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千帆競發,以新、奇、快且更貼近受眾、更吸引受眾眼球的方式異軍突起,對傳統電視臺、紙質報刊等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面對沖擊,傳統媒體只有大膽改革,才能化險為夷。廣播電視只有創新發展模式,更新經營理念,才能跟上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創新知易行難,如何優化、怎樣創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只有通過對電視臺各個工作環節進行梳理,找出問題所在,予以解決,并創造出新的有效機制,才能使電視臺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文章從電視節目的制作、創新傳播模式、新技術的運用等幾方面,闡述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實現電視臺的跨越式發展。事實證明,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關鍵詞:電視媒體;融媒體環境;新媒體;發展路徑;創新舉措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151-03
融媒體時代,眾多新興媒體以靈活的報道方式、快捷的傳播速度、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節目,迅速博得大眾的青睞,成為傳媒界的弄潮兒。而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廣播電視,由于體量龐大,運轉機制不靈,難以跟上新媒體的發展步伐,逐漸陷入不利的境地。面對這種局面,電視應如何應對,是勇于創新還是甘于現狀?如果不甘于現狀又該怎么辦?這是電視臺不可回避的課題。
一、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廣播電視都是傳播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主渠道,是黨和國家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橋梁與紐帶。視聽傳播作為廣播電視的主體內容,因其權威性、嚴謹性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信賴。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地位,肩負著這樣的責任,廣播電視才要做好各項工作,并通過增強新聞節目的新聞性、真實性、時效性,通過創造性地組織節目,打造精品,滿足人民群眾的新聞需求。
何為融媒體?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①的新型媒體模式。在融媒體時代,雖然強調互融互通、資源共享,但它是通過激烈的競爭實現的。新媒體的大量涌現,極大地豐富了媒體形態,開闊了人民群眾的眼界,它迅速被接受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融媒體時代,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媒介傳播方式不斷創新,融合程度逐漸提高。報紙、電視、廣播作為三大傳統媒體,面對融媒體對傳播形式的創新,其進一步發展受到掣肘,傳統市場份額被搶占[1]。比如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受眾群體的變化,新聞傳播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采訪對象發生變化,有時是一個群體,有時是某個媒體,有時甚至是網絡達人、大數據、服務終端;二是信息獲取渠道發生了變化,有時要進行實地采訪,有時要通過網絡進行采訪,有時會借助不同的媒介進行采訪;三是技術手段發生變化,除了傳統的攝像機、照相機,也會使用手機、無人機、數據終端、人工智能、虛擬技術等新設備、新技術。這些變化是革命性的,給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帶來的挑戰也是全方位的,光靠一部攝像機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需求,人工智能技術、無人機操控技術、虛擬技術等也成為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必修課,而且對經驗、技巧、應對方式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融媒體時代,來自新聞媒體的競爭異常激烈,主流媒體要提高收視率,掌握主動權,必須大力加強編輯、記者隊伍建設,激發他們的進取心與創造力。新聞工作者只有與時俱進,順應潮流,結合融媒體時代的特點和優勢,大膽創新,才能適應大眾的需求[2]。每個記者都應該時刻關注新聞熱點及焦點,深入挖掘新聞素材,發現并制作高質量、有價值的新聞作品,以便吸引廣大受眾的目光,提高廣播電視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受融媒體特性的影響,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人們收到的信息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有鮮花也有毒草。電視臺記者只有時刻擦亮眼睛,有“真本事”,才能去偽存真,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采集到“干貨”,而不迷失在信息海洋中。而“真本事”就是指新聞審視能力,其中包括目光、經驗、知識、見解等,而這些“真本事”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日積月累,還要不斷地學習。同時要堅定職業操守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創作出堪稱精品的新聞節目,提高電視臺的競爭優勢。
二、融媒體視閾下電視臺要帶頭堅持新聞原則
