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事醫療救治工作是醫生的職業行為,醫生與患者的關系實質是利益共同體,但受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的影響,醫患矛盾時有發生,這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1994年,美國學者杰羅斯提出“健康傳播”這一傳播學概念,使復雜的醫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這一概念在大眾傳播媒介廣泛應用,以提高全球健康水平和改善醫患關系為主要目的。隨之國內外不斷涌現與醫療題材相關的影視片,包括紀錄片、電影、新聞報道等,主要為醫護人員救治患者和患者與疾病對抗的內容?!吨袊t生》是醫療題材中媒介再現成功的案例之一,該片對醫者形象進行了全面的、多層次的塑造。文章從話語敘事的角度出發,對電影《中國醫生》的醫者形象構建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醫療題材電影;醫者形象;媒介再現;話語;敘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233-03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五方面的戰略任務。人民健康是國家得以長久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而健康離不開“健康傳播”,媒介敘事則是“健康傳播”的手段之一。媒介敘事是“媒介形象”這一概念特定的創作手法,最早研究“媒介形象”的學者是李普曼,他提出的“擬態環境”認為大眾媒體構建的虛擬環境可以影響受眾的認知,并可形成一定的社會認知標準[1]。多年來影視業的快速發展為醫療事業帶來了新的生機,通過媒介手段建構醫者形象,一方面使受眾加深對醫生這一職業的認識,另一方面也科普了醫療知識,有利于打破患者認知的局限性,醫患之間的信息交流將不再受阻,醫患關系相對來說會趨于緩和。
一、電影《中國醫生》文本分析
電影《中國醫生》上映于2021年7月9日,總片長128分鐘,由導演劉偉強執導,累計票房13.28億,豆瓣評分6.9分。該導演執導的同系列電影《中國機長》也獲得觀眾一致好評,聚焦民生熱點、時事政治進行電影創作是劉偉強導演的風格。
電影《中國醫生》以公共醫療衛生事件為創作對象,以2020年初武漢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創作背景,電影中以真實的故事人物為原型,進行深度創作。主人公張競予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機智果斷,不懼困難,領導全院醫護人員全力救治患者,經過長達三個月的抗爭,武漢終于迎來了光明與勝利。電影沒有刻意去突出醫護人員的偉大與不易,而是結合普通百姓的現狀來創作,從他者視角塑造醫者形象,是該電影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電影《中國醫生》中的醫者形象呈現
大眾媒介自誕生以來,便賦予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結合的功能,媒介所呈現的虛擬世界是真實的寫照,它能夠給受眾以新的認知,甚至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再現真實,從而以統一的認知標準讓受眾認識世界。文章中的醫者并非狹義單指醫生,它包括醫院所有的工作人員。借助大眾媒介呈現醫者形象,是《中國醫生》的手法之一。大眾媒介的范圍很廣,包括紙質媒介、圖像媒介等,而電影《中國醫生》即為圖像媒介。目前學術界并沒有對“醫者形象”的準確界定。
(一)嚴肅工作、熱忱待人的醫者形象
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生與死本身就是嚴肅的,面對患者的病情,以嚴肅的態度思考問題才能確保成功,這是醫生的性格之一。但醫生也絕不是冷血動物,同樣也可以熱情耐心地為患者服務,促進患者心理健康。在電影《中國醫生》中,所有醫護工作者就是這樣的雙重性格形象。
電影播放到22分鐘,金銀潭醫院做好充分準備,可以正常接收病人后,大量病人瘋狂涌入醫院。導演采用特寫鏡頭將護士被患者推倒后受傷、患者撕破醫護口罩、爭奪床位等畫面展現出來,整個場面十分緊張、焦慮。此時作為醫生的文婷,迅速作出反應拿起話筒嚴肅地向患者喊道:“你們還想不想活?……我看你們哪個還敢鬧,威脅到我的病人和我的醫護,我會救你,我也會找你算賬。”現場立即安靜下來。簡短的話語間將醫生面對突發情況而表現出的嚴肅展現得淋漓盡致。導演將醫生和患者的行為表現進行對比,從側面突出醫者形象嚴肅的一面。電影1小時30分左右所播放的內容,展現了醫護工作人員的另一面。在方艙醫院,一位年輕的護士耐心地勸患者吃飯、喝藥,并告知他們配合治療才能盡早出院,同時為了患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護士帶著他們一起唱歌跳舞,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電影中采取情景再現的手法,讓現實世界中的醫者形象得到受眾認可,這是導演創作該電影的目的。
(二)盡職盡責、醫術專業的醫者形象
