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榮
三年前,一位年齡三十七八、氣質高雅、身材苗條的女性領著一個五六歲光景胖乎乎的小女孩走進我的辦公室。寒暄過后,媽媽無奈中透著好笑的口吻說道:“俺閨女從上幼兒園起就是哭半天!這不,上一年級都快兩個月了,天天早上到學校門口后摟著我的大腿張開嘴就大哭。班主任好不容易哄著領進校門,俺閨女一直牽著班主任的衣角直到下第一節課后才松開。幸虧女班主任照顧,孩子從第二節后到下午放學都不再哭。這不,人家班主任實在受不了了,影響老師的正常辦公了,讓我們自己想想辦法。”媽媽說話時女孩斜倚在媽媽懷里用余光怯生生地看著我。
一、案例概況
女孩,小A,6歲,一年級學生,中午在校吃飯,獨生女。爸爸媽媽開公司。媽媽是退伍軍人,性格果敢潑辣。爸爸整天忙于公司事物,很少在家。小A滿月后媽媽就與爸爸一起忙公司的工作,把小A留給保姆和奶奶照看,出去三五天是常事,十天半月在外也有。即使不出去,每天回到家時小A也已經睡了,早上媽媽上班時孩子還沒醒。上幼兒園后因需要接送,媽媽才開始和女兒天天“相見”。媽媽自述幼兒園三年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兒園就像上戰場,到幼兒園門口,她的小手死死地抓著幼兒園大門上的鐵柵欄,聲嘶力竭地嚎啕大哭,就像與媽媽“生死離別”(媽媽用語)。媽媽總結“好哭、黏大人”是小A從小到大的特點。0-3歲期間小A換了六個保姆。滿月之后小A晚上就一直有保姆摟著睡覺直到上一年級。6歲之前家里是24小時保姆。上小學后自己獨自睡覺,但晚上經常哭醒。
上一年以來,小A上學都是媽媽送,下午放學媽媽忙就會派司機或員工來接。
二、問題分析
這是一例由安全依戀問題引發的分離焦慮的案例。
由安全感不足到分離焦慮。0-3歲是一個人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尤其是0-6個月。媽媽滿月后因忙于工作把小A托付給奶奶和保姆,小A從小就沒有與媽媽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缺乏安全感。她的內心非常渴望媽媽的關心和照顧,極度害怕媽媽離開自己,從而產生分離焦慮。每一次上學分手都強化了這種分離焦慮,這就是小A從幼兒園起就“哭半天”的原因。
哭是對愛的呼喚。即使每天能見到媽媽,媽媽也是來去匆匆,無暇顧及小A的感受,更看不到小A渴望的眼神。小A的內心在呼喚:“媽媽您陪陪我吧,我需要您。”但由于年齡小,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內心需求,就只能用原始本能的哭來表達。哭是一種行為表現,更是小A對媽媽“愛的呼喚”。小A希望通過哭能喚起媽媽對自己更多的關愛。這就是為什么從幼兒園起母女分離上演“生死離別”的原因。
老師代替媽媽。安全感不足必然影響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進度。盡管是學校,但對小A來說學校每天都是新的環境,適應過程需要慢慢加溫。“只要媽媽在就安全了,可是媽媽走了,誰可以代替媽媽呢?”班主任!班主任就是小A心目中媽媽的替代,這個替代在心理學上稱為“客體”,所以牽著老師的衣角就像牽著媽媽的手,熟悉了我就放開了。
三、指導方法
第一次見面之后,我讓小A媽媽下次自己來。
第二次見面,我和小A媽媽從懷孕談起,一直談到上幼兒園期間的詳細撫養過程,給她普及了兒童發展的身心特點和依戀理論。當這些交流清楚之后,小A媽媽流下了自責、愧疚、心疼的淚水。
我們相信世界上每一個媽媽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即使有些撫養上的不足也不是有意的,甚至為了給孩子營造更好的環境才“拼搏不止”的。撫養過程有不足不是問題,只要我們勇于面對,為孩子而改變,把曾經缺失的“營養”盡可能地“補回來”,把“損害”降到最低,也是成功。
我和小A媽媽商量,從現在開始每天要堅持做好三件事:
1.真情告白。每天上學送和下午接媽媽都要親力親為。上學時在校門口下車給孩子一個擁抱,看著孩子的眼睛真誠地說:“媽媽愛你,這一天媽媽會想你,媽媽把你放在胸口。下午放學媽媽在這里等你。”下午放學時一見面就擁抱孩子,說:“媽媽今天可想你了。”在車上分享孩子在學校的趣事、同學之間發生的事。
2.講故事讀繪本。鑒于小A安全感缺失,雖然已經分床,但我建議媽媽每天晚上摟著孩子睡覺。每天晚上至少一個小時母女在床上進行親子互動:一起讀繪本、做游戲、講故事等。在互動中讓小A體會到來自媽媽的親情陪伴和溫暖的愛。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媽媽親吻女兒。
3.睡著后撫摸后背。每晚睡著后媽媽要撫摸女兒的后背做潛意識溝通:“小A,你知道嗎?媽媽非常非常地愛你。在你小的時候,媽媽去忙工作疏忽了對你的照顧,媽媽對不起你,從今以后,媽媽會加倍地愛你,你是媽媽心中最重要的人。”
在完成以上三點同時,注意營造三口之家的濃厚氛圍。我建議小A媽媽和爸爸商量好,無論公司多忙,一周至少兩次晚上回家與女兒共進晚餐,讓小A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光。在吃飯時多表揚孩子的優點,傾聽孩子講述在學校一天的生活。
四、成效
經過給媽媽三次輔導,媽媽說小A變化很大。不僅不哭了,還積極參加班集體的各種活動,成為一個活潑、自信、陽光的孩子。媽媽也由衷地說,真的感謝孩子,讓自己也成長了,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自己心情舒暢,身心放松,夫妻關系比以前更加和諧,真實地感受到溫馨的家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后期經過跟進調查,小A上學一直再沒有出現過哭的現象。
小A今年已經是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不僅學習優秀,而且還當上了班長。
五、反思
小A案例雖然是個例,但這種現象并不少見。小A案例給我們的啟示:
1.誰都替代不了媽媽的愛。
2.孩子的行為背后一定有一個未被滿足的愿望。
3.家長的覺醒和自我成長是教育指導成功的保障。
4.對孩子來說情感的滋養勝過物質上的滿足。
在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的今天,好多年輕的父母為了事業而顧不上孩子的成長,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不能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孩子長大后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迫在眉睫。
(250300?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教育和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