作為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做好本職工作,除了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有扎實的職業素養外,還要遵循新聞采編的基本原則,以保證獲得優良的新聞資源。
第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原則,也就是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為新聞編輯、記者,要牢記這一原則。
第二,追求新聞性原則。所謂新聞性,既指事件本身的新聞屬性,也指新聞節目的新聞價值。“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此話雖然帶有一些諷刺意味,卻很好地揭示了新聞性的本質。而追求新聞性是所有媒體的本性,這是由媒體屬性決定的。
比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時間特殊——新冠病毒還在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命安全。舉辦好這場盛會,不僅能為全球體育運動作出巨大貢獻,也能幫助全世界人民樹立抗疫信心。那么,這場盛會的最大新聞性在哪里?顯然是“安全與競技”。央視新聞頻道抓住這個主題,調動眾多資源,進行精彩報道,取得了巨大成功。就收視率來看,以閉幕式為例,總收視率達15.7%,收視份額達53.9%,觀眾規模達2.36億人。其中,CCTV-1收視率達3.44%,CCTV-5收視率達3.31%。這次冬奧會,不僅中國體育健兒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央視的新聞報道也成就非凡。可見,廣播電視媒體只有追求新聞性,才能獲得有價值的新聞,才能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追求新聞性是電視臺改革創新的突破口。當然,追求新聞性不等于獵奇,切忌華而不實,不能淪為“流量乞丐”,為了流量而不擇手段,也不能像泛濫于新媒體的“標題黨”看齊,它是過度追求新聞性、追求利益的產物。有效抵御這些消極產物,能夠增強電視臺的權威性,樹立良好的媒體形象。
第三,堅持真實性原則。顧名思義,就是指報道中所有事實皆符合客觀實際,忠誠地反映事實的本來面貌,深刻地反映事實,揭示事物本質,精準、鮮明、生動而簡潔地報道事實,力避夸大、扭曲、變形。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從業者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尤為重要。隨著新媒體的遍地開花,在營造一個媒體盛世的同時,各種信息爆炸式增長。其中,真金白銀有之,腐臭垃圾有之;精美與詩意有之,丑陋低俗有之;事實真相有之,謠言誹謗有之;溫良和善有之,網絡暴力有之。新聞從業者堅持新聞真實性,就是要以自身的“真”抵御網絡上大量涉及“色、丑、怪、假、俗、賭”的信息,還新聞世界一片清朗天空。
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是電視媒體贏得受眾信賴,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占據優勢的關鍵。此外,還要堅持時新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美與善的原則、貼近群眾原則,這些原則是成體系的,從不同方面規范著新聞媒體的職業行為,以保障新聞傳播工作行穩致遠。
三、融媒體視閾下的創新舉措
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程序大致為接到新聞線索→采訪準備(研究背景材料、制定采訪方案)→現場采集→編輯制作(對所得素材從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兩個方面進行技術處理,得到成品)→送審→播報。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媒體形態的演進,采編模式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蓬勃興起的新媒體在給廣大信息接收者帶來一場信息盛宴的同時也使電視記者傳統的工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微信、微博、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快速發展,讓傳統廣播電視的受眾大量流失。面對這種危機,如何才能安全地度過這段瓶頸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還是從此一蹶不振,是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記者所要應對的重大難題[3]。
第一,信息采集渠道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紙質媒體、電視媒體仍然沿用傳統的信息采集渠道,按部就班地創作新聞節目,而新媒體則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其他媒體平臺或者網絡客戶端作為信息搜集渠道,也就是通過融媒體資源共享模式獲取信息。不同的渠道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首先,要變革新聞采編模式,一味地走老路,就會失去先機,把首發權拱手讓給新媒體;其次,傳統節目制作消耗大(相對于新媒體),效率低,長此下去,不利于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當然,有些新聞信息的獲取仍離不開傳統渠道)。基于此,電視臺要打破陳規陋俗,勇于創新,積極拓展新聞資源,搶占新聞采編先機,又好又快地將新聞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當然,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電視臺編輯、記者提高自身技能,掌握相關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同時還要熟悉這些渠道的環境及采編模式。當前,網絡環境十分復雜,新聞陷阱、網絡詐騙隨時都能遇到。2022年,“清朗”專項行動重點就是清理“假、色、丑、俗、怪、賭”[4]等違法違規的直播和短視頻,說明網絡絕非凈土。電視新聞工作者要擦亮眼睛,在制作新聞節目時,要注意對輿論導向的把握,努力辨別信息真偽;注重新聞價值的挖掘,而不要盲目追求聳人聽聞的新聞效果,把握好新聞的“度”,不可急功近利,以免出現差錯。
