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 王夢璐
[ 作者簡介 ]
王羽,女,黑龍江阿城人,黑龍江省商務學校,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王夢璐,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省商務學校,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動畫。
[ 項目名稱 ]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 課題批準號:ZJB1421287 課題名稱:信息化環境下中職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策略研究。
[ 摘要 ]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下,教育教學也呈現出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教育效果。美育是素質教育環境下較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現代教育體系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了有效發揮出其價值,本文就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遵循的原則展開探索。
[ 關鍵詞 ]
信息化環境;美育教育;原則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51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育教育通過培養人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在我國,社會主義學校美育教育的宗旨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通過美育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的發展。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可以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可以鼓舞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并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在步入信息化時代之后,社會發展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促使市場對于人才的訴求也有了較為顯著的變化,不僅十分強調對專業素質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十分注重對綜合素質人才以及創新人才的培育。美育作為教育體系之中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于當代學生藝術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以及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可是受傳統教育思想所制約,中職美育教育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信息化環境為美育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技術,所以本文根據其實施需要遵循的原則進行了如下探索。
1 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特點
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環境下,科學技術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較為良好的發展,身處在信息化環境下,學校美育教育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多元化。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資源也因為網絡技術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多元化。教師在開展美育教育工作的時候,足不出戶即可獲得較多的美育教育資源,教育可選擇性較強,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美育教育目標及內容來合理選擇美育教育資源,這樣就能有效豐富美育教育課堂,提升美育教育效果。第二,自主性。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資源變得越發的豐富,教師不僅能夠直接獲得,學生自己也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獲得與學習,這對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升而言意義非常。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美術畫作,可以搜集動聽的音樂作品,通過這種手段有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從而真正有效提升美育教育效果。第三,互動性。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活動在開展的時候,還能為師生、生生互動提供全新的渠道與平臺,還能有效突破傳統美育教育模式時空限制,讓師生、生生之間展開無障礙交流與互動,這樣就能為學生打造一個更為優質的網上美育教育氛圍,從而有效提升美育教育效果。
2 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遵守的原則
2.1 體驗性原則
美育與基礎學科知識教育不同,情感及意象激發才是美育實施的基礎和前提,情感與意象作為個體的體驗,本就帶有直覺性,是難以衡量的,所以審美活動通常都依賴于一些較為特殊的審美體驗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審美體驗的產生通常情況下都是以個體形式出現的,是個體的主體活動,無法采用強制或者是灌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為此,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有效開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優勢,利用信息技術所具備的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等優勢為學生構建極具趣味性以及體驗性的美育教學課堂,這能有效激發學生審美動機,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自主、自覺參與到審美活動中。信息化教學手段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將其應用于美育教學課堂,就能有效刺激學生審美主體的情緒,從而有效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接受審美教育,最大限度地提升審美教育實施效果。
2.2 交流滲透原則
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順利實施,不僅要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教師自身也需要發揮出組織、引導者作用,在美育教育過程中,要對審美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及組織,再通過交流與滲透的方式來有效提高美育教育實施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在審美教育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對學生、學科特點、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挖掘學科及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審美教育因素,以此來實現美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有效結合,之后再利用師生互動、生生情感交流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審美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審美教育效果。在美育教育過程中,情感不單單是學習者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同時也是教育實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審美教育實踐期間,個體的情感體驗以及相互交流大多是依賴于教師的情感滲透、平等的對話交流,所以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順利實施,還需要遵循交流滲透這一原則,畢竟只有在平等交流及互動中才能產生共同語言,從而有效起到良好的美育教育效果。而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真正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與滲透,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期間為學生創設出平等開放的美育教學氛圍,利用信息化手段來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互動交流渠道,從而有效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審美心理及物理條件,畢竟審美情感滲透及交流本就需要依賴于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必不可少的物理條件,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將色彩、聲音、圖像與視頻有效整合在一起,這樣就能有效喚醒學生情緒,從而提升美育教育效果。
2.3 個性化原則
