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李樂,女,江西新余人,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外國哲學。
[ 摘要 ]
功利主義的道德絕不是卑劣的倫理學說,以“豬的主義”來批判功利主義是極大的誤解,其雖有無可辯駁的公平正義局限性,但功利主義自十九世紀以來在道德倫理學方面迸發出的活力是有目共睹的,功利主義以最大多數人的幸福感為原理,重視人的教育、習慣、情操的培養,主張不斷地在實踐中取得每個人的進步,從而促進集體的進步,追求人類永久利益的效用最大化。體育自古以來,無論是健身還是競技,成為承載人類遠離野蠻狀態的重要渠道,是一種人類向往健康和自由而主動參與的“善”,是根據人類理性產生的幸福生活方式的實踐,體育精神正是體育文化的重要基礎。
[ 關鍵詞 ]
功利主義;體育精神;幸福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53
奧運會是體育精神絕佳的展示舞臺,各國的運動員在“奧運會”這個全球矚目的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并存的舞臺上展示了現代體育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強”,但是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性舞臺背后同樣存在著一些陰暗面,不僅危害著運動員的理想,更與奧林匹克體育精神相背離。馬克思說過:追求與享受身體和精神上的自由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也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在現代科技、文化、生態倫理共同對體育精神的影響下,運動不只為了競技,更是為了身體的強健,同時也是構成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與其他的快樂一樣。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宣傳和各國的積極響應下,我國提出“全民運動”“終身運動”,體育器械進入各個社區,成為大眾強健體魄的基礎。體育精神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重要現代倫理,本文嘗試從功利主義倫理學的角度和觀點出發,借鑒其中的合理因素,進一步探索體育精神的內核和外延,嘗試從功利主義的視角深化對體育精神的理解。
1 功利主義的道德精神與體育精神
1.1 功利主義“幸福論”
功利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伊壁鳩魯學派的快樂主義,功利主義道德原則與西方傳統的道德有根本差異,西方傳統的道德建立在神圣的上帝信仰之上,功利主義的道德精神則重視經驗和個人利益。十九世紀的功利主義可以說是西方世界的主流學說,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晚清時期功利主義學說被引入,對漢語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功利主義”在中文語境下多有重利輕義之意,在許多場合被視為貶義,實際上翻譯為去除貶義的“效用主義”更為貼切。功利主義在實際意義上是一種追求和實現人的幸福和最大利益的一種道德倫理理論。邊沁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中首次使用“功利主義”這一術語,系統闡述了功利主義的原則,他的學生密爾所著的《功利主義》則建立起以“最大幸福原則”為核心的功利主義理論體系,對倫理學的“幸福”問題做出了功利主義的解釋,邊沁的“快樂”和“幸福”的概念是同質的,沒有高低之分,密爾則對“幸福”和“快樂”的概念做了區分,認為快樂不僅有量的區別還有質的區別,一些快樂比另一些快樂更加值得欲求,彌補了邊沁理論的薄弱環節。密爾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即獲得快樂和免除痛苦,“最大幸福原則”就是以最大多數人的幸福為最高的道德標準。長久以來,功利主義以其符合人性基礎的經驗性道德學說被學界廣泛討論,功利主義的廣泛影響力不僅因為它的道德原則,還因為功利主義的論證是建立在經驗主義認識論基礎之上的,比起自然法學派的神秘性更為符合人的理性,功利主義既是哲學上的問題,也是實踐上的問題,任何道德規則,如果沒有以人的理性作為基礎,就會淪為一紙空談。
1.2 體育精神的發展脈絡
體育和精神看起來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概念,那精神是如何融入體育的?精神在古希臘的原意是“本原”,古希臘哲人阿那克薩戈拉提出精神(努斯)即萬物本原,說明對精神的思考離不開本原。西方自古就有許多關于“精神”的思辨,多個哲學家相繼闡述了精神的內涵,其中黑格爾則是把精神概念放在更顯眼的地位,在古希臘認識論奠定的基礎之下,通過邏輯推理抓住“精神”的本質為“自由”,認為自由就是人的精神的終極目標,人的理性本質就是人的自由本質,從“人”的角度出發讓精神和自由相契合,人的精神就是人的自由。體育精神以人為本,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提到的“精神生產”,他提出精神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根據馬克思的理論,人類社會是在實踐中產生的,體育是人們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產物之一,即體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精神想要證明自己也需要通過實踐來實現,體育就成為精神自我實踐的一個載體。
