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鳴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視特殊教育,關愛特殊兒童的成長。身為特殊教育工作者,為的是每一個特殊兒童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特殊兒童就像折翼的天使,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渴望被認同被理解,而我們更應該因材施教,讓每個兒童都得到發展,音樂是一門美的藝術,可以陶冶兒童們的情操,讓他們在音樂聲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利用小道具進行音樂教學,更加提高了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本文對利用音樂課堂,為特殊兒童創造良好愉悅的課堂氛圍,利用小道具對兒童進行簡單的節奏打擊訓練,提高兒童們的協調能力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特殊兒童;音樂課堂;小道具;提升能力
引言
特殊兒童不僅飽受生理折磨,而且內心充滿孤獨與恐懼,音樂卻是一種可以給人帶來享受的無形力量,讓特殊兒童通過音樂從自己的世界中走出來,敞開心扉融入集體,利用小道具教學讓他們可以得到輕松的課堂體驗,對音樂教學充滿向往,這是特殊學校音樂教學的發展方向。
一、傳統音樂課堂與特殊教育教學的不足
1.特殊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簡要分析
特殊兒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感、個人行為或肢體等各項身體素質方面,存在一定障礙,發展水平低于正常數值的兒童。這類兒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發育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與正常兒童的行為能力相較,處于劣勢,對特殊兒童的心理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作為從事特殊教育的人,更應該抓住這一問題方向,制定適合特殊兒童的相應教育。
特殊兒童的種類各不相同,例如,視覺障礙兒童雖然在視力方面有短缺,但是聽力或思維等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不一定不如正常兒童。再比如,有些患有自閉癥的兒童,其實他們記憶力非常好,但是語言表達或者交流能力又非常差。又或者肢體動作有障礙的兒童,他們的語言表達或思維邏輯,不輸正常兒童,但是卻因為先天不足而選擇特殊教育。特殊學校的兒童存在各種差異,這就導致了教學工作的開展并不容易。
2.傳統特殊學校的音樂課堂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學習音樂、聽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能領略音樂帶來的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令人的內心得到凈化,音樂可以改變認知過程,對人的情緒和感官都有著直接作用,音樂的熏陶甚至超脫了言語教育,尤其是對于特殊兒童,更需要這種不一樣的藝術形式,帶領他們發現自我,提高自我,在音樂的洗禮之中,凈化心靈,矯正心理扭曲。對于自閉癥患兒和孤獨癥患兒,他們因為表達和交流存在障礙,但往往這些兒童會被音樂的魅力所感染,他們在長期的音樂教育中,可以不斷得到個人能力的提高。經研究表明,具有視覺障礙的兒童,往往聽力超乎尋常兒童,他們對音樂的領悟和理解能力甚至優于正常兒童,具有更強的節奏感知,對聲音和律動有著更敏感的體會,對視覺障礙兒童的音樂教育,可以使得他們的行為能力和個人感官能力得到相當大的提升。這種教育方式正是我們所說的因材施教,充分證明了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是有著絕對的有利影響。
傳統的特殊學校音樂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以彈奏、領唱的形式,向兒童們進行教學,教學模式太過單一,很難提高兒童們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導致整個課堂死板、沉悶,導致學生并不能通過音樂感受到美的享受,音樂教育提升個人發展能力徒有其名。
綜合考慮特殊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的特點,改進特殊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使得兒童們更好的與音樂課產生互動,進而提升特殊兒童的個人能力,是我們特殊教育工作者,最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小道具參與利用對特殊學校音樂教育的積極作用
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向特殊兒童,應該創新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加入一次性筷子、A4紙、垃圾袋等常見的生活物品,讓特殊兒童通過動手操作,附和音樂的節拍,在參與合奏的過程中,兒童對節奏的感知能力會得到質的升華,這種教學方式,比傳統的領唱、跟唱,效果提升得更快更好。特殊兒童的身體素質和接受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智力障礙兒童或自閉癥患兒,我們很難要求他們在音準方面有所突破,而對于節奏的把控,卻可以通過音樂課中的小道具來進行培訓,讓這些兒童使用生活道具模擬響板、沙錘的發音,對歌曲來附和,經過長期的培養,由易及難,可以提高兒童們的節奏感。而對于視力障礙,或肢體障礙的兒童,他們對音樂的感知不亞于正常兒童,由樂感較好的兒童進行帶領,樂感較差的兒童進行節奏的打擊,整個音樂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每個兒童都可以參與到課堂的互動,對特殊兒童來說,這樣的音樂小活動,是非常愉快非常享受的過程。不僅可以促進特殊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更加有利于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讓兒童們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之中,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從課堂到兒童自身都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具體的音樂小道具參與教學,對特殊兒童的能力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
