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云俠
摘 要: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勢在必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有深刻的影響,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改革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有機結合組塊化教學理念,將新理念融入傳統教學中,為明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新方向,為實現學生語文能力發展提供新思路。文章通過分析小學語文組塊化閱讀教學的意義,著重探討教師如何將組塊化教學理念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以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提升[1]。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組塊教學
組塊化閱讀是基于語文學習心理建立的一種閱讀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促進語文零散知識的整合,從而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更多養分,實現整體發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薛法根老師探索出一套相對完整的語文組塊化閱讀模型,包含組塊記憶、形成期待、比照聯想等,打造出“近仁、近勇、近智”的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所以,語文教師應當主動地學習并有效運用組塊化閱讀的教學模式,以此提高閱讀施教的質量。
一、小學語文組塊化閱讀教學的意義
組塊化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將新舊知識的聯系作為學生對照想象的基礎,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重組,實現學生對語文知識結構的更新與完善,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組塊化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語文知識框架,從文章主題、文章體裁、表達方式、表達情感以及作者等相關角度進行系統分類,實現學生閱讀的有效延伸。而知識系統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形成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實現從“被學”語文到“會學”語文的轉變。閱讀經驗的有效積累,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提供了便捷路徑,為其寫作活動創造更優質的前提條件。
二、組塊閱讀的教學原則
(一)民主性原則
教師要將學生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個體,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質疑和發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營造輕松、民主、自由的氛圍。教師可以把學生視為朋友,給予其足夠的自由表達空間,注重引導與肯定,鼓勵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所思所想。這樣,小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與想法,并將這些真實的情感融入到閱讀過程中。這就進一步深化了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并最終將言語表達能力轉化為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科學性原則
教師在開展組塊閱讀教學時,應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的閱讀教學內容不宜深奧復雜,而應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表達,而不是將閱讀視為一項不得不完成的學習任務,從而在語文教學中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這無論是對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均有積極意義[2]。
三、小學語文組塊化閱讀教學有效實施的具體策略
(一)組塊記憶,提高記憶效率
學生記憶的知識通常以組塊的方式存在,因此,組塊的數量影響著學生記憶知識的質量,當教師幫助學生減少組塊的數量時,能夠增大總的記憶量,從而提高記憶的效率。在閱讀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記憶效果,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文章中的語言材料進行整理和總結,使其重組為具有內在聯系的組塊。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背誦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段落內容進行重組,使其形成新的較大組塊。比如,教師可為學生提出“秋天的雨有怎樣的色彩呢?”“這些漂亮的顏色都給了誰呢?”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總結,完成文章內容的重組,如有的學生將文章中的內容重整為:秋天的雨——五彩繽紛;黃色——銀杏樹;紅色——楓葉;金黃色——田野等內容。這樣,在進行記憶時,學生就可以基于重組的組塊,減少記憶量,提高記憶的效果。
(二)立足文本,滲透品德教育
文本是組塊教學中的關鍵點,它具有兩大價值,分別是閱讀價值和教學價值,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提升閱讀能力,還要促使他們深度挖掘文本的思想內容,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而提升品德修養。學者薛法根認為在組塊教學中要立足文本,運用減法思想,篩選挖掘出值得教授的道德情感因素,進而開發學生的言語智慧。
在學習《大禹治水》這一課的時候,教師要設計組塊教學,將品德方面的內容融入到其中。在“文本解讀”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分別找出作品中形容環境的詞句和形容大禹的詞句,說說作品如何用細節描寫和襯托的手法展現出大禹的形象。在“拓展閱讀”環節,學生要自主閱讀更多和大禹有關的故事,并展開互動交流,說說從故事中能否體會到大禹的精神。在“讀寫結合”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互動交流,說說大禹的精神對自己有什么啟迪,在生活中自己是否遇到過和大禹有類似精神的人,自己今后要如何發展,最后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在這樣的系列活動中,學生不僅讀懂了文章,領悟了主旨,而且還提升了品德修養,認識到要有犧牲精神。
(三)語境還原,與作者對話
每篇言語作品都有其創作的語境,當言語作品生成后,語境也隨之消失。而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逆向轉換的過程,即追溯文章的語境,完成與作者的對話,從而深入文章之中,了解作者內心深處的想法。所以,在組塊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也應當注重語境的還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3]。
例如,《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學習這一創作背景,再組織學生分析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母親的做法,從而基于深層內涵,感受母親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組塊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組塊化教學理念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將學生的能力發展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構建有利于其能力發展的語文知識體系;充分利用讀寫結合對教學效果的提升作用,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知識的聯想、對比學習等方法技巧;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組塊化閱讀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和改進教學策略,才能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之路上點一盞明燈,照亮學生語文智慧發展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賴曉芬.組塊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03):239.
[2]黃冰煌.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課組塊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上),2018(08):9.
[3]蘇曉策.組塊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