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花
摘要:農耕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結合我園農村幼兒園農田環繞的地理優勢,本文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傳統的農耕活動為載體,從材料、空間、課程體系等方面入手,讓幼兒置身更廣博的自然天地,在體驗式的勞作中,掌握勞動技能,踐行勞動教育,根植勞動情懷,讓農耕活動回歸傳統、 回歸自然、回歸兒童成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體驗式;幼兒園;農耕活動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活動中從興趣、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活動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啟發幼兒理解,促進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農耕園”作為我園開展勞動教育傳播農耕文化的實驗基地園,在實踐中,我們以農耕體驗活動為載體,發揮幼兒自我發展的能動作用,幫助獲得豐富的、積極的農事自我體驗。讓幼兒到自然界,到菜地里,到稻香中去尋覓、探索、發現,在勞作中獲得全新的認知。
一、體驗式材料——因事而為
在傳統農耕活動,逐漸沒落的大環境下開展農耕活動,我們從問題入手,多渠道調查收集資源,通過走訪、參觀、學習交流、實踐等形式在材料上做好充足的準備。
(一)人防——因人而宜
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農耕活動兼具技術性和科學性。勞動者本身就是活動得以開展的載體。面對幼兒種植經驗缺乏,不知如何耕種的問題,一方面利用網絡觀看如《農作物生長》等動畫視頻,讓幼兒了解植物生長的秘密。一方面組織幼兒前往本地的種植園“怡和園”、"來發生態農場園”實地參觀,采摘,進行農事初體驗,并邀請工作人員手把手的教幼兒耕種的知識和方法。此外我們還親子組團前往梁溪公園讓農業專家為我們實地講解農作物生長的知識。多途徑,多形式,讓幼兒了解初淺的農耕技能,提高幼兒的興趣和勞動能力。
(二)技防——因時制宜
耕作技術是指采取各種手段,投入人力物力取得最大限度產出的耕作方式。農耕勞動之初面對不同的季節耕種什么農作物?農具如何正確的使用等現實問題。幼兒通過與家長,老師一同上網查閱資料,以“民主票選”班級自留地里幼兒最想種植的作物,請幼兒在家自行準備好秧苗或種子“帶苗耕種”,或從園內認領秧苗帶回家“送苗耕種”等方式,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土壤、氣候、溫度、陽光與植物的生長關系。至于農具使用的問題幼兒通過請教園內有些豐富種植經驗的保安爺爺,手把手傳教的同時讓幼兒在親身的實踐和體驗中,通過糾錯,調整,再實踐,在調整中再進一步掌握農具的正確使用方法,提高農作的興趣。
二、體驗式空間——靈活轉換
幼兒不僅是體驗活動的主體,更是參與空間建構的主體。師幼共同參與、共同開發、共同打造適宜發展的物型空間。在積極的參與和體驗中,了解到幼兒的興趣愛好和需求。我們共同創設,打造了“一館,一區,一院等全開放體驗式場景。
(一)種子博物館——沉浸式場景
萬物的生長都始于一粒種子,種子博物館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種子展示區”,幼兒通過收集,展示各式各樣的種子,了解種子的不同形態和特征。二是“種子記錄區”讓幼兒通過繪畫表征,講述,照片的形式記錄幼兒在采摘,收集種子及種子生長中的有趣事。三是種子創意區,展示幼兒用種子制作的各式各樣的創意作品。在安靜、親歷的環境中讓幼兒全身心的參與到對種子的認知中。
(二)農耕體驗區——互動式場景
農耕體驗區定期向幼兒展示耕具坊里的不同農具,讓幼兒與農具產生“對話”,前期由大班幼兒自行收集資料通過表征的方式介紹該農具的使用方法,在開放式是的觀察,互動式的體驗和探究中,讓幼兒探索農具的科學原理,體驗農耕之趣,農人之智。
(三)小院微農場——生活式場景
在農家小院活動區的基礎上,根據年段劃分菜地,并裝置智能灌溉系統,開辟小院微農場,集蔬菜種植,采摘,加工烹飪、家畜飼養……為一體,讓幼兒在全開放的狀態下,參與游戲,并百分百模擬真實的勞動場景,讓幼兒在真正的參與中體會勞動的樂趣,品味收獲的喜悅。
三、體驗式課程——多元并進
除基礎性完整兒童課程外,我園借助農村資源優勢已逐步形成相對完善、成熟的草趣特色園本課程。我們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讓農耕活動成為園本課程的一次延伸和擴展。
(一)因時——將民俗二十四節氣融于農耕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天氣預報”是開展農耕活動最好的時間表,我們通過收集諺語和兒歌,并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讓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感受節氣的變化與農作物生長的關系。
1.春耕:以二十四節氣民俗為晴雨表,緊跟時令,劃分班級自留地,開展農作物的種植活動,在勞作中,收獲耕種的知識和快樂。
2.夏耘:參與實踐對農作物進行觀察管理,如拔草、施肥讓幼兒在實踐和維護中體會勞動的意義。
3.秋收:收獲果實,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采摘,收獲勞動的成果,體會豐收的喜悅之情。
4.冬享:教師和幼兒以多種形式開展果實的加工,分享活動,品嘗勞動的快樂收獲成功的快樂。
(二)取宜——將園本特色課程融于農耕活動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調研、觀摩等形式確定了“農食、農作、農器”三大主題,開發出農耕活動教材《勞動教育—我是小農娃》并設計了三大板塊。
1.農娃覓美食,尋覓家鄉的特色飲食文化。
2.農娃趣勞動,在農耕勞作中萌發對自然對生命的感悟。
3.農娃探科學,在使用中,探秘農器的科學原理。
(三)和諧——將種植活動融于農耕活動
農耕活動更關注人于自然的和諧以及勞作的體驗。而種植活動是農耕活動的一個分支和縮影。幼兒對植物的生長充滿好奇心的同時,用熱情和興趣去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種植更能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引發幼兒與植物建立情感聯結,我們將兩者互為補充,如前期鼓勵幼兒在班級植物角完成農作物的育苗和催芽工作后,將“成熟”的植株勻一些到農耕園內耕種。不僅能激發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熱情和興趣,更是喚起幼兒對自然植物進行持續探究的內在動機,喚起幼兒對各種植物以及大自然的熱愛。
“農耕園”即是大自然的饋贈又飽含幼兒的獨特創造,將幼兒與自然與生命緊密的聯結在一起。農耕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更自主、更豐富、更生態的沉浸式勞動體驗。在全開放,全體驗中根植勞動情懷,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藝慧.“農耕文明”兒童體驗空間的建構.《江蘇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2]卓傳莉.真實情境下勞動教育的項目化實施.以“疏樂園”種植項目為例《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