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荔
摘要:古詩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它有著浩瀚的歷史,輝煌的年代。在普校語文新課標就明確提出了小學生必讀古詩八十首,在中學階段就更增加了相關篇幅。在聾校雖然古詩在小學初中語文教學中占的篇幅不多,可對于古詩這種特殊的文學樣式,在培養學生鑒賞語言、學習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學中不再機械地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把聾生引領到詩歌的詩情畫意中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從而提高聾生分析能力、鑒賞能力是聾校語文古詩教學一大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在長久的聾校語文教學中總結出了聾校古詩教學“五部曲”。
關鍵詞:“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古詩在聾校義務教育階段舊版語文教材篇幅中共有 10首,從五年級開始涉及古詩,具體分布如下:
從以上分布我們可以知道,古詩在聾校語文教學中占的篇幅不多,盡管不多,但古詩這種特殊的文學樣式,對于培養聾生鑒賞語言、學習語言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學中不再機械地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把聾生引領到詩歌的詩情畫意中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從而提高分析能力、鑒賞能力,是聾校古詩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初步感知 了解寫作背景及詩人概況
詩歌是古代文人借物抒情、詠物言志的載體,要想很好理解一首詩歌的內涵,首先應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詩人的概況有一定的了解,正如孟子所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可見了解詩歌寫作背景及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創作時豐富情感的重要環節。為此在課前預習時,可以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布置一些預習題目讓學生通過上網、翻閱相關書籍等途徑和方法了解詩人的生平簡介、文學成就、詩風、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聾生對詩歌有了一個初步感知,這對后面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涵,感受詩歌的詩情畫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一首詩時,首先有針對性地布置了一些預習題目:1、通過上網查閱廬山在什么地方?在網上欣賞廬山的美景?香爐峰是什么樣子的?李白是怎樣一個人?他的詩有什么特點?通過這一系列的預習后,學生對詩中所描繪的壯麗景色在頭腦中有了初步映象,這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聾生而言,無疑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建立起了溝通的橋梁,為后面進一步的探究打下了較好的鋪墊。
二、讀中悟情? 反復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誦讀可以發展人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評價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等。在讀的過程中人的精神生活、智慧生活不自覺地參與到了其中。古詩尤其是律詩和絕句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律,句式工整,押韻音節鏗鏘鮮明。我國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詩要反復地吟”。反復的誦讀可以讓聽力缺失的聾生更好領會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因此,反復誦讀應貫穿于整個聾校古詩教學的始終。
對于聾生聽力的缺失讓他們不能像健聽學生那樣把握好詩歌節奏,對此問題,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試著讀,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感知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或許他們在初讀的時候對詩歌節奏把握不是很準確,但這也可以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其次在學生初試朗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確定感情基調和詩歌節奏,交給學生節奏劃分的方法,如五言節奏劃分為“二二一”、“二一二”,七言的劃分為“二二三”,在詩歌感情基調確定和詩歌節奏劃分準確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口語發音,手語停頓、手語幅度及特有的豐富表情展現詩歌節奏的美。如《絕句》這首師表現了詩人愉悅的心情,誦讀時就要求學生把詩歌劃分的節奏及作者喜悅的心情通過口語、手語、表情表現出來,從而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涵。第三,由于聾生聽不見,如像健聽學生那樣配上相和諧的音樂那無疑事倍功半。雖然聽不見,但聾生的視覺卻非常敏銳,這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聾生視覺優勢的特點為其配上貼切古詩內容的相關畫面,這樣學生在誦讀的時候一邊看畫面,抽象的內容就變得形象化,也就便于理解了。
因此在聾校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反反復復誦讀能激發學生感情共鳴,能幫助學生充分感受詩中的意,詩中的情,感悟詩人的思想。
三、抽象變形象 整合畫面教學資源
學生在初步感知、讀中悟情的基礎上,聾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要深刻體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悟深遠意境,還有很大的距離。因為詩歌的情感和意境需要反復體會,反復理解。而有時詩歌的意境又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千個讀者或許有一千種解讀。面對此種情況,我們可以整合教學資源,根據聾生的特點,大力發揮視覺優勢的特點,將圖片等一些形象生動的視覺畫面整合到教學中,幫助聾生學習古詩時由抽象變為形象,把形象與抽象結合起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的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基于這樣的觀點,如在教學《絕句》這首詩時,首先可以為學生呈現一幅初春的景象,讓學生通過觀察感知初春的美麗景象,并讓學生試想要是自己在這樣一幅春機昂然的自然中心情會怎樣?接著引出下文,在作者的眼里初春是怎樣的?首先出示“兩個黃鸝鳴翠柳”的畫面,緊接著出示“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畫面,再接著出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畫面,一張接一張配合詩句的畫面,讓學生把抽象的詩歌還原成了形象畫面,形象的畫面反過來又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含義和意境。
四、引導學生探究? 抓重點字詞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很重要的一點就體現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對于古詩這種特殊的文學題材,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利用古詩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古詩是一種非常精煉的文體,里面有些重點字詞非常值得探究。如《絕句》中數詞“兩個、一行、千秋、萬里”和顏色詞“黃、翠柳、青、白”在詩句中的運用使得一幅初春景色寥寥幾筆就渲染得這么色彩斑斕。又如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時重點抓住“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引導學生學生探究“綠”是什么意思?用“綠”字有什么好處?因此在教學時應該抓住這些字詞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參考文獻:
[1]陸志平.? 語文課程新探 .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 聾童教育學.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陳云英.中國特殊教育學基礎.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4E9C2EE4-BAA7-41B0-B7BA-5D8904D03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