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視熒屏中出現了大量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其快速走紅的背后蘊藏的制作和傳播邏輯引起了更多人的關切。文章重點探討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基本現狀,解析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和傳播情況,據此提出思考。文章運用歸納總結、案例闡述等方法,指出當前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制作與傳播的基本路徑,展現其傳播學特征。此次研究證明,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契合新時期電視受眾需求,其制作模式豐富多元,有效契合了電視媒體轉型;此類電視節目在多渠道傳播模式下具備強大競爭力,能夠取得收視率與文化效益的雙豐收,對傳播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突出作用,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關鍵詞: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節目制作;傳播模式;優秀文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170-03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蘇式發展,以文化為主題的電視節目開始增多,不僅豐富了電視熒屏的視覺形態,而且帶給了廣大電視觀眾更多元的收看選擇。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強國戰略的有效引領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也需要廣大電視行業從業者積極創新節目類型,從文化、價值觀、益智、互動等方向入手,切實增強電視節目制作、傳播和推廣的有效性,提升電視節目的水準和質量,創造良好的收視率與經濟效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提供有力支持。
從這個維度來看,進一步塑造積極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制作和傳播氛圍,對相關議題進行針對性探討,極具現實意義。
一、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概念與特征
(一)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基本概念
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本質是電視節目的一類。簡單來說,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是以文化傳播、智力互動為主要“賣點”的新型電視節目。電視臺在傳統文化發掘中運用的手法要貼近電視觀眾的需求,在求新求實中力求取得良好效果。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實現了與受眾的深度互動,更好地推廣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具現實意義,也深受廣大受眾的認可和喜愛[1]。
如央視推出《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中國國寶大會》《中國考古大會》,江蘇衛視推出的《一站到底》等,都具備文化益智的特點,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好評,在互聯網平臺也擁有極高的點擊率。
(二)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主要特征
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以文化信息滲透為主要“賣點”,具備鮮明的受眾參與特色,其主要特征有四個。
一是互動性。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都具備鮮明互動特色,通常由若干名參與的選手共同構成節目陣容,這樣便于開始現場互動、競逐。如《中國詩詞大會》在節目中不僅設置了現場選手的比賽席位,還通過“百人團”等形式設計線上答題區,極大地強化了線上線下密切互動的功能,使得節目的形式更為出彩。
二是文娛性。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歸根結底還是電視節目的一種,其文化娛樂的特性十分顯著。在傳播優秀文化和價值觀的同時,此類節目還要達成良好的娛樂效果,帶給受眾不同的體驗與感受,這也是節目制作者必須關注的要點。
三是競賽性。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通常都具備競賽特色,即通過一定量的選手參與,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使得進階挑戰的氣息更為濃厚。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每期節目都由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兩部分組成,通過層層選拔留下優勝者,進而增強競賽的趣味性。
四是主題性。通常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都會設置一定的主題,按照主題設計相應題目,并由此引導參與者(節目中的選手)開展進階式的比賽。這樣的主題設計使得節目內容更開放多元,也讓廣大觀眾在收看時更明確清晰,極大地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二、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背景和意義
(一)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背景
近年來,國內電視熒屏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比如央視主推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國寶大會》《中國地名大會》,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廣東衛視的《見多識廣》等。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可以發現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增多來源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由此引發的電視收視習慣和消費習慣的改變。
電視節目制作要依托行業變化、受眾需求、產業發展,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而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正立足于我國文化大發展、文化復蘇與精神文化傳播快速提升的大時代。尤其是隨著全民文化自信增強以及文化強國戰略落地,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深度制作可謂恰逢其時[2]。電視工作者保持著對市場、產業和受眾需求的敏銳度,及時推出了一大批文化益智類的精品節目,很好地取得了收視效果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采編、策劃、制作和播出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其間凝聚著電視產業各個階層和團隊的努力與汗水。正是立足于文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才具備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意義
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快速發展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娛樂節目“獨霸熒屏”的格局,給予了電視觀眾更多的選擇。單純從電視節目制作的角度來看,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具備多元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首先,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開辟了電視節目的全新路徑,拓寬了電視節目的制作視野。隨著近年來文化傳播水平的提升,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開始大量出現,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大型電視媒體率先推出了一系列益智類、文化互動類的電視節目,使得此類節目的制作成為熱點。在“娛樂至死”“綜藝霸屏”的當下,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宛如一縷清風給人們帶來了更清新的感受,同時也激發了各年齡段受眾對傳統電視節目的興趣,使得看電視重新成為人們業余生活的重要選項。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拓寬了電視節目的采編和制作范圍,使得傳統電視節目的制作路徑得到有效深化,這對電視節目的未來制作和發展都大有裨益。
其次,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提高了電視節目制作水平,使得一系列新技術得到深度應用。近年來,隨著傳統電視媒體轉型速度的加快,一系列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開始在電視節目的制作中得到深度應用。從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制作來說,為了營造演播室獨特的視覺效果,央視在《中國詩詞大會》制作中運用了AI、虛擬現實技術、XR技術,塑造出了古色古香的氛圍,將舞美、動畫、音樂、影像等融為一體,極大地提升了視覺表現力,也優化了電視觀眾的收視體驗,使得此類節目的視聽品質得到有效提升[3]。可以說,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精細化創作與制作提高了傳統電視節目的綜合水平,在“留住觀眾”的同時完成了新技術與電視傳媒的融合,提升了電視節目的綜合影響力。
