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工會新媒體建設的探索與升級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文章通過對當前工會新媒體的管理體系進行分析,總結工會新媒體建設的特點:以服務用戶為中心、以多元化的方式為手段、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并從結構層面、運營層面和人才層面總結“互聯網+”時代工會新媒體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最后結合其特點與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結構、運營、人才三個層面分析“互聯網+”時代工會新媒體的探索升級。文章通過對“互聯網+”與工會新媒體建設的探索研究,有利于推動“互聯網+工會新媒體”發展模式的建設進程,對工會工作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有著參考借鑒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工會;新媒體;建設體系;探索升級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178-03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向工會新媒體建設的探
索與升級提出了新要求。工會只有利用信息技術對管理建設提出創新發展,才能有效推動工會服務體系現代化[1]。工會是聯系全體職工的重要樞紐,在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群眾基礎服務、提升職工素養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工會必須以“互聯網+”為驅動,順應時代需求,加快打造互聯網模式下的工會新媒體建設。創新工會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當前互聯網思維的支撐,工會新媒體建設應該在“互聯網+”的機遇下,迎面挑戰,主動探索出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建設道路,并積極推進建設“互聯網+工會新媒體”的協同互動工作體系。
二、工會新媒體的管理體系
工會作為服務型、樞紐型的社會組織,打造以人為本、以勞動群體為中心的服務型工會工作模式尤為重要[2]。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工會開展工作帶來了巨大便利,越來越多的工會運用新媒體對傳統工作形式進行創新。當前工會新媒體建設主要結合新媒體信息技術,圍繞以服務用戶為中心來搭建新型工會管理平臺,從用戶管理、內容管理、運營管理、系統管理和品牌管理等方面實現對傳統模式和新媒體模式的融合,形成工會與新媒體相結合的管理體系(見圖1)。

隨著工會和新媒體的相互融合,工會新媒體發展建設也逐漸顯現出與傳統工會模式不一樣的特征,文章將工會新媒體建設的特點進行了總結。
一是工會新媒體以服務用戶為中心。工會新媒體管理更加重視員工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切實為員工考慮和服務,尊重每一位員工的主人翁意識,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服務平臺。工會新媒體還更加重視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文化程度和工作水平,為不同員工提供不同的教育工作與服務。工會新媒體建設更加注重聯系群眾,以服務基層、宣傳基層、聯系基層、基層服務常態化為依據,切實把工會工作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
二是工會新媒體以多元化的方式為手段。工會新媒體內容比傳統工會內容更加多元化,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并且更加契合實際、貼近群眾、緊跟時政,以正面積極向上的內容為主,運用新媒體技術呈現出優質的服務和內容。工會新媒體建設還堅持黨性原則和肩負社會責任,以培養順應新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服務團結職工,以促進企業和社會發展為目的,使工會作用發揮到最大。
三是工會新媒體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工會新媒體建設離不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撐,其工作圍繞信息平臺和信息系統展開。工會新媒體需要智能化的技術手段和處理龐大信息數據的能力,并搭載新興的通信技術,才能實現互聯網技術下的工會新媒體模式。這種模式下工會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工會發布信息和員工獲取信息平臺,形成多維互動的工作模式,借用各種數字化技術手段來提高工會工作的豐富性和工作的便捷性。
三、“互聯網+”時代工會新媒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是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平臺與傳統非互聯網產業融合的模式,將“互聯網+”與工會新媒體融合的方式主要體現在工會新媒體工作能夠利用互聯網平臺提供更好的管理模式,通過互聯網的優勢來促進工會新媒體建設的長足發展。目前,中國勞動關系形態逐漸多樣化,勞動關系中勞動主體的訴求逐漸多元化,工會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3]。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工會管理體系、服務模式、工作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正逐漸形成線上線下的互聯體系、開放共享的資源模式、協同治理的工作形式、以人為本的服務路線[4]。可見,工會新媒體建設在“互聯網+”的時代機遇下,正在進行升級轉型。但在轉型建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工會只有抓住時代機遇,分析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才能精準地展開探索升級。文章將從三個層面(見圖2)總結工會新媒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是結構層面的機遇與挑戰。工會新媒體建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改變。傳統的組織結構主要是以委員會的形式,由不同組織部門組成的縱向或橫向的層級組織結構。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工會組織結構已經由單向的層級組織結構逐漸轉變為網狀的更加復雜的統一組織結構,促進了各級工會之間的密切聯系,實現全國“一張網”的組織結構。在這種新型組織結構下,工會工作更加重視組織間的協調與聯系,同時這種組織形式在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大困難。主要表現為:各級部門之間溝通和協調存在困難,難以實現資源的整合;工會新媒體頂層設計和分層實施之間出現斷層,基層組織難以完成上層設計的技術要求;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之間難以實現對接等方面。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突破難關是當前工會新媒體建設面臨的挑戰。
二是運營層面的機遇與挑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工會新媒體的工作由線下逐漸轉向線上,由小范圍的封閉管理逐漸轉向開放共享的全區域跨界協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豐富了工作方式。但同時也面臨著工作形式復雜化、互聯網平臺運營工作難以施展等問題。主要表現在線上線下的工作如何整合協同,減少工作誤差;如何根據互聯網平臺進行工會新媒體的宣傳和互動工作;如何圍繞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展開工會的運營任務等。這些都是當前工會新媒體建設在運營層面面臨的挑戰。
