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大家都知道布置作業很重要,它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形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一堂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開發智力,拓展知識面,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一直以來小學語文作業仍然是“一刀切”,全班好、中、差學生都要完成相同的作業;作業的選擇隨意、形式單一,絕大數采用拿來主義,以機械重復的知識操練為目的。這樣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設計出有效的的語文作業,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作業更有效。
一、作業設計要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語文知識,不同的人在語文課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和成功的機會,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每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改善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二、作業設計要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實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作業制約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語文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究性作業。
例如:學習到故事性課文,可以在班級里挑選學生來演繹相應人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制作故事人物頭像,演繹故事情節;學習到說明文,如《趙州橋》,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制作趙州橋,并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最美麗的橋做出來,在班里進行小比賽,評選出最佳,進行獎勵。
三、作業設計要具有實踐性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不僅要考慮語文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語文知識的過程。基于以上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把作業練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層面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多設計一些富有生活情趣、能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學以致用的語文問題,不局限于那種白紙黑字的書面作業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布置作業時可以嘗試符合新理念的作業方式,比如實踐調查、小練筆、日記、小制作、小設計師等。
例如:學習到觀察類的課文時,要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與我們學習聯系緊密的事情有很多,不止是課本學習,在社會中我們一樣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學做人就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并將觀察記錄下來,寫成自己的日記,日記不一定要寫的多聲情并茂,但一定要記錄下你想記錄的,不想忘掉的東西。調查問卷是生活中很常見的,老師需要鼓勵學生走出家門,走出校門,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自己想要的東西,看到這個社會缺失的東西。
四、作業設計要具有趣味性
《新課標》中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小學生對語文的迷戀往往是以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語文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語文的字、詞、句往往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體會到語文是那么生動、有趣、富有魅力,強化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十分重要。設計作業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和親近性的語文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盡量把作業中的語文知識編成故事、謎語、童話、游戲等形式,使學生一看作業的內容就來勁,使學生把作業看作是沒有負擔的學習,樂在其中。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恰當地對教材知識進行延伸、演變、補充,使學生思維處于興奮積極狀態。
例如:學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時,讓學生畫一畫雪地里的小動物們的作品,并想一想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在雪地里完成自己的作品;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語文作業,必然會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五、作業設計要具有開放性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為此作業設計中,我們應以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為目的,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中心,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學會創新。在實踐中老師們可設計出一題多變的題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寬、策略多的題目。
開放性作業,內容形式新穎,問題解決具有發散性,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教師在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地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對學生思維進行求“新”、求“活”的調控,讓學生發散思維,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問題,大膽創新。通過設計內容和形式開放的作業,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完成語文作業;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空間,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化學習;作業設計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學完了《烏鴉喝水》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或續編故事,來滿足學生講故事、聽故事的愿望,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總之,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要轉變語文作業觀念,樹立一種新型的語文作業觀,努力設計高效語文作業。讓學生在“高效作業”中增強應用意識,提升實踐和探究能力,積累語文經驗,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高效作業的設計過程中,還可以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實現教學相長。所以我們要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作業,使其最大發揮作用,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