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和深遠影響。當人們還在討論究竟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時,權威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刊發了升級版的“宣言”文章,用樸實文字論及重大問題。該文章刊出后,各大新聞網站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火速轉載,持續刷屏,引發強烈關注,塑造了媒體新品牌。事實證明,無論什么時候,優質的內容都不缺乏讀者。本文基于媒體加快推進深度融合發展的趨勢,剖析人民日報“宣言”文章形成刷屏效應的原因及特點,并探討其給地方主流媒體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人民日報;地方主流媒體;“宣言”文章;“內容為王”;啟示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007-03
一、前言
新聞評論性文章分為署名評論文章和不署名評論文章。社論、評論員文章、編輯部文章等代表媒體或官方立場的文章屬于不署名文章。表達個人觀點、文責自負、或在某一權威部門或單位的指導下撰寫,用以傳遞特定的觀點和風向等的文章多是署名文章,署名可能使用筆名。
近年來,每逢重大時間節點,人民日報推出的署名“宣言”的新聞評論性文章(以“‘宣言文章”代稱,下文同)總會形成刷屏效應,引發熱轉熱議。顯然,“宣言”是寫作組的筆名,其意是在諸如黨的百年華誕這樣的重大時間節點,為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宣言,或為中宣部之言[1]。
人民日報“宣言”文章通常會被新華社、央視等眾多主流媒體推介和轉載,被外界認為是一個重要的信號。相關人士認為,“宣言”文章是以“宣言”的名義,在中宣部的指導下撰寫的,宣告中央的鮮明立場。
按照時間段劃分,人民日報“宣言”文章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6年至2017年,刊發的“宣言”文章僅幾篇,且均為1000多字的評論,屬于“養在深閨人未識”,影響僅限于業內。第二階段是自2018年重磅推出《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至今,“宣言”文章洋洋灑灑數千字,多涉及重大時政熱點,快速“飛入尋常百姓家”,影響廣泛且深遠,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精品佳作。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第二階段的“宣言”文章。
二、“宣言”文章的鮮明特點
人民日報“宣言”文章一經推出,便因傳播廣、口碑佳、影響大引發廣泛關注。筆者梳理歸納2016年至2022年1月人民日報刊發的19篇“宣言”文章(見下表),發現其呈現出幾點鮮明特點。
(一)刊發數量少
統計顯示,2016年,人民日報刊發“宣言”文章1篇,2017年2篇,2018年5篇,2019年3篇,2020年4篇,2021年4篇。總體來看,“宣言”文章的數量不多,出現頻次不高,剔除前兩年“宣言”文章作為時評文章出現因素外,人民日報每年刊發的“宣言”文章數量為3~5篇,刊發數量較少。
署名文章出現的頻次與其重要性往往成反比,即出現頻次少反而凸顯其重要性。比如,全國兩會期間發表的社論、重大事件和時間節點發表的編輯部文章和評論員文章等。這類重磅文章充分體現出媒體“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實操思路和行動路徑。
事實上,“宣言”文章刊發數量少的重要原因是這類作品主題宏大,且內容創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往往需要統籌協調多個部門的力量,耗時長、細節多,并且要保證內容的“含金量”。
(二)內容質量高
“宣言”文章雖刊發數量少、出現頻次低,但并不影響每篇文章的質量,其甚至成為全國各地媒體爭相學習借鑒的范文。從選題策劃到文章立意,從人員調配到資料收集,從敲定框架到內容寫作,從文本打磨到全媒體傳播,“宣言”文章內容生產的全流程、各環節都需反復審校,作品力求避免出現“硬傷”,為各地主流媒體做優精品內容提供有益探索。
從結果導向看,“宣言”文章推出后即被各類媒體轉載,并經過報、網、端、微、屏全媒體立體多維傳播,占據媒體版面、首屏、時段等突出位置,在社交媒體朋友圈很快形成刷屏效應。此外,集各種優勢于一身的“宣言”文章除內容過硬、傳播廣泛外,其本身就極易成為新的新聞點,引發眾多媒體的二次解讀,再次成為新聞傳播的爆款產品。
(三)文章篇幅長
高質量、有深度的文章是受眾的剛需。人民日報2018年以前刊發的3篇“宣言”文章篇幅較短,約1100~1500字,屬于“千字文”時評文章,主要圍繞國際傳播、媒體融合、算法推薦等熱點話題進行評述,且刊發版面并不顯著。自2018年1月推出《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起,“宣言”文章逐漸定型,并保持相對統一的風格和篇幅,文章字數大幅度增加,約4000~6000字。有些同一主題的“宣言”文章還被分為兩篇或三篇刊發,但在碎片化閱讀盛行的當下,依然贏得讀者青睞。
深入剖析“宣言”文章可以發現,其寫作具有一定套路:文章開篇做簡要綜述,闡明寫作緣由、意義等,旗幟鮮明地拋出觀點;主體部分劃分為4~6個小節,或起承轉合,或層層遞進,既有故事也有數據,既有宏大敘事也有微觀表達,文筆細膩、感情真摯,往往容易引發讀者共鳴;結尾部分升華主題思想、發出號召等,再次呼應開篇觀點。此外,“宣言”文章常用大量平鋪直陳的文字及排比修辭手法。如在《艱苦奮斗再創業》中,類似“砥礪奮進新時代,面向未來再創業——我們無比堅定……我們無比自信……我們無比豪邁”等排比修辭手法運用較為常見,且不乏令讀者印象深刻的金句。
(四)內容導向鮮明
新聞輿論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宣言”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圍繞重大時政主題,旗幟鮮明講導向。這既體現了在“黨媒姓黨”屬性下我國主流媒體,尤其是中央級主流媒體鮮明的價值取向,又凸顯了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關鍵作用,營造出每逢大事看“宣言”文章的輿論氛圍。比如,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接連推出了《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等三篇主題鮮明、風格一致的重磅“宣言”文章。94C1A880-14E9-4CBB-A0A5-5ED98D075760
(五)推進品牌化
“宣言”文章發展至今已成為人民日報的重要品牌,是標志性極強的大IP,極大提升了媒體的傳播力和美譽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民日報推出的“宣言”文章已逐漸符號化,成為傳遞中央相關意圖、聲音的重要載體。
增強主流媒體綜合實力的重要抓手是推進品牌化。換言之,新時代主流媒體推進品牌化的過程,就是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過程。“宣言”文章作為人民日報重點打造的品牌,既體現了國家高度重視輿論引導工作,又彰顯了中央級媒體的責任擔當。