傳統的體育精神在中西方都由來已久,縱觀整個體育史,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競技精神”、西方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明清的“俠義文化”、清末的“尚武精神”皆是對體育精神的一種體現。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體育精神的產生和其他的社會活動一樣與生產力的發展密不可分。當我們審視體育精神的歷史時自然而然會聯想到奧林匹亞的發源地——古希臘。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最早記錄了體育競技,其中也有關于體育精神的描寫:自由的比賽和比賽的自由,人神的同形,沒有神的羈絆,人可以盡情地釋放自己的能量和情感;沒有上帝,沒有贖罪,比的是驍勇剛烈、拼的是視死如歸,敢與神爭高下的氣派。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獨特的航海和漁業文明,無論是擴張殖民還是從事農牧業生產勞動,均離不開強健的體魄和不屈的奮斗進取精神。古希臘在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期間,各個城邦都需要停止戰爭,彼時的奧林匹克精神還寄托了人民對和平穩定的渴望。
體育是一個外來詞,雖然在中國古典文獻之中并沒有與之對應的專門詞匯,但是體育運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如“蹴鞠”“武術”“騎射”“龍舟”等。體育一詞從詞面上解釋,就是身體和教育,體育即身體的教育。中國古代固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銳意奮發,自強不息的精神,但中國傳統的體育精神仍與西方所推崇的競爭關系不同,不倡導人對自然和自身的挑戰,不孤立地強調超越精神,主張的是“養生”與“養性”,人與自然和諧的修身養性,強調的是內在的修煉,雖不提倡激烈的個體競爭觀念,但也無法割裂實際鍛煉和內在精神的聯合,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體育精神與功利主義一樣是實現幸福和自由的理論。體育精神是將身體、心靈和精神三方面均衡地結合調動起來,是使人得到升華的一種人生哲學。
1.3 體育精神的異化
體育是在人們認識和改造社會時產生的產物,因此具有社會屬性,體育精神貫穿于各項體育活動之中,古代社會生產力較低,生產方式單一,生產工具粗陋,大多數勞動都依靠生產者的體力和耐力完成,因此身體力量與勞動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到了近代生產力的進步逐漸脫離蠻力,體力和勞動逐步分離,才形成了獨立的、系統的體育運動。可以說現代體育史是由過去的社會生產力塑造的。
現代體育精神應該是對過去體育精神的揚棄,現實卻是被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處處掣肘,奧林匹克體育精神在《奧林匹克憲章》中被這樣形容:“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公平競爭。”現代體育自美蘇冷戰以來儼然成了大國博弈和較量綜合國力的沒有硝煙的戰場,賽場就是戰場,正如喬治·奧威爾所說:體育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小到球鞋上的一顆釘子,大到訓練器械,無一不包含科學技術的推波助瀾。當下,商業活動對體育精神的侵蝕與日俱增,“黑哨”“假球”“興奮劑”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嚴重挫敗了運動員的積極性。為了收獲獎牌,為了贏得榮譽,有些人可以不擇手段,這顯然與《奧林匹克憲章》中的體育精神背道而馳。可以看出,國際體育的競爭越來越異化為以體育精神文化為背景的體育強國之爭。
2 體育精神中的功利主義意蘊
2.1 “最大幸福原則”對體育精神的作用
把一切都交給快樂來處理,這是對功利主義的一種常見的指責,這類批評會把功利主義貶抑為推崇驕奢淫逸的膚淺倫理學理論。要理解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福原則”,就需要關注它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快樂和免除痛苦,不幸就是痛苦和喪失快樂。要厘清這個理論體系的道德標準,就需要明白快樂和免除痛苦究竟為什么值得欲求?功利主義的萌芽要追溯到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學說,伊壁鳩魯學派認為快樂不是放浪形骸,而是淡泊和寧靜,人的本性就是趨樂避苦,追求快樂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行為。這里的快樂絕不等同于享樂,而是更高級的快樂,選手為了在競技體育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超越對手,戰勝自我而努力訓練;裁判貫徹比賽公平、公正、公開的體育競技原則;團體項目中共同揮灑汗水,每個人都恪盡職守;觀賽者遵守禮儀,吶喊助威的欣賞比賽,這些都是理智的快樂、道德快樂,這些心靈的快樂所具有的價值要遠高于單純感官的快樂,值得人們去追求的正是這種快樂。
顧拜旦在1936年奧運會演講時說過: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斗。這也揭示了體育精神的內涵,即體育運動中蘊含了對人的啟迪與發展,體育精神雖然是以追求卓越為出發點,但進一步探索就會發現,追求卓越是不斷地進步,到達更好的自我,發掘潛能所展現的是人類的新高度。