第二,創新工作模式,跟著新聞走。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媒體面臨的競爭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新聞資源方面的競爭,也有新聞制作方面的競爭;既有來自同行的競爭,也有來自新媒體的競爭。在新聞資源方面,同行的競爭因為在機制、采集模式上大同小異,競爭的勝負主要取決于敬業精神和專業素養的高低,而來自新媒體的競爭卻大不一樣,它們勝在靈活、簡潔、無處不在。比如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還在“趕場子”,已經有人通過新媒體平臺把新聞推送出去了。因為人家可能就在現場,只需用一部手機錄像,再配上解說或文字說明,然后上傳至新聞客戶端點擊推送即可完成采編流程。
電視臺的新聞首發權沒了,收視率(點擊率)被新媒體賺走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34億[4]。這些數據放在一起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海量的受眾。沒人會隨時坐在家里等著收看電視新聞,通過手機、電腦等在旅途中以及車間、辦公室等就能輕松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沒有人會拒絕如此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要奪回先機,電視臺就要打破陳規陋俗,創新工作機制。比如與公安交警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借助融媒體的“融”,就能從事故現場獲得最權威、最準確的信息,從而搶回新聞首發權。另外,還要建立自己的新聞直播間,并及時把新聞推送出去,奪回收視率。
第三,新聞制作創新。新聞制作是新聞節目產品成型的環節,是從“毛坯”到成品的過程,決定著新聞的質量,應格外重視。要制作精品新聞節目,就必須從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兩方面精耕細作,包括現場語言、圖像、音響、屏幕中的文字等。現場語言包括采訪者語言、受訪者語言、觀眾語言(也屬于受訪者語言)。采訪者語言必須是深思熟慮的,一定要精確,緊扣主題,直抵本質,按著預案進行;肢體語言(表情、手勢等)也要恰如其分。在節目制作過程中,要創造性地組織各方語言,使采訪者與受訪者語言形成最佳組合,使語言成功地鑲嵌在新聞作品中。圖像也是新聞采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聞圖像呈現效果的好壞也對新聞報道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作用,因為圖像是新聞報道的主體要件。高質量的圖像總是蘊含獨立、充分的視覺新聞信息,總是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總是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總是與新聞主題高度契合,總是蘊含深刻的情感,總是充滿美與詩意(悲情類新聞除外)。所以要開動腦筋,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最佳的色彩和角度,把最有表現力的畫面融于作品中。呈現稍縱即逝的典型而精彩的、較為個性化的、充滿想象力和內在張力的、能觸動人心的畫面,是新聞節目圖像選擇的不懈追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圖像新聞事件見證者、傳達者、解釋者的作用。
新聞節目制作是一個對新聞產品進行深加工的過程,目的是把采訪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和編排,完善新聞作品。要制作精品新聞,就要在細節的選擇編排上下功夫,力爭最大限度地體現新聞價值。比如對文字、畫面、聲音、配樂等素材進行甄別與整理;把各種元素——畫面、景別、色彩、配音、音色與音量調整到最佳程度;合理配置這些材料并融會貫通,以形成邏輯嚴謹、語言流暢、信息含量大、視覺沖擊力強、有深刻寓意的新聞產品。與新媒體相比,新聞節目制作是傳統視覺媒體的強項,電視臺新聞工作者要勵精圖治,在這個環節大膽創新,不斷擴大自身優勢,以使廣播電視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結語
新媒體給傳統主流媒體造成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新媒體蜂擁而至,力圖撼動廣播電視媒體的主體地位,大肆分流新聞受眾,使傳統主流媒體面臨的危機日益加重。但危機中也蘊含著機遇,融媒體時代,只要廣播電視媒體大膽改革,勇于進取,不斷創新,把最新、最前沿、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不斷呈現給觀眾,就能贏得觀眾的信賴,再造昔日輝煌。
參考文獻:
[1] 袁婷婷.融媒體時代下報紙媒體的創新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0):246.
[2] 賈靖波.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創新求變[J].記者觀察,2019(2):58.
[3] 尹荃.新媒體時代記者采編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視聽,2017(1):179.
[4] 毛建國.清理“流量乞丐” 還要斬斷背后的利益鏈[N].工人日報,2022-03-31(003).
作者簡介?楊曉杰,本科,編輯,赤峰廣播電視臺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