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磊 吳昌煜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攝影技術不斷變革。經過銀版、濕版、玻璃干版、膠片、相紙的幾度變遷,出現了不用感光材料和化學沖洗的數碼攝影。傳統的沖洗過程、加工設備,特別是作為化學處理的濕加工及其設備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數字技術為中心的,排除了化學處理的干加工。傳統攝影所需要的一切,在數字技術領域里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
數字化時代,影像一旦轉變為數字信息,就可以通過計算機及其影像處理軟件進行自由處理和剪裁。因此,既要尊重傳統攝影作品追求構圖與剪裁、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又要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對攝影作品進行活化創意。文章介紹傳統攝影構圖與主題的表現方式、構圖的注意事項,深入分析攝影應用數字技術的意義,以實際案例展開并尋找解決辦法,探究未來傳統攝影的數字發展策略。
關鍵詞:傳統攝影;構圖和剪裁;活化創意;數字技術;老照片
中圖分類號:J4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155-03
一、引言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攝影作品逐漸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圖像拍攝過程中容易產生質量問題,需要使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設備,借助數字技術,對圖片進行剪裁處理。但在軟件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借鑒傳統攝影技術,將現代技術和傳統技術高效融合,滿足攝影作品的重構需求,并在裁剪的過程中采用具有創意的處理方式,同時突出作品主體。應不斷吸取傳統技術的精華,展現藝術魅力,滿足高質量傳統攝影作品適應數字技術構圖和剪裁設計的需求。
二、傳統攝影構圖與主題的表現方式
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一定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內容是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決定著作品的價值。反過來,形式也會影響內容。僅有好的內容而沒有好的形式去表現,就談不上優秀。好的形式讓人賞心悅目,不好的形式可能歪曲內容。在傳統攝影時代,攝影構圖是使用膠卷的有限畫面,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將事物定格,使圖片生動再現所要表現的事物,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后期的構圖與剪裁尤為重要。
(一)選擇合適的取景范圍
在攝影構圖與主題的表現方面,如何突出主題是攝影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采用大場面,還是采用中景(近景)或特寫鏡頭來表現主題?應把主題突顯在畫面上的什么位置?這在拍攝前就得作出決定。通常,大場面適合表現寬廣和規模宏大的主題,如大會會場、建設工地、碼頭機場、田野等。中景適合表現事物的一個側面,如大會主席臺,建設工地、碼頭機場、文藝活動的一角等。特寫適合表現特定細節,如大會上作報告的人、舞臺上的演員、工廠農村的先進人物等。不論是采用大場面、中景還是特寫,都應該把主體物安排在畫面最顯著的位置,使照片主題一目了然[1]。
(二)選擇恰當的拍攝點
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選擇拍攝點至關重要。按高低位置來分可分為平視、仰視和俯視。按平行位置來分,可分為正視、側視。拍攝大場面最好采用高角度俯拍,從而表現場景的寬廣宏大。拿起相機從取景框望去,就要考慮最基本的構圖形式,決定是拍橫片還是豎片。
三、構圖的注意事項
第一,主體與陪體的統一。以福州西禪寺的報恩塔為例,拍攝構圖時,要用塔旁的寺廟交代寶塔的地點,旁邊的一棵樹起對比作用,寶塔顯露在明凈的天空中,輪廓清晰,構圖優美。照片的畫面主體與陪體要相宜得體,互有照應,如果僅有主體而無陪體,畫面就會顯得呆板、缺少變化。
第二,畫面要簡潔、疏密有致。要從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恰當地突出主體,背景中可有可無的、妨礙主體突出的東西必須刪除,做到簡潔明快、主題突出。
第三,一個畫面只能表現一個中心。如果畫面出現兩個中心,就會造成賓主不分甚至喧賓奪主。
