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娟 鄒文嬌 龍娟 熊春茹 許巖 胡志勇
摘要:目的:觀察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經創新功能鍛煉后的效果。方法: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劃分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100例行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接受常規活動護理,觀察組除接受常規活動護理外還進行創新功能鍛煉,比較兩組不同效果。結果:觀察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較低(P<0.05),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高(P<0.05)。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平均切口愈合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尿潴留總并發癥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創新功能鍛煉用于普外科腹部手術后患者護理中,效果明顯,值得應用。
關鍵詞:創新功能鍛煉;腹部手;抑郁;焦慮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2--02
普外科患者進行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不易在短時間內恢復,會產生多種并發癥,導致術后舒適度變低。對此,手術患者有必要采取科學有效的舉措。既往的護理模式多是機械性操作,不符合現階段需求。伴隨社會發展,現代化護理模式已具有較大改變,在整個治療階段發揮了巨大作用。本研究選擇本院100例行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其中觀察組進行創新功能鍛煉,效果良好,現匯報相關情況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將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登記的100例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對照組中年齡23-66歲,平均(45.37±1.01)歲;手術類型:肝膽手術25例,腸胃手術25例。觀察組中年齡23-67歲,平均(45.38±1.02)歲;手術類型:肝膽手術24例,腸胃手術26例。兩組年齡及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進行常規活動護理
對照組進行常規活動護理,組織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后協助患者翻身,多讓患者下床進行鍛煉。
1.2.2觀察組進行創新功能鍛煉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活動護理基礎上進行創新功能鍛煉護理,具體措施包括如下:
(1)床上活動。手術當天,患者意識恢復6h后,結合患者病情恢復程度,進行床上肌肉收縮及翻身等鍛煉,肌肉收縮運動通常在手術當天進行,也可以隔天進行關節、翻身運動在無法執行情況下開展。保持患者下肢放平,踝泵運動1個動作3-5秒,5-10次/30min,結合患者身體實際,8組左右/d;把兩手伸直,握拳后馬上放松,握拳放松超過20次,超過5組/d,單手交替進行,也可以兩手交替進行;足踝關節運動通常采用下述四種方式進行鍛煉:①使患者自行鍛煉自身腳踝位置,腳踝向內旋轉,也可以腳踝向外旋轉,通常伸屈超過10次;②抬高上肢、胳膊彎曲握拳、稍微平著放,左右交替運球超過5次;③下肢彎曲、腳蹬床面并作放平處理,左右交替運球超過5次;④下肢抬高、膝關節屈曲練習、讓病側下肢放平,左右交替運球超過5次。上述活動3次/d。
(2)下床活動。通常術后進行,結合患者身體護膚狀況,引導患者下床進行初次坐起活動、初次床旁活動的鍛煉。初次坐起活動途徑:①術后可以在床上翻身活動,,緩慢過度到上下肢運動,讓患者多進行鍛煉;②取患者側臥態,指導其將雙腿放置在床沿,協助患者坐起;③如果是患者自行坐起,先讓患者坐5 min左右,留意患者是否出現不良情況,如惡心、頭暈等。初次床旁活動:①患者在靜坐當中未出現不良反應,護理人員協助患者站起;②過5 min未出現不良反應,可離開床沿進行鍛煉,為患者配備可移動輸液架,協助患者在輸液過程中進行鍛煉。
(3)腹式呼吸鍛煉。鍛煉1-2次/d,5-10min/次,持續30min。
1.3評價標準
①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高,表明患者滿意度較高。
②采用本院自制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較重;對患者生活質量評估,采用本院自制生活質量量表,評分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較好。
③分析并對比兩組平均術后肛門排氣、平均切口愈合及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
④對比兩組并發癥,其中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尿潴留,安排專業護理人員進行統計。
1.4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滿意評分、焦慮、抑郁及生活質量評分、門排氣時間、平均切口愈合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采用x±s表示,以t檢驗;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尿潴留總并發癥發病情況采用%表示,以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滿意情況分析
觀察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1:
2.2護理前后兩組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分析
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2:
2.3兩組肛門排氣時間、平均切口愈合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分析
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平均切口愈合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3:
2.4兩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尿潴留總并發癥發病情況分析
觀察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尿潴留總并發癥發病率4.0%明顯低于對照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4:
3討論
普外科一般通過手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肝臟、膽道、胃腸等各種疾病均需通過該種手術進行治療[1]。尤其腹部手術是臨床疾病治療常見方法。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行腹部手術,配合有效護理,促使手術部位有效愈合,促使患者恢復健康,減少并發癥。現代化護理模式不斷優化,在治療患者疾病中,護理開始成為一種重要手段[2]。護理工作的好壞和整體治療效果有很大關系[3]。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盡早進行活動能力鍛煉有助于康復。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切口疼痛、不愿下床鍛煉等,易使胃腸功能降低,同時引發并發癥,如腸梗阻等,這些癥狀極大影響預后[4]。且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術后多見的一種并發癥,這是因為術后患者長時間臥床,肢體運動少而引起。對此,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盡早進行活動能力鍛煉意義重大。
腹部進行麻醉和手術,減弱了腸胃蠕動[5]。且手術傷口疼痛使患者面臨咳嗽和起床問題,非常不利切口的愈合。下肢靜脈血栓是腹部手術多發并發癥,這和經常臥床休息及肢體活動不健康有關[6]。腹部手術患者需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胃動力。當患者未進行胃腸道活動,會誘發并發癥,如腸粘連和腸梗阻,將面臨再次手術風險[7]。術后活動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并發癥出現,及時進行有關運動可避免血栓生成。護理人員協助患者翻身可促使肌肉功能恢復,同時可避免形成褥瘡[8]。創新功能鍛煉在臨床當中具有非常不錯效果,可促使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恢復。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較低(P<0.05),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高(P<0.05);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平均切口愈合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較短(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尿潴留總并發癥發病率明顯較低(P<0.05)。提示,創新功能鍛煉用于普外科腹部手術后患者護理匯總,效果明顯,提升了患者認可度,改善了焦慮、抑郁,提升了生活質量;有助于改善癥狀,促使盡早康復,減少了并發癥。
綜上所述,創新功能鍛煉對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鐘小秋,何林娜.腹部大手術后減少肺部感染的綜合護理方法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7):2175-2176.
[2]王丹丹,許潔芳,吳巧玲等.新式活動能力鍛煉在普外科腹部手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0):38-40.
[3]鐘穆蘭.新式活動能力鍛煉在普外科腹部手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8(8):403.
[4]王微.循證護理在普外科腹部手術術后的應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194,159.
[5]張愛華,林進源.新式活動能力鍛煉在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中醫藥,2019,48(01):114-115.
[6]張煥珍,張漢群.新式活動能力鍛煉在普外科腹部手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5):155-156.
[7]曾錦霞,李桂珍.腹部手術后患者實施活動能力鍛煉的效果評價[J].廣西醫學,2013,35(12):1707-1708.
[8]周彩霞,陳婷蘭,張鋒霖.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護理中綜合護理干預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6):26.
項目批號:撫州市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撫科計字【2020】20號序號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