不同學生對于客觀事物的看法及感受自然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審美教育本就可以說是一項主體性的活動,不同的學生對于美的感知也會有所差異,這個時候要想有效開展美育教育,自然需要遵循個性化原則。首先,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實施需要注重審美感受的個性化,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美育教育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審美感受差異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有針對性的美教育,從而有效提升美育實施效果。其次,注重審美鑒賞的個性化。不同學生對于審美對象的鑒賞大多是依賴于自身生活經驗,而個人審美趣味的差異性則會促使其審美活動傾向及選擇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美育教育過程中,教師還要遵循個性化原則為學生提供具有差異的審美鑒賞物,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為不同學生提供審美鑒賞物品,這樣就能有效提高美育教育效果。
2.4 科學導向原則
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順利實施,還需要遵循科學導向原則。從道德層面來分析的話,教師在美育教育實踐期間一定要盡可能避免科學性的錯誤出現,盡可能做到不為學生傳遞錯誤知識。而且在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美育教育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美育教育目標、內容來合理抉擇要不要使用信息化手段以及要如何使用,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信息化技術在美育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價值,從而有效提升美育教育的效果。
2.5 優化控制原則
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順利實施,除了要遵循上述幾點之外,還需要在教學實踐期間遵守優化控制這一原則。在信息化環境下,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復雜性直接決定了其在審美教育中的雙面性,不管是過度使用還是忽視其作用,都會促使美育教育出現不良效果。為了能夠有效優化美育教育的效果,在信息化環境下最好是能夠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化控制。
2.5.1 美育教育內容的優化控制
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大多會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傳遞情感信息,而學生則可以直接或間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接受、加工或者是內化成為極具個性色彩的情感。信息媒體雖然具有較為豐富的美育教育資源,可是學生對信息量的接受能力卻是有限的,如果在美育教育課堂中過度使用這些資源,學生不僅無法產生興趣,甚至還會出現審美疲勞,不利于美育教育的實施。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美育教育內容、學生審美層次來進行合理的美育教育內容選擇,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出信息化教育技術在美育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2.5.2 美育教育節奏的優化控制
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美育教育工作,不僅要注重美育教育內容的優化控制,美育教育節奏的優化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其主要涉及美育教育教學中的語言節奏、美育教育短期及長期規劃等內容。在美育教育過程中,不同學科蘊含的美育素材均可謂十分的豐富,而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可以積極借助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將這些美育教育因素有效挖掘并且展示出來,這樣就能有效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而要想實現這一點自然需要依賴教師對于語言節奏的良好把控,所以教師在美育教育實踐期間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語言把控及教學,才能有效發揮出信息化環境對美育教育的有效促進作用。
3 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新模式
3.1 構建“互聯網+美育”教育新模式
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工作要想順利實施,教師在開展美育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為學生構建出一個“互聯網+美育”的教育新模式,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有效拓展學生獲得美的途徑,同時引導學生認識美、感知美與鑒賞美,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提升美育教育的效果。在信息化環境下,本就是各式各樣文化交織的互聯網時代,身處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各種信息可謂魚龍混雜,很容易促使學生出現美感弱化及缺失等情況,甚至還會降低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在美育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構建一個全新的美育教育課堂,以flash小動畫、多媒體技術視頻、圖片等多項功能來有效提升美育教育效果,從而強化學生的美育體驗,真正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直觀且生動的美育教育課堂,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出美育教育的作用。
3.2 構建校園網絡共享平臺
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順利實施,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構建校園網絡共享平臺,借此為學生打造出一個美育教育新陣地,從而有序開展美育教育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為學生開設各種類型的美育共享平臺,將其作為美育教育新陣地。例如,學校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加大對校內美育課程專屬平臺的建設,并且上傳相關美育教育資源,如微課、慕課、網絡公開課等美育課程,這能有效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對美育的興趣;或者是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構建美育教育資源庫,如可以整理與搜集文學、書法、繪畫、攝影、雕塑、影視作品等一系列相關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將其作為美育教育資源的有效補充,從而為美育教育的實施打好基礎。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建設與發展大學生自建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號、抖音官方號等等,借此為學生定期推送美育教育內容,再結合這些平臺所具備的互動功能來有效促進學生相互之間分享、交流、體驗與對話,從而真正有效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有效提升美育教育實效。
3.3 組織線上線下結合的美育教育實踐活動
在信息化環境下美育教育要想順利實施,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組織線上線下有效結合的美育教育實踐活動,這能進一步提升美育教育效果,深化學生的美育感悟與理解。為此,教師在開展美育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網絡資源為學生組織豐富有趣的美育教育實踐活動,這能突破傳統的講解式、灌輸式的美育教育枯燥的教學弊端,讓學生樂學、自主學習,從而有效提升美育教育的效果,有效吸引學生自覺參與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校園文化作為引領,借助各式各樣的網絡渠道開展活動,如網絡審美沙龍、審美征文、藝術表演等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表達、創造與發表自己的審美思想,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真正優化美育教育的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環境下,教育領域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美育教育在實施過程中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來開展美育教學,以此來有效促進美育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深度融合,從而有效提升美育的實施效果,而學生也能在美育教育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及提升。
參考文獻
[1]鐘群. 新時代訴求:“互聯網+”與美育的深度融合[J]. 現代教育,2019(4):60-62.
[2]彭文秀,張曉云.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分析[J]. 中小學電教,2004(8):18-20.
[3]卓之洲. 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美育功能的實現[J]. 語文天地,2016(21):95.
[4]易子晴,鐘金宇. 論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育中美育建設的必要性——以《傳統圖案設計》課程為例[J]. 課程教育研究,2019(52):241.
[5]徐令,張宏芳. 高職美育信息化教學實踐的不足與應對[J]. 文教資料,2020(1):126-1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