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叢
摘要:創造性是藝術教育的生命所在,是藝術教育的真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當前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的主要環節,在快樂而高校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應該有多方面的嘗試:可以通過學案導學,自主學習,游戲進課堂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觀察力和藝術實踐等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關鍵詞:創新;學案導學;藝術實踐
創造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美術課向來是被公認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一個重要舞臺。美術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動手的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的感情性,對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感受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著重大的作用。能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接受審美教育,注重學生的創造與表現。教師該充分重視導學案的引導作用并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充分發揮美術課的優勢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一、導學案培養學生------想學,激發創新意識
1、要創新的教才能創新的學
藝術貴在創新。創新是對原有的繼承和發展。教師在教學上習慣地師承,代代相傳,教學方法僵化和保守。教師要轉變觀念,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富有創意的學習應用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掌握使用最初級的藝術語言的技能,結合對藝術作品的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階段是思維和認識活動最活躍時期,他們比較善于吸收新事物,教師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編寫導學案不斷鼓勵、挖掘他們去課前自學,以學生為主體,因勢利導,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想象,鼓勵學生運用新方法、新組合,激勵學生的創造熱情,為學生的潛能的挖掘開創一個廣闊的天地。
在人美版七年級《手繪線條圖像的表達》的導學案的編寫中,我利用“頭腦風暴”和“發想接龍”等環節對身邊事物產生聯想,并快速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開始當我用筆在黑板上寫下一個“風”字便問,同學們老師由風可以聯想到被風吹滅的蠟燭,空中飄展的紅旗和滿天飛舞的塵土……請問你由:“風”可以想到什么?話音未落,只見孩子們競相舉起手來:我能想到沙塵暴、我能想到電扇、我能想到風箏……課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場面。學生們的興趣來了,我順理成章的進入了授課程序:“請聰明的你用30秒地時間在紙面上畫出兩個與風有聯系的物體,倒計時開始!”頃刻間熱鬧的課堂變得鴉雀無聲。顯然,這是學生進入快樂學習狀態的表現。時間到后一段很短的點評過,進入發想接龍環節:此環節學生更是全神灌注,因為全班所發想的內容不能重復并且還要準確的用手繪線條表達出來。這對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學要求就更高,班里的氣氛空前高漲。孩子們完全融入了這快樂的課堂之中。當全班隨著我齊唱《我們蕩起雙槳》放松時,我突然宣布請把這首歌用手繪線條表達出來并體現出此曲為我們帶來的意境時,孩子們胸有成竹的揮動著畫筆,不多時一幅幅優美的插圖畫便自然地產生了,完成作業的效果更是出奇的棒。一節快樂的游戲中,學生們完成了一幅幅優美的創作。這比起傳統的臨摹就像給了學生一個創作天,培養創新意識,形成自已獨立的藝術個性。
2、導學案促自學,有興趣才能有創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熱愛藝術,才會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和追求。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呢?導學案引導著學生自主地參與、拓展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創作潛能。而這就需要我們為學生創造力的產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民主的學習氛圍,激活學生的心理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情緒一旦調動起來,這時候的感知力與理解力最好,思維活躍。這種狀態下的學生能產生主動的自覺的進取的學習行為。不僅能提高藝術的基礎技能,而且能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導學案培養學生------會學,提升創新能力
作為美術課,我們雖不需要培養專業的畫家,但我們需要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用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去積累生活經驗。這有利于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增強和創造能力的提高。創造畢竟不是閉門造車,它是對已有知識經驗的綜合運用和提高。我們不能要求學生憑空來設計、想象。因此,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的觀察力的培養。
1、從生活中學會觀察
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個缺少觀察力的人,不可能暢游在藝術的海洋中。我們的教學大綱也要求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在我的教學中,為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學會觀察事物,積累資料而增加了一個教學內容,那就是要求學生記錄生活中的美,并用繪畫語言去描述。在《生動的小泥人》一課中,我將親手制作的作品拿到課堂請同學們觀察,然后請學生針對向我提問,談們會問:“什么樣的泥巴才會不黏手?”“泥塑怎樣才能站得穩?”“作品為什么很夸張?”“泥塑的制作方法有哪些?”等等,不知不覺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一一被發現,又一一被擊破,教學目標在大家的一言一語中,在作品的點點細微中快樂、順利并且高效的完成。
2、從藝術欣賞中學會觀察
美術是視覺藝術。藝術欣賞過程中,欣賞者對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補充、完善與變異,正是再創造的結晶。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能引起人們心靈情感的共鳴,陶冶情操。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從藝術欣賞教學中去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獲取知識的質量。
上欣賞課時,我對學生強調:藝術作品是畫家情感的表達,作者要“寄情于景”,看畫的人要能“觸景生情”。一方面: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一幅作品。在欣賞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時,我先提出一些問題:畫家為什么能創造如此震憾人心的作品?他是怎樣思考的?創作中融入了畫家怎樣的情感?通過學生答疑,學會觀察和分析:正是作品中人物滿臉的滄桑和慈祥的目光,我們感受到藝術家融入作品中深沉的敬愛;也正是這種濃烈而深沉的情感,才使得欣賞者站在這幅作品前能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憾。在同學們的討論中,一起得出了結論:欣賞作品不僅僅是看畫面,還應該聯系作品產生的背景。這樣,通過欣賞教學,慢慢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吸取經驗。
三、導學案培養學生------樂學,開拓創新精神
校本課程《燈與光》中,作業是設計燈罩。我將教室的燈關閉,窗簾拉上,在黑暗安靜的氣氛中將準備好的臺燈統統展示出來,再加上多媒體的輔助手段,學生馬上就發現了這節課的要點---燈罩的透光程度,鏤空圖案與材料的選擇,在其裝飾效果和使用功能上起著怎樣的作用。據了解很多學生還在課后到燈具城進行了考察,利用生活廢棄物為自家做成了精美的燈罩。這樣,學生就發現了生活中的美,體會到了美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了學生的藝術沖動,既培養了學生的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使學生自主學習,享受學習,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徑。美術教育就是要通過培養與提高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審美的理解力、獨特的創造力來獲得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中都能尋找到更合適的方法,讓每一堂美術課都是精彩的體現,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從而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英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