《中國醫生》對醫者盡職盡責形象的呈現主要以正面展現為主,導演的電影敘事手法很獨特,對于鏡頭、音響、同期聲等細節的展現也很重視,醫者的正面形象并不是只靠單純的臺詞表現的。身患漸凍癥摔下樓梯的院長張競予,并沒有因病痛向新冠肺炎疫情投降;長期戴防護面罩的醫護人員面部布滿勒痕;面對患者突發癥狀,陶峻醫生果斷決定給患者插入呼吸設備……這些鏡頭所展現的場景,結合了臺詞、音樂、同期聲等多重元素,從正面塑造了醫護人員高超的醫療技術和負責任的態度。
(三)救治失敗、無比自責的醫者形象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醫護人員也有救治失敗的情況,《中國醫生》并沒有回避這一類事件,而是大膽展現。在陶峻和文婷醫生救治張吉星夫婦的過程中,導演用晃鏡頭、特寫等手法,還對音響做了特殊處理,讓受眾深刻感受到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不同情緒和行為表現。在該電影中,一般出現救治的情節,導演會將鏡頭調為慢鏡頭,特別突出醫護人員眼角的淚水,凸顯醫護人員內心無比自責的無奈感。
該電影以新冠肺炎疫情為大背景,救治失敗的片段,既是導演對疫情下所發生的真實事件的再現,也強調了醫護人員與生命賽跑的艱辛和不易,同樣也是一種醫者正面形象的呈現。
(四)遭受誤會、仍不放棄的醫者形象
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醫患矛盾頻發,甚至產生了一些嚴重的公共事件,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一是健康傳播對受眾的影響力度還不夠,導致受眾的認知局限;二是現代社會的醫療水平和醫生素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電影《中國醫生》中,關于醫患矛盾,有兩個片段來呈現:感染病毒卻又懷孕的患者小文,因沒有搶到床位,與丈夫在醫院大廳和醫生文婷大吵起來,文婷遭到誤解,顯得十分被動;院長張競予與患者的孫子商量,捐獻奶奶遺體,沒有得到同意。這兩個片段呈現出的問題都是由于患者沒有和醫護人員站在同一立場,但醫生文婷和院長張競予還是堅持認真工作,體現出他們的職業素養。
三、電影《中國醫生》醫者形象的話語敘事研究
電影被稱為第七藝術,這是對電影的現實價值做出的肯定。運用視覺暫留的原理,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問世,電影正式誕生。隨著電影技術和人類思想的不斷演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灰色到彩色,如今的電影市場十分繁榮。作為以故事化手段敘事為主的影視體裁,通過獨特的敘事內容、敘事手法、視聽語言、話語表達,豐富了電影的內容,更加吸引受眾的關注。
(一)電影《中國醫生》醫者形象建構的敘事策略
1.敘事內容:正面側面相結合
敘事性是故事電影和電視敘事作品(特別是電視)的本質特征[2]。電影《中國醫生》主要分為五個敘事內容,包括背景介紹、疫情暴發初期、中期、后期、電影結局。以時間順序進行敘事,將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過程真實地展現在受眾面前。該電影不僅構建了醫者形象,還體現了社會的溫度,有多方面的意義呈現。
第一,正面呈現醫者形象。正面呈現也可稱為“內視角”,該概念起源于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其對不同的敘事方法進行了分類?!吨袊t生》中的所有醫護人員便是“內視角的”設置者,導演在電影創作過程中,會設置一定的“內視角”為主要人物,這些主要人物將貫穿整個電影片段,稱為敘事主線。
電影《中國醫生》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金銀潭院長張競予、醫生文婷、廣州支援武漢醫生陶峻、實習醫生小羊等。院長張競予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正確決策,全力收治病人,并增加床位,雖自身患有漸凍癥,但無法阻擋他救死扶傷的決心;醫生文婷放棄與家人團年的機會,果敢申請去一線,電影中的她妥善處理醫患關系,并盡職盡責治療病患;廣州醫生陶峻生性固執,但專業素養過硬,當病人遇到突發癥狀時,他立刻反應絕不推脫。這幾位主要人物,具有不同的社會身份,處于不同的環境,也正因如此,影片更好地進行人物形象對比。導演通過敘事手法、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將主要人物形象通過故事情節展現出來,從正面呈現了不同的醫者形象。
第二,側面襯托醫者形象。電影角色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主要人物在電影中發揮著主線作用,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形象,并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所以不同的角色會在電影中發揮不同的作用。《中國醫生》中次要人物主要有小文與金仔夫婦、張吉星女兒、捐獻奶奶遺體的孫子等。小文與金仔夫婦是醫患關系的側面表現人物,張吉星夫婦因新冠病毒去世后,女兒與醫生吳晨光的對話側面襯托了醫護人員的形象。導演將這些次要人物安排分布在不同的片段,對主要人物進行了側面襯托,并升華了主題。