再次,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鍛煉了高水平的新型電視節目制作團隊和班組,增強了融媒體制作能力。通過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制作,電視臺塑造出了高水平的制作團隊和班組,使得電視臺的業務能力、創作水平、協調能力等得到了有效鍛煉,這對電視臺后續發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大型的現場互動類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需要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時參與其中開展制作,各個工種之間的有效銜接、配合十分重要,這對高水平技能型節目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電視臺向融媒體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將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與互聯網、新媒體有效結合,通過節目制作提升團隊創作水平,在當前極具現實價值,對電視臺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最后,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采編與制作實現了對傳統電視臺節目轉型的有效探索,增強了電視臺拓寬媒介傳播范圍的信心和能力。尤其是從央視及各大地方衛視的角度來看,通過針對性地制作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進一步拉近了傳統電視媒體與青年人的距離,使得傳統的電視媒體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也為后續其他類型節目的采編、制作提供了有益經驗。無論是央視《中國詩詞大會》,還是地方衛視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往往都是以年輕觀眾為核心受眾群體,相關節目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巨大,這反映了傳統電視媒介探求轉型路徑中的努力開始收到成效,其經驗和實踐模式值得總結。因此,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有效制作具備獨特的現實價值和意義,對電視臺的未來發展也具有深遠影響。
三、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模式和效果
(一)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模式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電視節目與新型傳播渠道、手段的有效融合開始成為電視媒介自我改造的重要契機,這一點在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中得到了有效印證。
從目前國內快速興起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來說,其傳播模式大概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借助傳統的大眾傳播形態進行傳播,圍繞電視平臺進行外放式傳播,竭力吸引電視核心受眾群體,力求開拓新型電視受眾。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最核心的傳播渠道還是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這對此類節目的有效播放、收視率具有指標性意義,也最受電視節目制作者的關注。以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為例,通過在CCTV1頻道的播出,獲得了良好的收視率和受眾評價,這反映了大眾類電視媒體在節目傳播中的功能仍然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而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恰逢其時,在播出方面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二是依托互聯網平臺和渠道進行立體傳播,實現電視臺與互聯網的融媒體滲透,極大地提升了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力度和水平。理性研判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互聯網傳播模式和渠道,對更好地優化此類節目的傳播效果有突出作用。尤其是借助多媒體渠道,涵蓋計算機、智能手機、移動終端、智能化媒介等多個場景,能夠實現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全覆蓋”,這是傳統的電視臺無法完成的。如通過央視影音、央視頻等APP以及相關授權的視頻網站,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收看《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直播或點播,幾乎不受時空限制,收看體驗良好。可以說,互聯網化的傳播模式提高了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水平,對此類節目的成功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三是通過電視觀眾的口口相傳形成口碑效應,也可以優化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確保電視節目被更多人熟知,更好地吸引受眾收看[4]。近年來,隨著央視一系列大型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播出,文博熱、文化熱、國學熱在很大程度上開始成為央視電視節目轉型的重要方向,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國寶大會》《國家寶藏》等精品力作,在電視觀眾群體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傳播效果,使得相關節目多次成為網絡熱點,這反映了此類節目品質的提升。傳統的人際傳播方式在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具備突出作用,這一點要引起特別關注。
(二)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
從傳播學角度研判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和水平,應當考慮相關數據化指標。同時借助網絡受眾的評分、評價和大數據抓取,可以形成立體感知,對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形成全面認識。以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為例,作為一檔成功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豆瓣綜合評分高達8.8分(第一季節目),參與評分人數達到7662人。另外,從《中國詩詞大會》的收視率和市場份額來看,在現有的數據中,第一季節目的第三期、第五期、第十期的收視率分別為1.03%、1.09%和1.18%,市場份額分別為2.76%、3.01%與3.26%。從收視率來看,綜藝節目能夠“破一”就被視為受歡迎,而《中國詩詞大會》收視率基本維持在1%以上,可見這檔節目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一致喜愛和好評。
除此之外,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也多次成為網絡熱搜的爆點,在百度搜索榜、網絡熱搜等權威榜單上時常可以看到相關信息與詞條,足見網民對其也保持了足夠的關注。隨著當前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火熱發展,其在不同平臺和渠道的有效傳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極大提升了此類節目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也使更多地方衛視聚焦于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采編、創作和制作。
眾多資源和高水平人才參與到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創作中,無疑給文化類節目的推陳出新帶來了驅動性力量,這對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具有積極作用。
因此,要科學認識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的現實功能,更好地推進此類節目的理念革新和實踐創新,推動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制作和傳播的現代化、技術化與專業化,使之在電視節目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實現文化強國注入更強大的動能。
四、結語
隨著近年來央視與地方各大衛視陸續在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制作中投入大量資源,一系列優秀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迅速被推出,并在市場中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備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與青睞。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依托傳統媒介和互聯網渠道進行立體傳播,能夠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滿足受眾收看需求的同時完成文化傳播、價值觀輸出的目標。在未來,隨著精品化觀念在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制作中日益受到重視,市場中將出現更多類型的文化益智類電視節目,廣大電視觀眾也將獲得更好的收視體驗,社會主義文化的電視化傳播和推廣也將迎來全新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董健.重構文化身份: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數字化生產策略[J].學習與探索,2021(2):167-173.
[2] 陳鵬,鄭玄.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路徑探究: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特色與優化策略[J].現代視聽,2018(4):4-9.
[3] 許曉輝,李蕊.從《中國詩詞大會》談電視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當代電視,2016(7):78-79.
[4] 劉荃.互聯網條件下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創新擴散研究:以《經典詠流傳》為例[J].中國電視,2019(1):50-55.
作者簡介?程芳,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