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俐廷
據研究表明,小低年段學生對于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往往最能集中注意力的就是前十五分鐘,而前十五分鐘的重點便是課堂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好的課堂導入環節設置可以最大程度激發孩子的興趣,從而讓孩子們樂于探索,學在其中,有效地促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文在實際教學的背景下簡要分析小學低年段數學課堂的導入方式。
課堂的導入環節是學生準確獲得本節課重點知識的有效途徑,如今國家全面落實雙減政策,課堂中需要的不是老師一味地去講,而是學生去說,所以課堂導入環節對于一節課的效果尤為重要。結合低年段學生學習的特點,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所以教師需采用多種課堂導入方式,讓孩子們能夠產生學習興趣,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一、課堂導入方式現狀
課堂導入環節是為了幫助孩子們迅速從課間休息的狀態中及時調整為上課的狀態。通過富有吸引力的導入,讓孩子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興趣。當下課堂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故事導入、問題導入、游戲導入等,但是卻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對于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會在課堂導入環節設置太多,基本采用直接導入,例如出示情境圖,尋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從而開始本節課。往往在這種課堂導入中,孩子提出的問題就會與本節課不太相符。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孩子并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所以無法提出針對性的問題。第二,課堂導入過于形式化,為了讓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將課堂導入設置得過于繁雜,導致孩子的注意力出現偏差,出現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課堂導入改進要求
(一)導入注重知識遷移性
遷移是指個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在低年段數學學習中,知識都是由淺入深,由易變難,從基礎到提高。作為一個數學教師,要在課堂導入環節對前面的知識形成復習,促進孩子形成學習的正遷移效果。
(二)導入注重思想的啟發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學生處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表達而表達不出的積極思維狀態中,教師才給予開導,教師“舉一”,學生“反三”。如果是單純性的問一答一的課堂,將毫無生趣,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想,讓學生頭腦動起來,達到舉一反三的課堂效果。
(三)導入注重趣味性和多樣性
我們還要關注低年段學生的性格特點,他們好奇心強,喜歡新鮮的事物,那么教師就需要注重導入方式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導入以新奇的形式出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求知的欲望,擁有探索的動力。同時又不能總是一成不變,長此以往,就算再好的導入都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導入注重針對性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上課時間、不同的班級環境選擇出最合適的導入方式,往往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導入方式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要選擇恰當的方法。
三、課堂導入實際應用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對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學科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運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希沃游戲導入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圖書館”這一節課的時候,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百以內的進位加法。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尤其這是一節計算課,孩子們對于枯燥無味的算理難免會產生不耐煩、不愿意聽的想法,由此針對這一類課堂內容,可以采用游戲導入。低年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喜歡比拼類游戲,所以利用希沃白板制作比拼游戲,能夠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這個比拼游戲中,合理設置6道20以內口算,一來可以讓學生鞏固復習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二來可以利用游戲充分調動學生的活躍性。我在本節課的實際教學中找了2-3組同學進行挑戰,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正確,一位同學對于20以內加法稍有不足。在游戲結束后,我對學生們說:“看來同學們對于20以內的進位加法已經了如指掌,大家想不想跟老師一起挑戰更高難度的加法計算呢?”學生們一致回答“想”。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孩子們都活躍地主動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對于本節課的知識能進行有效學習。
(二)情景導入
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說,學生對于“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種話術的抵觸情緒較多,很難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可是當教師把學習融入到故事中,給孩子們一個情景,讓他們覺得仿佛身臨其境,效果就大不相同。以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物游戲”一課為例,本節課是讓孩子學會平均分。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除法的相關內容,要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所以這節課設置了一個大的情景,教材中的問題依次是小猴子分桃子、小兔子分胡蘿卜、小狗分骨頭,所以根據這些問題就有了一個場景,結合當時的季節,給孩子們制作了一個小視頻,內容為秋天食物豐收,森林的分食物大會開始了,創設出大樹爺爺的形象,讓大樹爺爺來求助:“孩子們,幫爺爺給小動物們分一分好嗎?”老師想說的話用大樹爺爺的身份說出,孩子們的熱情瞬間燃起,接下來的課堂內容都讓孩子們置身于分食物大會,依次幫助小動物們做出最合理的分食物方式。在課堂的最后總結階段,學生們得出的感受是:“老師,我覺得我今天真的是在森林里幫助小動物,同時我也學到了平均分這個知識。”這不是一個孩子的想法,是所有同學的想法。真的被帶入到這個場景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學生感覺他們不是在上一節課,而是在真實地感受平均分,可以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三)問題導入
“雙減”政策的落實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徹底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新課標中數學十大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應用意識,所以這種問題導入不是教師去提出問題,學生去回答問題,而是讓學生去思考,去提出問題。北師大版教材每一節課都會配出一幅相應的情景圖,以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回家路上”一課為例,本節課是在已經學習完2—5的乘法口訣基礎上的一節練習課,本節課出示的圖片是各種小動物成群結隊地走在回家路上的場景。對于練習課,其實大部分孩子的興趣都不大,因為低年段的孩子們在心里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所以不愿意再去學習。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們的心理特點,教師在導入環節中鼓勵學生尋找數學信息,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找到的信息去提出問題。在教學環節,讓學生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這樣便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就是在解決2-5乘法口訣的實際問題。本節課作為一節練習課,不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解決一個問題,而是在課堂導入環節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互相解決問題中完成了練習,鞏固了乘法。
(四)學具導入
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低年段小學生大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孩子們喜歡通過具體的事物去感知,去探索學習,所以數學課堂上我們往往需要借助學具。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東西南北”一課的知識并不難,孩子們在語文課上已經有了東、西、南、北的概念。導入部分教師帶學生制作一個本堂課的學具,畫出四個不同方向的箭頭。在教學中不斷地去填充進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這時候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就已經出現了,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讓學生們了解東、南、西、北的方位概念。孩子們被課堂導入的學具制作環節所吸引,一步一步完成了方向板的制作。教學中讓學生們利用自己動手完成的學具去感知方向,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學科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而一個好的課前導入環節會促使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教師要立足課堂,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并在教學中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理論,選出適合本節課導入環節,會使課堂呈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130000? 吉林省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吉大慧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