第四,虛實結合,恰如其分。為了突出主體,必須棄繁就簡,但有時無法避開雜亂的背景物體,可采取虛實結合的辦法,把焦點對準主體,放大光圈使背景模糊。還要注意大小高低對比和明暗遠近對比,這是攝影經常運用的表現方法。利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靠近主體物拍攝以突出主體。想要突出主體且具備一定的視覺沖擊力,需要在主體周圍留出一定的空白。例如,在拍攝寶塔的過程中需要將天空作為背景,不可使寶塔和其他物體出現重疊。對于影調的明暗對比,攝影界有這樣的口訣,“暗的主體襯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體襯在暗的背景上,中間要有暗的輪廓線;主體暗,背景暗,中間要有亮的輪廓線”。這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業界行之有效的規則。
第五,適當地留白。攝影師在拍攝人物時總是將主體人物安排在單一色調背景所形成的空白處,避免與房屋、樹木等景物重疊,給人以明快的感覺[2]。常言道,“畫留三分空,生氣隨之發”。攝影的畫面構圖也要遵循這一法則,在主體周圍留下空白,從而突出主體。總之,需要有效使用留白方式。留白面積大小需要和實物呈一定的比例關系,不可出現面積相等和對稱的現象。畫面上的空白處與實體部分的比例應為1∶3。如果兩者相等,則會給人呆板的感覺。創造性地運用攝影畫面上的空白布局,使畫面變化萬千,或近或遠,或疏或密,或虛或實,精心加以安排,能使畫面具有新意。
四、老照片的歷史背景
攝影作品是攝影師運用攝影技術,對自然、人物等客觀事物進行展現,以供人們欣賞的藝術作品。只有構圖與剪裁精簡凝練巧妙,攝影作品才會更具藝術價值。
在傳統攝影時代,攝影構圖是用膠卷的有限畫面,實現對攝影對象的生動再現。通過凝練的構圖突出主題,達到使主體醒目、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目的,使畫面整體均衡,讓人感到穩定、和諧、完整。
1960年11月,董必武到福建視察工作,福建日報社攝影記者周映丁受指派跟隨采訪。董必武那時已經年逾古稀,但身體還很健康,他登上日光巖并留下了詩篇,“日光巖上望臺澎,逆順殊途今古情。勢蹙一隅依美帝,風流千載憶延平。探囊可得收金馬,決策終須捕海鯨。國土合當全解放,首應逼退入侵兵”。這首詩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和平統一祖國的愿望與反對外侮的決心。當時跟隨采訪的還有廈門日報社記者李力和福建電影制片廠的王宏謀等。董必武在福建視察工作的日子里,隨行記者都盡職盡責地運用嫻熟的攝影技巧,在取景器里進行構圖,及時抓拍,成就了一批珍貴的老照片。
五、攝影中應用數字技術的意義
單純從成像原理來說,傳統攝影和數字技術沒有差別,都是利用物理學中的小孔成像原理。然而,傳統攝影在儲存相片、相片后期處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必須有感光材料,在暗房使用化學方法,才能呈現影像[3]。而且,傳統攝影對技術的要求特別高,因為不可以后期處理。數碼攝影對攝影者沒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只要在構圖上突出主體,運用簡潔凝練的剪裁方法,使用圖形圖像處理軟件編輯和處理圖片,就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筆者在整理歷史資料時,接觸了許多傳統攝影時期留下來的珍貴的、具有歷史資料價值的老照片,因為年代久遠,出現了破損、模糊、發霉、粘連、褪色等問題,如果不及時修復,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此時,數字技術就能夠發揮作用。數字技術不僅能夠對老照片進行掃描,而且能在影調、色彩、反差等方面進行修整再造,還原老照片的本來面貌,將老照片永久保留下來。其還能對老照片中的一些不足進行調整,使之更加完美。
老照片原始的底片已經難覓其蹤,只能通過強大的數字技術掃描,調整原始畫面的影調、色彩、反差,甚至進行增減修整再造。
數字技術出現以前,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夠達到特殊的拍攝效果。制作傳統照片,放大后修照片也很費功夫。在后期制作中,色調、影調、亮度、反差的調整以及特殊的暗房加工操作都很復雜。運用數字技術,這一切都可以依靠相關軟件輕而易舉地完成。
修復老照片的最終目的是盡可能真實、完整地將其保留下來。一張具有歷史價值的老照片能為歷史的傳承和研究提供可信的依據和資料[4]。它不同于純粹的藝術創作,不能隨意加上藝術效果,所以在編輯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原片的真實性,不能為了追求照片的美觀而破壞了原有的構圖。
通過數字技術對老照片進行編輯處理,能讓老照片的品質得到提高,擁有更強的生命力,提升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六、基于數字技術的老照片構圖與剪裁的再設計
創作出構圖嚴謹和諧的作品,是每個攝影愛好者的追求。但優秀的攝影師也很難保證可以實現這種構圖效果,主要原因是在拍攝取景的過程中,不一定可以找到最優的拍攝位置,此外也會受到鏡頭的限制或對最佳拍攝時間把握不精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后期剪裁是最佳的彌補方法。
照片剪裁實際是攝影創作的二次構圖,有時在拍攝的過程中不能充分表達出作者想要達到的攝影意圖,容易出現中心不均衡及畫幅橫豎選擇不合理等問題。而采用裁剪這種補救措施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使照片煥然一新,成為優質的作品。
在裁剪時,科學的裁放比例可以滿足照片的虛擬剪裁需求,可以借助白紙板對照片進行框架式遮擋處理,預覽照片剪裁效果。
