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美
摘?要:在當前企業經營面臨巨大壓力的形勢下,企業內部貪污腐敗、監督不及時、監督權威性不夠、關鍵環節監督不到位等問題層出不窮。借鑒列寧黨內監督思想促進企業管理良性發展,維護企業團結穩定的良好局面是重中之重。通過深化監督體制改革,將監督聚焦于企業“關鍵少數”,增強監督合力等措施確保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列寧;企業監督;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61
1?列寧黨內監督思想概述
1.1?列寧加強黨內監督的歷史背景
1.1.1?國內戰爭時期集中制空前強化
俄國十月革命后,英、美、法等協約國聯合俄國國內反革命勢力發動戰爭,列寧毅然決定帶領全國人民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國內迅速調整為作戰狀態。列寧提出,要堅持黨對蘇維埃的絕對領導,蘇維埃俄國實行一黨制,黨統一選拔委任國家干部。再者,政治局、書記處和組織局的成立,使黨的政治權利逐步向少數人掌權的政治局集中。緊接著,1920年3月的九大決定,全黨實行高度集中制。大會指出“黨正處在絕對需要有最嚴格的集中制和最嚴格的紀律的環境下。上級機關的一切決議下級機關必須執行,每個決議首先是應當執行,只有在執行以后才可以向有關的黨的機關提出申訴。在這方面,在目前階段黨必須直接實行軍事紀律。”自此,共和國被比喻成了一個進入備戰狀態的軍營,明令指出黨的一切活動命令就是軍令,全體黨員必須無條件執行。?隨著俄國國內集中制的不斷強化,黨內民主弱化問題日益顯現,群眾無法自由實行監督權、脫離群眾成為不爭的事實。于是,強化黨內監督迅速扭轉困局就顯得尤為重要。
1.1.2?布爾什維克黨內官僚主義盛行
國內戰爭時期的高度集中制伴隨而的還有布爾什維克黨內的官僚主義的滋生。一方面,由于受經濟和文化水平限制,很多黨員受教育程度偏低,對黨的政策解讀不到位,造成錯誤領導,最終引起黨內混亂。另一方面,集中制和民主缺失使得黨內很多干部貪戀權力,以權謀私,嚴重缺乏紀律意識。為此,列寧將當時的俄國比喻為“帶有官僚主義毛病”的國家。他清醒地認識到從源頭上遏制官僚主義,加強黨內民主監督,強化黨內政治紀律,防止黨內繼續滋生腐敗思想,是全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2?列寧黨內監督思想的主要內容
1.2.1?建立專門的黨內監督機構
1912年,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設立了檢查委員會,該機構側重于對財務的監督。1920年黨的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將其更名為中央檢查委員會,增加其對書記處和組織局等黨內高層監督這一新的職能。不久,同年召開的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成立了與中央委員會處于同等地位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大會指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由受黨的培養最多、最有經驗、最大公無私并最能嚴格執行黨的監督的同志組成。”同時提出,要保證其獨立性與權威性,中央監察委員會不受中央委員會的領導和管制,各級監察委員會統一實行垂直管理。此外,列寧在臨終前建議將工農檢察院與中央監察委員會合并,實現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的雙向聯動,形成了強有力的監督合力。
1.2.2?民主集中制思想
列寧認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實行徹底的集中制和堅決擴大黨組織內的民主制”。這不是簡單的民主和集中的相加,也不是先民主后集中,而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下,部分與整體、少數與多數、下級與上級之間都是前者服從后者的關系。
首先,他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唯有實現黨內民主才能更好地在全黨實行監督。要穩步提升黨內工作人員的主體地位和權限,調動黨員同志的積極性,提升其政治參與度。同時,要賦予所有黨員平等的權利,給予他們言論自由,可以自由參與問題商議的權利,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在俄共(布)九大、十大上,列寧建議以制度規定的形式來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實現更高質量的黨內監督。其次,列寧指出,民主集中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集體領導。就是實行集體商議決策,所有人都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他認為,集體領導有利于防止個人專斷,從根本上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又能使決策的全過程在監督下進行,實現民主與集中雙向呼應。
1.2.3?提倡全面監督
實現黨內民主,光靠黨內監督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需要實行外部監督,做到黨內黨外同步的全面監督。列寧非常重視非黨員工農群眾的監督力量,盡可能地將其納入黨的監督隊伍中來。列寧先后起草了《罷免權法令》和《工人監督條例》,規定群眾享有罷免、監督、選舉和言論自由等權利。其次,他提出通過豐富輿論監督的方式來強化黨內監督。如通過信訪監督、新聞媒體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列寧表示黨的出版物要自覺接受黨的監督,文學作品要反映和支持黨的思想;要做好人民群眾的信訪工作,耐心聽取群眾提出的建議,并給予回應。此外,政黨機關的各類活動情況應該如實報道,實行表揚與批評雙向互動,發揮其糾舉作用。
2?列寧黨內監督思想的特點
2.1?在監督部門上:黨內監督向科學化發展
十月革命后,列寧認識到,建立一個專門的黨內監督機構是刻不容緩的。從1921年的黨的十一大提出將檢查委員會更名為中央檢查委員會,到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監察委員會再到列寧臨終前合并工農檢察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的提議,整個過程體現出黨內監督是在不斷地豐富完善,逐步向科學化發展。監督部門的權力加大,監督職責細化,監督范圍劃分清晰,監督機構的地位大幅提升,更加突出權威性和獨立性。94CF5066-F64A-4C12-86C1-5671D0C7BF21
