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宜
法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地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落實《課標》要求,注重文道結合。
一、扣題設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小學生對革命先輩如何拋頭顱、灑熱血,才建立起新中國的歷史了解得并不多,有的甚至不以為然。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教材,讓小學生接受優良的革命傳統教育,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非常必要的。如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可以緊扣課題設疑:為什么要歌唱王二小這個放牛的孩子?學生通過朗讀、討論,知道了王二小為了掩護八路軍的后方機關和幾千名老鄉英勇犧牲了,他的犧牲換來了許多人的安全,換來了戰斗的勝利,他是一位抗戰小英雄。老師接著問:如果你是王二小,你會怎么做?學生通過換位思考,便會觸及到自己的靈魂深處,從而認識王二小的機智勇敢。學生又通過課外了解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董存瑞等英雄事跡,逐步認識到新中國的確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立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發奮的雄心壯志。
二、激發情感,增強學生愛國意識
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求知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美國教育家斯賓塞)。激發學生情感,在學習語文時,會感到科學的精神,時代氣息撲面而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境界呼之欲出;深刻的哲理,優美遐思動人心魄……而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優美,特別是一大批名家名篇,更是情景交融。老師在教學時,要以情激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愛國主義是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德育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描寫祖國山川名勝的散文、游記、古詩等、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中的導語、結束語等,以此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把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帶著激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在學習《廬山的云霧》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引入課文學習: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其中廬山就是一座得到許多著名詩人贊美的名山,它峰奇山秀,四季如畫。古往今來,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駐足流連,你們想不想去游覽一番?老師的導語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了學生想盡快了解祖國這種神奇景色的愿望,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情緒高昂的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在談學習體會時,學生們紛紛發言,為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美景而感到自豪。
為了使學生的這一愛國熱情得到升華,我又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我們的祖國不僅有許許多多這樣神奇的山,如雄偉的泰山、巍峨的黃山,而且有美麗的內蒙古草原,富饒的大興安嶺林海,還有更讓我們為之驕傲的長江、黃河、我們真為自己能生活在這樣美麗的祖國而感到自豪!”老師富有激情的結束語,將學生的情感引入了高潮,同時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三、表情朗讀,滲透愛心教育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表情朗讀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七顆鉆石》通過一個小小的童話故事,寄托了一個道德期盼:要盡量為別人著想。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小姑娘純潔可愛的形象;透過水罐的神奇變化,領會愛的神奇力量。在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師:同學們,就像這首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希望這個愛的故事,這首愛的歌曲,永遠留在你們的心里。愿你們都能成為充滿愛心的人,相信擁有愛心會讓你充滿神奇的力量。
四、聯系實際,深化社會公德教育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德育是實實在在的內容,應當緊密聯系實際進行,不應當憑空說教。在教學時,應當啟示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以文悟道。如學習《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最后一個環節時,老師說:“兒子說了那么多理由,爸爸為什么還是要堅持讓孩子把魚放掉呢?讓我們一起讀讀爸爸的話。”學生齊讀爸爸的話:“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老師接著說:“生活中哪些規定要自覺遵守,請你用上‘不管……都……’這組詞語說一說。”
生:過馬路的時候,不管有沒有交警看見,都不能闖紅燈。
生:在校園里,不管有沒有老師看見,都不能破壞公共財物。
生:在公園里,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不能隨便摘花。
生:在果園里,不管有沒有人看管果樹,都不能偷摘果子。
生:揀到失物,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應該歸還失主……
師:生活中有許多規定,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有沒有人要求,都應該自覺遵守,老師相信同學們經過今天這一課的學習,能夠做個遵紀守法的小公民。《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五、課外延伸,學會積極對待人生
課外延伸是落實《課標》要求,體現大語文觀的做法。學習完《微笑著承受一切》后,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桑蘭堅強不屈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我設計了《挫折助我成長》的主題班會。同學們通過交流戰勝困難與挫折的資料,表演游戲——小品《王迪的煩惱》、詩朗誦《感謝挫折》、演唱歌曲《從頭再來》等,逐漸懂得如何對待挫折,產生了一百次跌倒,仍有一百零一次爬起來的勇氣。許多學生深有感觸地說:“今天的班會讓我們懂得了人要勇敢的面對困難、挫折,才會擁有快樂美好的人生。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了一份祝福,現在讓我們把這份愛,這份祝福送給身邊的每個人,愿他們永遠幸福平安,做生活的強者。”教師此時也不失時機的進一步鼓勵說:“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是21世紀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歷史的重任,所以你們要經得起各種考驗,特別是要經受住挫折的磨練,不管人生道路上有多少激流險灘,都要勇于面對。今天的班會開得非常成功,祝愿大家能夠駕馭生活的風帆,乘風破浪,走向輝煌!”
需要強調的是語文課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從文入手,以文悟道。否則,不僅會失去語文課的特點,而且會使思想教育變得空洞、蒼白。所以我們要努力按崔巒先生所要求的那樣:“要把語文課上成文道交融,語言文字訓練扎扎實實,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刻骨銘心的地地道道的語文課。”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真正做到這一點,無疑,語文教學培養人的要求就能落實,語文教育質量就會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