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紅濤?劉志勇
《詩經》是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是五經之首,是詩教的源頭。它成書于公元前六世紀的中葉,它是偉大的現實主義的巨著,它的影響是極其深廣,延續到我們今天。詩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詩經文化綜合課程,是我校踐行“新課程新教材”的探究成果,是我們探究育人方式變革的一場創新實踐,是我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起點。
詩經文化綜合課程體現審美素養。李澤厚先生講,中華傳統文化以情為本體。中華文化是一種樂感文化,所謂審美體驗,就是一種審美的、愉悅的體驗。在詩經文化綜合課程里,在詩經文化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審美愉悅的心情去體驗,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育人方式變革融合在一起,懷著愉快的心情,永遠走向未來。
詩經文化綜合課程的著力點。以詩經文化為切入點,通過詩經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綜合課程整合,推動育人方式變革,這是我們課程的著力點,即以詩經文化為主題,將傳統文化和育人方式融合在一起。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發源的源頭。回到文化的故鄉,回到我們母親的懷抱,用文化的方式來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用文化的資源來推動綜合課程的建設。回到文化的源頭去,回到詩經文化上去,那就是我們要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因為詩經文化是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透視,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憧憬,一種想象帶來的創造。
詩經文化,它絕不是單純的停留在口頭上讀讀而已,而是落實在文化建設當中。習近平總書記講,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做到兩個創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過去的文化具有時代的特點,在時代的解釋當中,讓它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詩經文化課程有完整的體系。詩經文化課程有完整的結構,形成體系,有整體的設計,有整體結構,形成一個范式。這樣,在詩經文化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新主題,在大主題下面有子主題,一個個的子課題匯集而成大主題。如,跟著詩經識植物;跟著詩經識家鄉;跟著詩經作文創;跟著詩經游列國;跟著詩經踏歌舞;跟著詩經尋黃河。主題形成的課程,是綜合課程,是規范化的課程。課程的必備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課時保證。
詩經文化綜合課程的核心理念。以厚文化為學校發展的理念引領。首先,厚文化是厚實的文化,這種厚重的、厚實的文化帶來育人方式的厚重感。 第二,厚文化是厚積而成的文化。文化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斷滋養吸收的過程,要不斷的積淀,在積淀當中形成我們的文化。
綜合育人是詩經文化課程的原則。綜合育人是一種實踐活動。走實踐育人之路,就是要貫徹落實實踐育人的原則。 關于馬克思,有句話講:哲學家不僅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怎么改造世界? 中華文化提出,不僅要坐而論道,更要行而知,更要知行合一。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實踐方式。我們在教學改革當中要強調實踐育人,就是要強調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提出來:教、學、做合一,其中心就是以“做”為中心,就是以實踐為中心。要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探究中學、在實踐當中來創造。
詩經文化綜合課程和新技術相融合。充分利用新技術作為課程和教材的新的載體。現代社會不能離開現代技術的,現代技術,來到我們生活中,來到校園里,來到課堂里。新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它必定要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我們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把課程建設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站在一個新的載體上,向上攀登,它更具有時代特點。綜合課程和新技術的融合,讓我們學生永遠奔向未來,面向未來。
詩經文化課程綜合課程基于學科和超越學科。開發綜合課程基于五原則。一、不應當去學科化。否則課程性質不強,如果拋開學科課程性質,課程屬性就不清楚。二、不應該形式大于內容。不要只重形式而不重視內容,要內容為重。三、學科融合。不只是學科不是簡單的累加,不只是簡單把此學科和彼學科加在一起,那樣就是機械的,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淺層次的。四、學生深度學習。不淡化學生的深度學習,就是不淡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五、活動和學習相結合。學習本身是一種活動,但是,學習活動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內容。現在,一般傾向,把活動就等同于課程,所以,常常存在活動,但是,很多活動不存在課程價值。學科是專門化知識的系統化,是知識發展的一個起跳板。拋開學科知識,就離開起跳板,知識就不能繼續發展。
課程建設不能離開學科,要進入學科,就是要學習把握學科的思想方法,用學科的思想方法進行學科交叉,進行綜合課程的學習。發揮學科的思想、方法、作用。超越學科,用學科的思想方法去做探究、發現、創造,因此綜合課程的根基就是學科。當然,學科不是封閉的,學科要打開自己的大門,要互相牽手,課程的建設者、參與者、評價者都應該成為詩經文化綜合課程這個交界文化上的對話者。
詩經文化綜合課程的宗旨,就是要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時代新人。習總書記一直強調,讓學生要有愛國情懷,有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我們以詩經文化的綜合課程建設變革育人方式,最終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精神,形成創造性人格。
說明: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核心素養下“詩教”校本課程育人探索——以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詩經苑”課程建設為例》(課題編號:JCJYB20250173)的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