三、“宣言”文章給地方主流媒體帶來的啟示
客觀地說,人民日報“宣言”文章具有獨特的先天優勢,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加之內容的稀缺性和權威性,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其能帶給地方主流媒體諸多啟示,主要體現在重視言論作用、提升內容質量、強化立體傳播、加強多方協作、完善激勵機制五個方面。
(一)重視言論作用
社論、評論員文章、綜述文章等是媒體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媒體在輿論場的“音量”及媒體功能的發揮。在價值多元化、眾聲喧囂的時代,主流媒體要始終保持清醒和理智,堅守“黨媒姓黨”立場,在重大突發和社會熱點事件中不缺位、不失聲,積極做好輿論引導,發揮一錘定音的關鍵作用,防止因觀點撕裂、輿情失控誘發群體性事件。人民日報重點打造的帶有言論性質的“宣言”文章,傳遞出高度重視言論作用的清晰信號,值得地方主流媒體學習借鑒。
(二)提升內容質量
當前,媒體融合進入由增量擴張轉變為注重內容拓展發展的新階段。主流媒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公眾基礎,應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做精做優內容,進一步提升新聞產品質量。
事實上,“危”和“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新媒體的蓬勃發展雖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但同時也為其帶來不少機遇。專家分析,媒體融合必然會打破傳統媒介對傳播特權的壟斷,傳統媒體必須通過內容生產獲得更多受眾,優質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是大眾傳媒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基礎[2]。地方主流媒體要緊跟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趨勢,在內容生產上守正創新,找準用戶需求,堅持用戶思維,注重用戶體驗,創作出更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應雙豐收的優質新聞產品。
(三)強化立體傳播
一家媒體無論實力多么雄厚,其力量和覆蓋范圍終究是有限的。主流媒體要在做大做強、做特做優自身的同時,學會借助第三方力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一步增強自身傳播力和影響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正從專業媒體主導轉向社會化傳播平臺廣泛參與,媒體的影響力取決于對用戶的聚攏吸附能力,媒體要統籌好“建船出海”與“借船出海”[3]。近年來,人民日報、央視等中央級主流媒體就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商業平臺開設官方賬號,達成一次采集新聞信息,多格式生成、多媒介使用的傳播效果。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32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網民每周上網時長為28.5小時[4]。
地方主流媒體要想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大潮下打造更多精品內容,既要縱向拓展,打通向中央級媒體輸送新聞產品的渠道,又要橫向擴面,與跨省份同級媒體建立合作互推機制,進一步擴大傳播半徑和覆蓋面。此外,還要主動“走出去”,積極與微博、微信、抖音等當前主流商業媒體平臺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充分利用這些媒體平臺的優勢,最大限度整合與優化傳播資源,在“移動優先”的策略下,讓新聞產品更好、更廣泛地傳播。
(四)加強多方協作
媒體的內容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尤其是撰寫類似“宣言”文章這樣數千字體量的重磅作品,需要媒體的評論、經濟、時政、文化等部門多方聯動,提升跨部門協作水平。
實踐證明,優秀的團隊是地方主流媒體優質內容穩定輸出的重要保證。地方主流媒體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組建相應的內容創作團隊。通過多方協作,形成拳頭產品,打響媒體品牌。
(五)完善激勵機制
人才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大變量。因此,地方主流媒體加快完善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鞭打快牛”現象屢見不鮮,即能力越強的人承擔的工作任務越重、責任越大,因而受到的批評也就越多,這導致部分優秀傳媒人才離崗離職。對此,地方主流媒體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培育,尤其是要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讓創新能力強、精品佳作頻出的人才“名利雙收”。
具體來說,要建立健全相關考評機制,向優質稿件傾斜,激勵精品內容,重點在職務晉升、評優評獎、工資待遇、培訓深造等方面讓優秀稿件創作者“名利雙收”,營造人人積極創作優秀稿件的良好氛圍,真正形成比學趕超良性循環。同時,要注重培養名記者、名編輯,打造專屬IP,適時成立名記者、名編輯工作室,充分整合媒體資源,塑造媒體品牌。
四、結語
內容是媒體的立命之本。人民日報刊發的“宣言”文章,傳遞出重視優質內容創作的清晰信號,是地方主流媒體學習的標桿。不可否認,持續生產有深度、有觀點、有特色的優質內容,未來仍是地方主流媒體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參考文獻:
[1] 李光滿.中國政治走向的風向標:兩篇“宣言”文章有什么重大意義?[J].中國軍轉民,2021(13):10.
[2] 岳朋,楊飛龍.輿論場域競合中的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策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7):29-31.
[3] 趙金.“建船出海”與“借船出海”:關于主流媒體新型傳播平臺建設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9(36):65-67.
[4]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02-25.
作者簡介?程正龍,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公共管理。94C1A880-14E9-4CBB-A0A5-5ED98D07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