1.利用一元硬幣制作類似響板的小道具
響板是一種碰撞體鳴樂器,由兩片木板碰擊發出聲音,而我們可以將兩枚一元硬幣分別粘在兒童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一開一合,發出清脆的啪啪聲,不論是智力障礙兒童或者是音樂感知較好的視力肢體障礙兒童,都是簡單易學的。首先對兒童進行講解,在什么節拍時加入硬幣碰撞聲,如4/3拍的曲子,節奏是強弱弱、強弱弱,在強節拍時加入硬幣碰撞聲,教師先簡單的重復彈一段4/3拍的音樂,讓兒童能在強拍時加上碰撞聲,對待特殊兒童切忌心急,目標定為一節課能夠學會一點即可。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訓練,教師再挑選適合特殊兒童的簡單歌曲,如《打電話》是一首4/2拍的歌曲,教師在彈奏的過程中,盡量把速度調慢,讓兒童們能跟上打一拍空一拍的節奏,從4/2拍的歌曲練習開始,慢慢過渡到4/3拍歌曲,如《新年好》這首兒歌,語言無障礙的兒童可以邊唱邊碰撞硬幣,而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可以只碰撞硬幣,教師還是要放慢彈鋼琴的速度,讓兒童們跟上打一拍空兩拍的節奏,這樣由易到難,兒童們對節奏會慢慢掌握,還是相同的初衷,目的是讓特殊兒童的身心跟著音樂教學同時發展,所以特殊教育音樂教師應放慢教學腳步,降低教學要求,只要兒童們有一點進步,就可以得到相應的鼓勵。
2.利用塑料袋模擬沙錘的發聲
沙錘是一種搖奏體鳴樂器,搖動時發出清脆的沙沙聲。我們在特殊學校的音樂課中,可以利用塑料袋團成兩個圓球,分別拿在左右手中,用塑料袋接觸桌面發出沙沙聲,教師首先教會兒童應在什么時候加入沙沙聲。教師重復彈奏一段4/3拍的曲子,教會兒童說咚嚓嚓咚嚓嚓的節拍,然后在嚓嚓時加入塑料袋的沙沙聲,也就是在兩個弱拍加入沙沙聲,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兒童可以學會空一拍搖兩拍,這時可以挑選適合兒歌,讓兒童進行配合歌曲訓練。如《法國號》這首兒歌,強弱拍明顯,歌詞簡單重復翁巴巴,很適合利用塑料袋發出沙沙聲訓練,語言無障礙的兒童可以邊唱邊打拍子,更能夠將樂感和節拍聯系起來,經過訓練智力障礙兒童也可以學會跟著歌曲拍動塑料袋。
那么在兒童們學會沙錘和響板之后,教師可以給兒童們分為兩組,一組利用硬幣打強拍,一組擺動塑料袋和弱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綜合考慮特殊兒童的生理特點,挑選適合各個兒童的小道具,樂感較差的兒童使用硬幣,樂感較強的兒童拍動塑料袋,慢慢的融合。將兩項小道具結合對特殊兒童的音樂能力提高是一種突破,直接影響了兒童對節奏的感知,這對特殊兒童的自我能力認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兒童的心理發展,更進一步促進了音樂教學。
3.A4紙合理利用產生不同音色
A4紙張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在彈動紙張時,可以發出當當的聲音,聲音清脆洪亮,而用手指點動的時候可以發出咚咚的聲音,音色較低,在撕開紙張的時候可以發出唰唰的聲音。對于小小的一張紙,就可以發出這么多種不同的音色,紙張也是可以充分利用于音樂課堂。可以一手拿紙,一手彈紙、點紙,配合音樂的節奏,不同的是訓練稍微復雜,需要更強的耳腦手的協調能力。經過系統訓練,特殊學校的高學段兒童完全可以利用紙張的不同音色,附和歌曲的演奏。教師選用4/4拍的曲子,先教會兒童彈紙一拍點紙一拍,慢慢過渡到彈二拍點二、彈一拍點三拍,先由節奏入門,后加入歌曲。如《掀起你的蓋頭來》這首兒歌,教師將鋼琴速度調慢,4/2拍的節奏,彈一下點一下,只要多練習,讓兒童們進行合奏的難度不大,加入了紙張這種小道具,音樂課堂的氛圍愉快而活潑,兒童們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才能體會到獨特的音樂魅力,感受音樂領悟音樂的能力、手腦的協調能力均可得到相當一部分的提高,特殊教育音樂教師對課堂的把控理應如此。
結語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特殊教育越來越被重視,身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音樂課堂中利用生活小道具,來烘托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提高音樂教學的教學質量,訓練兒童的手腦協調能力,對促進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兒童們進行音樂小道具的練習過程中,逐漸體會到音樂帶來的美的感受,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撫慰,情感有所升華,收獲自身的能力提高,對個人價值得以認可,讓兒童們對未來充滿希望,這是音樂課堂教學對特殊兒童最珍貴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徐珂瑩.論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的重要性[J].基礎教育論壇,2021(20):105-106.
[2]王蓮蓮.幼兒園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山西教育(幼教),2021(05):32-33.
[3]郭茜.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分析[J].冶金管理,2020(15):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