三是人才層面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給工會新媒體建設帶來了技術支持和運維支撐,當前工會工作正在利用新技術進行不斷的完善變革,并初見成效。但是工會新媒體建設人才培養速度趕不上新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出現了工會職工專業知識不夠、缺乏互聯網思維、技術操作水平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工會新媒體建設無法得到創新。工會技術人員操作水平與專業水平無法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當前工會新媒體建設面臨的挑戰。
四、“互聯網+”時代工會新媒體的探索升級
“互聯網+”搭載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信息平臺,實現了線上與線下之間的整合,具有跨界整合、結構重塑、創新驅動、互動互聯等優勢。利用互聯網模式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工會管理系統,可以提高職工的便捷性,提升工會組織的工作效率[5]。根據工會新媒體建設的特點與“互聯網+”的特征優勢,以及互聯網時代工會新媒體建設面臨的挑戰,文章從結構層面、運營層面和人才層面對工會新媒體建設提出探索升級(見圖3)。

(一)結構層面:“互聯網+”與工會新媒體結構升級
“互聯網+”具有跨界融合的優勢,互聯網技術可以將不同產業進行融合重塑,建設一個整體的管理體系。因此,工會新媒體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特點,對管理組織結構進行創新升級,打破傳統的封閉式組織管理模式,形成一個平臺互聯、用戶互聯的“互聯網+工會新媒體”的工作模式。在橫向管理上,工會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互動互聯的優勢加強各級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實現工會新媒體資源的整合。在縱向管理上,工會可以借助互聯網數據共享、資源共享的優勢將頂層設計與各層級管理進行數據和資源的實時共享,讓各層級組織能夠及時獲取信息。
通過橫向與縱向的資源整合可以有效實現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之間的對接工作。此外,工會新媒體建設是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組織結構,在實現互聯網新型模式的基礎上,要將用戶融入組織管理中,形成一個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雙循環渠道。
工會既需要在平臺進行管理,又需要接收用戶的反饋與監督,建設一個不僅在企業內部開放共享的管理平臺,還在企業外部形成一個社會共同參與監督的管理平臺,從而提高工會新媒體建設的效率,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二)運營層面:“互聯網+”與工會新媒體運營升級
“互聯網+”具有創新驅動、開放包容的優勢,這種模式給一切傳統產業帶來無限的創新可能,在服務、內容、產品等方面都能結合互聯網模式進行探索升級。在工會新媒體運營上,可以結合互聯網大數據處理的優勢,建立數據庫,對職工信息進行整合和分析,并利用用戶畫像技術對職工進行個性化描述,以便提供不同需求的工會服務和信息宣傳,實現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智能管理體系。
此外,工會新媒體可以利用互聯網模式對服務和內容進行探索升級,在服務上形成更加便捷的互聯網服務模式,擴大工會服務范圍,加大服務力度,建立有效的職工溝通渠道,運用互聯網平臺維護和幫助職工群體的切身利益。
在內容上,結合工會新媒體以優質內容為中心的基本點,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探索多元化的宣傳和管理模式,如借用短視頻、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推廣工會工作,形成線上宣傳與學習的循環模式,讓職工擺脫場地和時間等約束。
最后還要把工會關心職工的方式由線下延伸到線上,打破距離的約束。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員工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還可以提升職工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三)人才層面:“互聯網+”與工會新媒體技術升級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建立在人才的培養上,互聯網時代催生出數據處理技術、運維技術、通信技術等不同的新興技術。而工會新媒體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必須重視互聯網技術人才的培養。在工會工作中,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直接影響工作質量。要想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探索工會新媒體工作的升級改造,必須加強工作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保證工作人員能夠在實際工作中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工作。
首先應對工會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升工作人員對互聯網技術的熟練程度和專業度,提高工作人員使用互聯網設備和互聯網平臺展開工作的能力。其次增加工會人員的思想教育,培養“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意識和觀念,提高“互聯網+”時代分析工會工作面臨機遇與挑戰的敏銳度,保證工會人員在思想上能夠主動結合新時代背景和新技術手段進行探索升級。最后就是要加大吸引互聯網技術人才加入工會工作隊伍的力度,為工會新媒體隊伍注入新的活力。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為工會新媒體建設探索過程提供了契機。互聯網的特征優勢為工會新媒體在結構重建、運營創新和人才建設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為推動建立“互聯網+工會新媒體”的新模式提供了強大動力。積極借助互聯網的推動力和支撐力探索工會新媒體建設的升級,可以為工會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能量。
參考文獻:
[1] 徐曉紅,張希寧.信息化時代醫院工會管理創新與改革:評《工會遇見互聯網》[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3):373.
[2] 藍宇蘊,楊雪娟.社會組織培育與服務型工會建設[J].社會科學戰線,2021(8):197-203.
[3] 胡恩華,韓明燕,周瀟,等.中國情境下的企業-工會耦合關系研究:結構探索與量表開發[J].預測,2021,40(5):1-8.
[4] 劉祺.整體性治理理論視野下的智慧工會改革路徑研究[J].學習論壇,2020(12):53-60.
[5] 徐龍雨,馬玉芬,孫鑫,等.北京協和醫院工會信息化建設探索與思考[J].中國醫院,2021,25(10):81-83.
作者簡介?劉海平,本科,政工師,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工會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工作部群工處處長,研究方向:工會工作、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