2.影像語言:將視聽與敘事有機結合
學者孫利英在《影像語言》中將影像語言分為視覺語言、聽覺語言、結構語言。文章在研究話語敘事的過程中,也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影像語言是敘事的主要方法,導演可以通過影像語言表達任何想要表達的內容。電影《中國醫生》中將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結合起來,帶給受眾一場視聽盛宴。導演在電影中運用了不少特寫鏡頭,特寫鏡頭的景別很小,主要用于強調重點。電影中醫護人員和患者的眼淚、醫護人員面部的勒痕、院長張競予的腿、新生兒的笑容等,這些都是特寫鏡頭,能夠突出人們面對疫情的難受、恐懼與無奈。新生兒的笑容出現在電影結尾,導演意在強調希望和勝利,特寫鏡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電影中對音樂的呈現也很有技巧,為了營造新冠肺炎疫情下壓抑而緊張的氛圍,插入了歌曲《甘心替代你》,電影結尾武漢全面解除管控后,插入了歌曲《等風雨過后》,體現了導演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音響對敘事有一定輔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故事的情感氛圍。影片的基調是奉獻、感動、堅持,那么音響的運用需要與這幾個方面靠近,增強整個電影的情感基調。
(二)電影《中國醫生》醫者形象建構的話語表達
敘事離不開語言,語言學家把人類的語言劃分為兩個維面:語言和言語(話語),語言是抽象的、系統的一種表達規則,一旦運用到具體的語境中說話或寫作,形成的口語或文本,即是話語[3]。話語表達主要指的是影視片中的同期聲、畫外音等內容的表達,通常帶給受眾一定的聽覺感受,不同的話語表達呈現不同的含義和內容。畫外音是獨立于故事內容之外的,它不參與故事表演,但又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吨袊t生》是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導演在電影的開端和結尾都插入了畫外音,主要交代了電影的背景。背景式的畫外音對醫護人員所處的環境提前做了交代,也營造了一種緊張的觀影氛圍。
“12月30號,武漢市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武漢市部分醫療機構陸續出現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通知要求各醫療機構要及時統計救治情況,并按要求及時上報。”這段畫外音是《中國醫生》開端的新聞播報內容,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基本情況,包含了時間、地點、事件,一般情況下新聞播報類的畫外音較為嚴肅,并貫穿整個故事大背景,符合電影的整體基調。在電影的結尾同樣有一段畫外音,主要是介紹醫護人員的奮戰成果,以及疫情發展的現狀,同樣也是采用新聞播報的口吻進行敘事,與故事情節相契合。這類前后呼應的方式,使電影整體基調保持一致。
同期聲是電影創作過程中,為了方便敘事而運用的一種藝術語言,通常是現場收音,但目前的電影為了提升觀影效果和質量,大多數同期聲都是后期配音或二次創作的。電影《中國醫生》十分注重同期聲的運用,電影中醫生給患者插入呼吸設備時,導演特意強調了喉嚨發出的聲音;醫生在搶救病人的時候,呼吸聲十分明顯,可以體現出現場氛圍的緊張與壓抑。
電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需要通過話語表達來配合敘事,通常導演會在電影中突出敘事視角。電影《中國醫生》意在構建一種新的醫者形象,畫外音和同期聲的使用是媒介再現的一種方式,更能夠讓受眾具有真實感。電影的話語表達并不是單純地進行故事化敘事,它更多包含了導演需要的隱喻內容,引入話語表達的概念,可以進一步增強隱喻功能。該電影通過故事化方式建構醫者形象,層次豐富且全面,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四、結語
電影《中國醫生》的播出對于建構新的醫者形象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也為醫療題材的影視創作提供了思考空間。文章從話語敘事的角度深入研究該電影如何建構醫者形象,可以看出導演在故事化的基礎上,沒有忽略真實性,也吸引了受眾對該電影的關注,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更需要這樣的醫療題材影片出現在大眾視野,媒介所塑造的醫者形象是社會所參考的標準,有利于打破患者的認知局限。
參考文獻:
[1] 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6-287.
[2] 宋家玲.影像敘事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4-15.
[3] 齊愛軍.關于新聞敘事學理論框架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4):142-144.
作者簡介?張文群,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