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璞 李愛紅


摘? 要? 針對當前國內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與專業教學相脫節、“雙師型”師資短缺以及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等問題進行分析,探索與實踐一種由工匠精神引領,校、企、行業共同培養,大賽、“大創”、企業項目、企業頂崗實習等環節相配合的培養方式,把敬業、精益、專注、創新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融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相關教學項目中,以期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頂崗實習;校企合作;拔尖創新人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18-0150-04
0? 引言
當今,我國已逐步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應牢牢抓住科技創新戰略機遇期,按照《關于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更加注重內涵建設,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探索與實踐高素質技術技能拔尖人才的培養。
趙慶松等[1]對高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得出“雙域融合、三層遞進”的育人模式;牛文歡等[2]對基于科技社團的機電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進行實踐,得出科技社團“六大機制”“三層次”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上述對高職院校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對筆者有一定啟發,但仍不能解決工匠精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融入,也沒有對拔尖人才具體培養路徑進行實踐和分析。本文總結一套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并通過實踐驗證該路徑的有效性。
1? 國內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現狀與存在問題
1.1?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與專業教學相脫節
工匠精神是從業者職業道德、職業品質、職業能力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也是一種行為表現,它體現了工作中的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等精神方面的內容。而在高職院校的日常專業課教學中,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融入生硬,尤其在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營造工匠體驗感,更沒有讓學生切身感受職業人的精神,學生缺乏職業認同感[3]。
1.2? 教師實踐技能薄弱,對工匠精神認知不足
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發展水平地區差異較大,“雙師型”師資隊伍也嚴重不足,大多數院校在招聘教師時主要傾向于高學歷,對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較低,即使是在招聘啟事中提出“雙師型”能力的要求,在實際面試時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嚴格考核受聘人員的實踐動手能力。近五年來,很多高職院校為了滿足“雙高計劃”建設指標、追求升本科院校等,一味地提高對教師學歷、論文的要求,從而造成很多教師缺乏工匠精神,甚至歧視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最終造成高職院校嚴重缺乏具有工匠型人才的專業師資隊伍。
1.3? 專業入學教育形式單一,學生對職業認同感缺乏
新生專業入學教育是學生接觸所學專業的第一課,是了解專業前景、培養學習興趣、樹立工匠精神和遠大專業愿景的重要環節,因此,專業入學教育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在今后三年學習中的學習態度和鉆研精神。當前,高職校普遍對專業入學第一課不重視,形式單一,導致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較低,把就業前景想象成臟、累、苦,不利于工匠精神的養成,也降低了拔尖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1.4? 產教融合深度不夠,校企協同育人流于形式
在產教融合方面,當下由于國家相關政策法規仍不夠完善,企業參與合作的意愿欠缺,在此背景下也就容易造成校企協同育人變成空談,流于形式。一些企業往往把高職院校當成其在人力資源短缺時才想到的“勞動力儲備庫”,使得高職學生無法高質量充分就業,又導致這些新員工對本專業職業前景的失望,因此很大程度上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了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的推行和拔尖人才的培養[4]。
2?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研究與實踐
2.1? 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多手段培育工匠精神
高職教育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清晰的定位,要與社會上一般的技能培訓班有所區別,不能一味地偏重技能的訓練和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使他們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得到成就感,得到應有的尊嚴,讓他們能憧憬光明的未來,從而去學會創新、懂得堅持,實現把工匠精神“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去。
1)在第一課堂教學中,通過與產業、行業以及企業中職位崗位的對接,將工匠精神與高職專業理論學習高質量地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
2)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配備責任感強的教師對學生專項技能進行提升,讓學生通過參加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申報專利、撰寫論文等,提高創新能力和理論研究水平。
3)充分利用好各類大賽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如國家、省、市各級各類職業技能比賽、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等,可以很好地培育學生團結合作、精益求精的品質,使學生在這些大賽中很大程度上得到成就感,塑造持之以恒的精神。
4)在高職教育的高年級階段,也可以讓拔尖學生參與企業的各類研發、技術攻關,通過由易及難的各類企業應用項目,傳承企業工匠大師的高技能和新工藝,提高學生的職業應用能力,使他們在畢業后能更快適應企業的各項實際工作,減少學非所用的挫敗感,也提高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能讓學生從事自己所學專業相近的崗位工作,為更多工匠的誕生打下基礎。
5)在頂崗實習環節,要求學校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推薦拔尖人才進行高質量的頂崗實習,完成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職拔尖創新人才的三年學制培養。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如圖1所示。
2.2? 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深度挖掘學校和企業的共同需求,構建產、學、研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如圖2所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對此進行了相關探索與實踐,由學校提供建設場地和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在進行規模性的設備投入后,學校組織大三學生自愿報名(校內實訓基地員工全部采用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大三頂崗實習學生),企業按月支付實習學生勞動報酬,勞動報酬按照高于校外企業標準支付。學校組織教師進行課程開發,把相關的專業課程融入企業的實習場景中去,如專業入學教育,使學生可以很直觀地清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職業前景,從而樹立信心。
另外,還要與企業共同開發高質量的企業教材,進行相關的項目化教學改革,達到教學內容緊貼行業現狀,及時吸納新工藝、新方法的最終目的[5]。
2.3? 創建校企雙導師培養模式,多舉措打造高質量師資隊伍
高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結構優化、技能過硬、德才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梢云赣脤趯I的企業工匠、勞模等卓越的技能大師作為外聘教師,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傳承匠心,傳授技能;開展“本專業優秀創新創業校友回校開講座”等活動,通過榜樣的力量,不僅能給學生營造一個刻苦訓練、技能報國的學習氛圍,也能很好地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除此之外,還應多舉措提高學校教師雙師素質,通過評優評先、職稱評審以及與企業進行雙師互聘等相關激勵政策,要求教師下企業鍛煉,帶領學生參加相關技能大賽,進行發明創造等活動,鼓勵師生共同練技能、學本領、悟匠心,真正做到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能緊跟行業一線先進技術水平,做到不落伍、不掉隊[6]。
3? 具有工匠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施成效
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專業為例(2021年在校生共106人),據統計,近三年通過該路徑所培養的拔尖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省技能大賽、挑戰杯學術作品競賽、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三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五項,授權各項國家專利10余項;該專業的學生畢業兩年后,仍從事本行業工作的為84人,都為企業主要技術骨干,其中有一人為上市公司高管,五人為部門總經理。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進行該項教學改革六年來,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大賽項目、企業項目以及企業頂崗實習等完整的高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學生通過企業和學校的共同培養,擁有較好的工匠精神、過硬的專業知識、堅定的職業理想和凸出的職業能力,為推動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實踐產教融合,培養更多更高水準的專、精、特的新型工匠人才,進一步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發揮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慶松,王守慶.高職機電專業“雙域融合、三層遞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31(6):91-93.
[2] 牛文歡,解永輝,劉志艷.基于科技社團的機電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育人實踐[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18(3):58-60.
[3] 王二化,朱俊.依托科研平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4):52-54.
[4] 顏建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4):210-211.
[5] 鐘璞,顏建美,劉一聰,等.基于高職實驗室機制改革的新工匠培養體系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4):118-119,122.
[6] 李愛紅,劉丙寶.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聯動機制的實踐探索[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6(1):75-78.
*項目來源:2021年江蘇高?!敖虒W研究工作”專項課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研究”(2021JSJY002);科創融教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課題“MR(混合現實)技術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數控綜合實訓為例”(HBKC217014);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重點課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特色專業群構建策略研究”(2019JSJG124)。
作者:鐘璞,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控加工技術;李愛紅,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與自動化、計算機圖形學(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