2.2?在監督對象上:更加突出對主要領導人的監督
列寧時刻關注著黨的主要領導人的動向,尤其是在他晚年時期,中央委員會內部出現了嚴重思想分歧。他意識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兩位領導人之間的內部斗爭將會給黨帶來極大的危害。為此,列寧指出,“現時中央兩位杰出領袖的這兩種特點會出人意料地導致分裂,如果我們黨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會突然來臨的”。受馬恩兩位領導人的啟發,列寧建議直接撤掉斯大林的職務,并進行了相應的制度調整以此防患于未然。首先,為了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列寧表示應該擴大中央委員會規模,挑選一部分工人代表進入中央委員會,這樣就能分散中央委員會的權利,增加權力運行的民主性。其次,合并中央監察委員會和工農檢察院,兩院通力合作,拋開人情世故,對黨內主要領導人進行專門監督。關于對黨的主要領導人監督,列寧從制度層面對其進行了不斷探索,為蘇維埃政權穩固發展提供良好的黨內環境。
2.3?在渠道上:不斷健全完善監督體系
十月革命以后,黨內混亂、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列寧在馬克思黨內監督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他提議的黨內黨外雙向監督的舉措,使黨內亂象得到有效改善。具有嚴格要求的專門監督機構的設立,確保了監督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提升了黨內監督的效能。而信訪監督、新聞媒體監督、輿論監督等外部監督舉措更是從多個方面使人民群眾參與到黨的監督工作中,將黨政機關的工作部署置于人民大眾的監督之下,實現了黨務公開,做到了密切聯系群眾,加強了和群眾之間的聯系,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監督權益。
3?列寧黨內監督思想對于企業管理的現實意義
3.1?深化監督體制改革,確保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
新時代,企業要堅持將黨內監督思想作為推進監督體制改革的“定盤星”。綜觀長期以來企業面臨的一些風險挑戰,主要表現在:第一,企業內部監督主體責任缺失,導致監督不及時。第二,無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監督制度,“監督難”問題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要堅持對癥下藥,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既要刮骨療毒治已病,更要持之以恒治未病。”企業的監督體制建設工作要與時俱進,消除現存弊端,全面落實深化企業監督制度改革,從根本上確保企業紀檢機關的權威性和獨立性。結合我國企業目前的實際情況,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從制度層面上厘清紀委和同級黨委之間的職責關系,落實紀委的監督職權,進一步細化企業內部監督的范圍、內容、監督對象,避免再出現“燈下黑”“弱監”等現象。
3.2?凈化政治生態,監督聚焦企業“關鍵少數”
我國企業的各級領導人長期處于核心企業領導位置,本應該發揮關鍵領導作用,但長期以來領導人失職瀆職、貪污腐敗現象頻繁出現。基于此,將監督工作聚焦企業的主要領導人這一“關鍵少數”就顯得格外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推進必須從領導干部尋找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務必要不斷完善且時時更新,問題一經發現要第一時間解決,防止制度真空和漏洞。那么,關于如何將權力監督工作更好的聚焦“關鍵少數”,結合列寧監督思想的相關論述,具體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一方面,要從思想層面加強黨員的教育工作,提升黨員干部素質教育。習近平認為,“對黨員、干部來說,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要繼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和夯實領導干部的思想意識,促使其向愛黨敬業、廉潔奉公的社會主義工作者轉變。另一方面,要從監督形式層面加強領導干部的監督。摒除對領導人“八小時工作時長”監督的舊觀念,要倡導全程監督,不僅要將監督重心放在領導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上,而且要在領導人任前和任后持續監督,保證監督效果。
3.3?增強監督合力,維護國家和企業利益
列寧曾提出了多方位的全面監督模式。為保證權利在陽光下使用,我們要織密監督網絡,形成多種形式并存的交互式監督機制。首先,企業紀檢監察部門的領導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修為,對自身的言行舉止嚴格要求,實行自我監督,并把思想教育的牽引與企業生產經營有機統一。其次,積極拓寬黨內監督渠道,實行多種監督渠道同時并行制度,形成監督合力。加強群眾監督,增設群眾監督民主監督的渠道,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實現企業內部監督與人民外部監督的雙向聯動。此外,繼續推進企業巡察工作也是現階段加強企業監督的題中應有之義,利用好巡察這把反腐“利劍”,巡察工作要認清職責,要抓重點,善于發現問題,保證巡察工作的權威性,杜絕走過場行為。同時,巡察要做到全覆蓋、保證震懾力度,實現企業規范管理工作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列寧.列寧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寧.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常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內監督制度體系建設重要論述的四維闡讀[J].毛澤東研究,2021,(0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94CF5066-F64A-4C12-86C1-5671D0C7BF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