密爾在《功利主義》第二章中再次強調,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幸福,不是行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關人員的幸福。密爾的“最大幸福原則”將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社會整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沒有國家和團體可以獨善其身。真正的體育精神應該拋棄那些膚色、宗教、語言、文化、社會體系的差異和偏見,而不是被這些因素所裹挾,將這些差異的矛盾進一步放大,轉變為成見和傲慢,體育精神應該作為追求幸福的一座橋梁,打破各種差異的枷鎖、掙脫封閉的桎梏。
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這樣定義關于“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為了前進一厘米、提速一秒鐘所獲得的“幸福感”“滿足感”的背后是百煉成鋼的意志、銳意進取的體育精神。體育滋養了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精神力量,這股積極的精神力量與功利主義所推崇的幸福原則不謀而合。他們所謂的幸福,并不是指一種狂歡的生活,而是指生活中的痛苦少而短暫,快樂多而長久,積極主動的東西遠遠超過消極被動的東西。當人類的心靈處于這樣一種積極進取的狀態的時候,不言而喻,這種狀態本身就是一種特別而高級的快樂。
3 結束語
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生活本質就是實踐,體育精神就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正如我們所見,體育精神既是哲學上的問題,也是實踐上的問題,體育產業本身也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參與體育活動能使人感受到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有助于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能使青少年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精神上的進步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密爾的功利主義闡釋了對個體快樂和幸福的正當追求,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功利主義原則落實到行為和生活實踐中去,協調個體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增進個人、集體、社會三方面的協調發展。功利主義幸福論強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致性,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早日形成。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尊重體育精神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質上增進整個社會的總體幸福;在追求體育競賽成績的同時,要在實質上促進體育精神的全面建設。體育精神就是構成“最大多數人的幸福”的一部分。
體育精神是體育強國中的重要一環,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完善體育設施建設、發揚體育精神也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利用功利主義幸福論中的合理因素維護體育精神,為體育項目提供純凈的土壤,向世界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傳播中國體育精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卡爾·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劉桂海. 《荷馬史詩》與古奧運會的思想模式[J]. 浙江學刊,2009(5):55-59.
[4]約翰·密爾. 功利主義[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弗雷德里克·羅森. 古典功利主義:從休謨到密爾[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6]賀業志. 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中的體育精神論析[J]. 東岳論叢,2018,39(12):185-190.
[7]黃莉. 中華體育精神研究[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8]張海濤,劉海峰. 體育精神的培育與傳播:內涵、動因與路徑[J]. 湖南社會科學,2016(1):207-210.
[9]李龍,范占江. 背離與回歸:體育市場主體的契約精神[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8,35(6):641-646.
[10]李龍. 體育產業化的倫理批判[J]. 倫理學研究,2017(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