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

摘要:分析和探究提高醫學臨床檢驗質量的方法和控制措施。隨機選取本院2019年一月~2020年一月住院的140名病患,分為觀察組和常規組,常規組采用常規化驗,觀察組采用一套改善醫療臨床檢驗質量的措施,并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病患治療總有效率(98.57%)、檢驗準確率(98.57%)和滿意度(100.00%)均高于常規組(88.57%)、(88.57%)、(85.71%),兩組病患間的研究所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在醫學臨床檢驗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措施,其既可以提高臨床檢驗準確率,而且還可以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和滿意度。
關鍵詞:醫學;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2--01
引言
對于醫院而言,在進行療效觀察、疾病檢測和診斷過程中,一般會參考臨床檢驗結果,此時醫學臨床檢驗質量的高低將會對病患病情的確診和后續治療產生決定性的影響[1]。通常情況下,在醫學臨床檢驗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檢測環境不達標、采集人員技術不規范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醫學臨床檢驗結果失真,無法對病患的實際病情做出準確判斷,進而影響病患的后續治療及康復效果[2]。此時我院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科學、合理的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措施,現對其進行介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抽取了我院在2019年一月—2020年一月收治的140例病患作為對象進行臨床檢驗質量分析,把他們分成常規組和觀察組,常規組男性病患28例,女性病患42例,年齡在23歲—61歲之間,平均(36±2.16)歲;而觀察組中男性病患34例,女性病患36例,年齡在25-59歲,平均(34±2.14)歲。各組病患,性別、年齡、檢驗類型等層面的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價值(P>0.05),但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 實驗方法
在此項試驗中,常規組采用常規檢測法,而觀察組則采取一系列的改進措施,以改善臨床醫療檢查的質量。
1.2.1 檢驗前的質量控制加強與臨床醫師的交流和溝通
臨床醫生可以根據病患的主訴、發病時間、查體等情況,對檢查項目進行篩選,從而使檢驗項目的多樣性和準確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臨床檢驗科應加強與臨床醫生的交流與溝通,使臨床醫生了解新的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特點以及與原來的檢查項目的不同之處,從而保證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的結果。
1.2.2 標本采集的注意事項
在采集標本時要特別重視,根據要求選取標本的采集方式,并明確采集時應注意的問題。在采集樣本之前,醫生通常會對病患的血脂、血糖、尿酸等項目進行嚴格的控制,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在采集樣本之前告訴病人一些注意事項,以保證檢查的準確性。由于檢測項目的不同,所需的樣本數量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進行適當的篩選,以保證檢測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1.2.3 對檢驗申請單進行檢查和核對,確認和儲存標本
收到樣品后,由檢驗科有關人員負責查驗、核對檢驗申請單和收集樣本,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樣品,要立即交還,并進行記錄。血液或血清作為樣本進行臨床檢驗,必須在規定的時限內進行血液采集、離心,無法當日檢測的,應按要求保存,以便次日進行檢測,以保證樣品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1.2.4 醫院實驗室質量控制
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越來越多的醫學檢查項目可以由儀器實現自動化,這就需要對儀器設備進行定期的保養,保證其正常運轉。
1.2.5 檢驗中的質量控制
(1)試劑
在臨床檢驗過程中,需要結合檢驗項目來對不同的試劑進行選擇,并提前準備好所需要的檢驗試劑,以確保試劑的有效性。
(2)儀器設備
在臨床檢驗開始前,需要確保儀器設備的正常性能,并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
(3)數據管理
合理收集和處理檢驗數據,以確保數據的時效性、有效性、規范性,進而為后續臨床診斷提供參考和借鑒。
1.2.6 檢驗后的質量控制措施
(1)檢驗結果審核
按照要求進行工作流程的準確交接,以此來確保臨床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2)完善報告簽收制度
醫學臨床檢查完成后,由專業人員統一提交檢測報告,并根據各科室的具體情況決定檢測報告的存放時間和方式。以便后續復查所用,進而提高病患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而且還可以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1.3 臨床評定標準