剪裁和攝影構圖一樣,需要攝影師具備一定的審美功力及構圖技巧。同一張照片采用不同的剪裁方式呈現出來的效果存在差異,想要取得什么樣的效果需要采用“虛擬剪裁”進行判斷,但傳統照片并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剪裁,會受到一定的約束。
一方面,其受照片尺寸的約束。由于剪裁只需要留取其中的一部分,所剪裁的照片大小需滿足尺寸需求,可以采用擴印一張照片進行剪切,在此基礎上放大比例再裁切的方式。當前很多數碼彩擴設備先對底片進行掃描,進而局部擴印照片。這種方式可以滿足照片的剪裁輸出需求,局部放大輸出的擴印照片。
另一方面,其受底片面積的影響。底片局部放大時,在底片中主體所占的面積越大,越滿足局部放大需求。若底片中主體所占的面積較小,對照片進行放大時,顆粒也會逐漸增加。通常情況下,畫幅底片采用局部放大時呈現出較強優勢,而對小幅畫底片進行裁放時需要謹慎,原因是照片質量和放大倍率有密切的關系。在拍攝照片時,因為人物正在行走,所以構圖背景比較雜亂,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的處理,進一步突出主體。
第一次構圖時主體不夠突出,我們可以采用數碼軟件進行二次構圖,但比較常見的構圖方式是九宮格構圖法。這種方法將畫面的四個邊平均分為三份,采用直線將邊線點連接起來,形成“井”字形,進而將畫面分為九個方格。但在構圖的過程中,不可將攝影主體放在中間,需要將攝影主體放在“井”字的四個交點上,經過二次剪裁使圖片主體突出。
通過膠片拍攝學習攝影的人,基本都具有很好的攝影基本功,非常熟悉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攝影理論,因經歷過傳統的黑白暗房和彩色暗房的操作,對影像的處理、理解和把握功力很強。了解和掌握影像處理軟件技術,對其而言是錦上添花。因為有了膠片攝影的功底,運用數碼攝影技術易如反掌。
傳統攝影創作是以最能表達作者審美觀點和事物本身發展的客觀事物為主體而拍攝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畫面。而對于數碼攝影創作而言,數字技術可以更好地豐富攝影畫面。采用數碼相機掃描底片后,針對性地改變原始畫面的色彩和影調,能夠提升原始圖片的質量,而這種優勢恰好是傳統攝影不具備的。精準和恰當是電腦輔助創作的難點所在,這要求創作者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
這種基于想象創意的畫面,采用數字創作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技能超出了攝影術,只要具備巧妙的構思,就可以利用電腦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合成,得到令人滿意的畫面。可以說,利用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只有想不到的畫面,沒有做不出的圖像。
現在不能再用傳統攝影的眼光來看待數字攝影,而應當接受數字攝影技術帶來的顛覆性的新意,在翻新老照片領域發揮數字攝影的優勢,開拓新的思路。
由于計算機和數字化信息技術日趨成熟,數碼攝影已逐漸取代傳統攝影,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攝影依然擁有獨特的魅力,尤其是歷史保留下來的老照片,具有還原歷史的、教科書作用的寶貴價值。這些老照片通過數字技術的處理,將呈現出更加完美的視覺影像效果。
數字攝影是數字時代的智慧結晶,也是現代科技和現代文明發展的產物,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借鑒傳統攝影中的技術精華,進而發揮出藝術魅力;傳統攝影時代的老照片更要借助和依托數字技術,發揮其內在的優勢,尋找自身的發展途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七、結語
借助數字技術對老照片進行構圖與剪裁設計時,需要對老照片進行分析。圖片的內容是設計的主體,而形式會對內容產生影響,因此需結合歷史背景,有效采用數字技術拓展傳統攝影的活化創意,通過這種設計方式提高傳統攝影的創意價值。但在借助數字技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結合傳統攝影技術,滿足圖片創意需求,充分展現傳統照片的獨特魅力,彰顯創意設計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廈廈.新媒體視角下數字攝影攝像技術要點分析[J].攝影與攝像,2021(3):111-113.
[2] 李軍偉.數字圖像技術在造型基礎素描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8(8):51-53.
[3] 劉寬新.數碼影像:核心理念與關鍵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10.
[4] 夏雨,勛南.攝影史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8.
作者簡介 周文磊,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吳昌煜,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