沒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她們在課堂上也會被學生所控制甚至是欺負;但即使被學生所欺負,學生說起自己的老師來依然充滿好感。而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喜歡那些在課堂上處理問題公平合理,對學生嚴而有度、威而不怒、通情達理、有人情味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往往在學生中有較高的威望。但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他們對老師更加關注的是他的教學水平和個人才能,如果一位教師對本學科知識極為廣博,教學水平又很高,那么他很快就能樹立起自己的威望,獲得學生對他的信任。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想管理好學生,必須以學生眼中教師良好的個人形象為前提。
學生眼里的“好老師”形象,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表現:喜愛、信任、敬佩,而不是恐懼、反感、敵視。這種良好的“好老師”形象具體反映在教師的6個行為特征上:
1.教師的狀態是充滿精氣神的,是有激情的,而不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
2.教師的表情是陽光的、如沐春風的,而不是陰冷的、麻木的、寒氣逼人的、居高臨下的。
3.教師的目光是溫和的、專注的,而不是冰冷的、無神的、兇巴巴的、游移不定的。
4.教師的語言是有分寸的、充滿尊重的,而不是用詞尖刻、口無遮攔的。
5.教師的語氣是平等的、真誠的、喜怒哀樂的表達都是適度的,而不是輕蔑的、充滿敵意的、大聲咆哮的。
6.教師的應對風格是睿智的、幽默的、親切的,而不是刻板的、僵硬的、教條的。
安全感首先來自信任感和親近感,疏遠的教育情感會使學生產生不安全感,并抑制理性思維的活動。在操作上要做到:
1.學生答錯問題或答不上問題時,教師不作負面評價,同學不對其諷刺嘲笑。
2.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特別是不能當眾揭學生低分數的“短”。
3.堅持“公開表揚、私下批評”;“群聊表揚,私聊批評”;家校聯系本“本子上表揚、夾條子批評”。
4.課堂安全感還來自對學習目標可行性的確認。如果教師的教學要求不是過高的,而且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基礎與起點,同時注意從簡單明晰的內容著手,再逐步進入復雜困難的學習內容,那么學生會感到自己是能勝任的,并通過他們的肢體語言表露出他們內心的安全感:他們馬上放松下來,以輕松的表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且有信心繼續學習更難一些的內容。
所以,要提倡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分類作業”。可以讓學生“自報公議”,來認領分層后的學習目標,允許B級目標學生可以不做部分作業,但同樣可以獲得B級作業的高分數。
1.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每一位優秀的教師也都會發自內心地去關愛自己的每個學生。在操作上,由于要分秒必爭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所以,教師關愛學生的主要表達方式有4種:(1)保持微笑;(2)目光專注;(3)真誠贊美;(4)細微的肢體接觸。
2.相對于愛的需求而言,學生更加重視歸屬感的滿足。因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總的趨勢是與父母師長漸去漸遠,而高度重視同伴群體對自己的接納。這就是說,歸屬感需求的滿足要遠遠大于對關愛需求的滿足。不管教師在什么時候、因何理由、以什么方式把一個學生從班級群體中“隔離”或“剔除”出去,都是對學生歸屬感的極大傷害,甚至會釀成意想不到的惡性事件。
1.我們每個人都渴求一種生存的尊嚴。而這種尊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于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
2.青少年學生格外重視自己在同伴面前的尊嚴和面子,如果在課堂上當眾羞辱了一個學生,或者讓學生在公開環境下受到懲罰,用這樣的“后果”迫使學生感到恐懼而有所收斂,那么這種做法肯定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會導致與教師的公開對抗,再有甚者則會釀成重大校園危機。
1.“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中,最難管理的是“怒”。教師職業包括對感情的管理和對憤怒體驗的回避。在許多情況下雖然憤怒的表達不可避免,但憤怒仍然被視為與教師的職業角色是不相容的。
2.情緒管理重方法,更要重理念。憤怒是“火”,方法是“水”,導致憤怒的錯誤認知是“薪”。“水”可以滅“火”,但火撲滅之后,仍有可能“死灰復燃”。只有改變錯誤的認知或理念,才可以“釜底抽薪”,有效管理好失控的“憤怒之火”。我們前面和大家分享的一些觀點,就是可以解決“釜底抽薪”問題的處理師生關系的正確理念。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超越個人喜惡。如果一個教師內心比較反感某個學生,那么他就更應該留意去表達對學生的尊重、肯定和細心傾聽。當教師沒有表現出尊重,或未對學生給予肯定,而是對學生的反應熟視無睹,整個班級便會開始質疑這種師生關系,并不時流露出一種恐懼和失望的氣氛。所以,回到開頭的觀點:沒有什么比尊重、肯定和傾聽所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更重要的了。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