檢驗完成后,由主任醫師對其進行治療,然后對病患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治愈:治療后,病患的病癥基本或完全消失,而且各項檢測指標均達到正常范圍;有效:治療后病患的臨床病癥出現好轉,且各項檢測指標趨于正常;無效:治療后病患的臨床病癥和各項檢測指標均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惡化趨勢。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數×100%。接著對兩組病患的臨床檢驗準確率和滿意度進行記錄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章采用 SPSS17.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了綜合統計,并將其歸類為標準偏差。在相同的試驗中,試驗數據采用了配對t檢驗,而在觀察組和正常組的試驗數據處理中,分別使用了單因子變異數和均差值t檢驗進行統計處理,P<0.05。
2 結果
2.1 兩組病患臨床治療結果比較
通過臨床檢驗和治療后,觀察組病患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8.57%,而常規組僅為88.57%,兩組病患間的研究所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
2.2 兩組病患的檢驗準確率和滿意度比較
如下方表1示,統計發現,觀察組病患的檢驗準確率和滿意度均高于常規組,研究所得數據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
3 討論
醫學臨床檢驗屬于綜合性的學科,而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作為醫學臨床檢驗人員需要時刻秉承科學、嚴謹的態度,采取有效措施來規避各類影響因素,這樣既可以確保醫學臨床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臨床檢驗結果的可用性,為病患的后續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與借鑒[4]。
3.1 調整病患的非疾病干擾因素,提高檢驗的精準性
按照樣本采集的過程,對病患進行時間、范圍、部位、比例、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檢驗分析[5]。例如,在下午一般可以達到峰值標準,到半夜左右最低。根據病患的平躺檢測水平,對病患的血漿總比例水平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采集方式,結合結果升高要求進行測定。藥物因素分析中,病患檢驗的結果顯示,在使用抗生素后,病患的血液微生物的綜合培養水平不斷提升,病患血循環量抑制細菌的生長,直接影響細菌檢測率水平。對于大量使用維生素的時候,可以降低病患的比例水平。醫護人員需要加強對病患的講解,結合檢驗的標準試劑進行重要特點的評估,如果出現操作不到位的情況,病患的行為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空腹需要禁食后,再進行檢驗。檢驗前不宜運動,需要根據醫護檢驗的實際情況,逐步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認定效果,提高檢驗的精準率水平。
3.2 醫學檢驗前的質量管控醫護人員需要提前進行溝通
充分了解病患的實際生理水平和心理變化要求,按照醫學檢查的操作方式,分析檢查因素要求,提高檢驗的依從性,注意檢驗范圍和標準的評估認定,保障標本質量準確有效[6]。為了保證樣品的合格操作規范要求,結合標本采集過程進行分析,嚴格遵照各項檢查范圍標準要求進行分析,核查病患的各項臨床數據,結合標準采集進行嚴格地安排。按照時間、位置、范圍、部位等要素進行核定分析。基于標本的實際時效操作規范,為標本制定合理的送檢規范,提高樣品的實際操作效率水平。
3.3 醫學檢驗操作的維護和質量管控
按照醫學臨床檢驗的操作規范要求,注意檢驗日常保養和維護管理,采用定期儀器的校準方式,提升檢驗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避免失誤導致的檢驗問題。嚴格遵照檢驗操作規范要求,待檢驗試劑有效操作合理的情況下,注意生產日期和范圍的評估認定,建立完整的檢驗使用流程,制定合理的保管制度規范要求,提升試劑操作的安全評估有效認定工作。
3.4 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按照醫學檢驗的操作規范要求
需要嚴格遵照審查核定方式,注意臨床檢驗的自動化處理。通過各項資料的評估、樣品采集、儀器測定等工作,確定符合實際標準報告內容的規范要去,嚴格遵照檢驗結果進行審定,提高檢驗的精準有效性。檢驗結果需要進行復檢分析,結合差異原因,結合病患的實際情況,提出符合檢驗的高濃度或低濃度標準,了解病患的病情,確定最終的檢驗質量標準。醫學檢驗需要提高信息反饋的精準價值水平認定工作,結合臨床價值的評價管理和規范要求,遵照醫學相關原則,結合各科室之間的信息內容進行交流分析,制定符合實際操作的反饋方案。臨床診斷分析中,需要結合檢驗操作的判定結果和規范要求,及時進行糾正,分析偏差因素,不斷提高檢驗質量綜合化管控水平。
要改善醫院實驗室微生物檢測的質量,必須加強醫院實驗室與各臨床部門的交流,并與各臨床部門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意見,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綜上所述,在醫學臨床檢驗過程中,檢驗質量的高低事關整個醫院醫療質量安全與否,事關病患的治療效果高低,此時就需要醫學臨床檢驗人員嚴格按照規范和標準來選擇檢驗設備、檢驗試劑和檢驗項目,同時不斷優化和完善醫學臨床檢驗的自動化、系統化、全面化,以此來有效提高醫學臨床檢驗質量,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段敏.臨床檢驗全過程質量指標室間質量評價數據統計分析系統的設計與應用[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9.
[2]王延峰.生化標本臨床檢驗異常的原因及檢驗前質量控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4):182-183.
[3]方躍平,王翔,馮仙,安靜,陳玉星,游利.探討如何加強臨床檢驗質量控制工作[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0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