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樺 李娜
摘要:“新基建”為科技文化產業提供新的發展窗口的同時,也給科技文化領域的傳統出版行業帶來新的挑戰。面對龐大的科技產業文化需求,文章從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的角度出發,結合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信息通信領域期刊集群的實踐舉措,總結科技知識服務專業化發展的途徑探索。那就是積極響應政策要求,加強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全產業鏈上的建設,主要包括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的維護、服務效力的提升、服務轉型的深化和專業特色的打造四個方面。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應以服務國家科技創新事業為核心,將期刊平臺定位為產業紐帶,維護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打造知識服務體系。針對產學研各界的需求差異,須制定不同的服務方案,提高服務效力。在把握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持續深化服務轉型。包括橫向拓展,縱向跟蹤,創造持續性服務鏈;創新技術融合,延伸服務范圍,完善供給產業鏈;豐富數字資源,增加產品形式。傳統出版工作是深化服務轉型的基礎,必須緊扣技術熱點,突出前沿、權威的專業特色。
關鍵詞:期刊集群實踐;知識服務;專業化發展;服務轉型;新基建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209-03
一、“新基建”背景下的科技知識服務機遇與挑戰
面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態勢,在國內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重要議題[1]。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概念逐步提出,成為我國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內容。
“新基建”的含義近年來逐步得到發展和完善。其概念源于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020年,“新基建”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新基建”是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核心的信息、融合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模塊。
(一)“新基建”為科技文化產業提供新的發展窗口
以下一代通信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亟須專業化的知識傳播途徑。科技期刊一直作為追蹤反映科技前進方向的先鋒,應以“新基建”為機遇契機,聚攏行業資源,拓展業務范圍,深化由傳統出版向科技知識服務改革。肩負積累和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使命的同時,進一步推廣科技知識傳播,助力培養科技人才,有效支撐新興業態帶來的新的發展需求。
(二)“新基建”給科技文化領域的傳統出版行業帶來新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知識傳播效率顯著提升。新媒體平臺異軍突起,不同形態的知識產品需求應運而生,出版行業自身的知識價值和服務屬性得到釋放。如何在已有資源、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科技知識傳播、有效支撐科技知識服務,將是下一階段科技傳媒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二、“新基建”背景下的科技知識服務專業化發展路徑
作為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者,面對龐大的科技產業文化需求,已經不能再滿足于傳統單一的科技期刊出版,要積極響應“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建設要求[2-3],加強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全產業鏈上的建設。基于期刊平臺資源,思考和探索全方位知識服務專業化發展路徑,主要包括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的維護、服務效力的提升、服務轉型的深化和專業特色的打造。
(一)定位產業交互紐帶,維護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
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需要將期刊平臺定位為產業交互的紐帶,拓展并維護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為產業各方提供其所需的知識服務。知識服務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提供面向知識內容的信息咨詢、內容生產等知識服務和解決方案。期刊平臺應發揮情報信息中心的作用,建立起產業各方之間的聯系紐帶,打造自身知識服務的優勢地位。在滿足科技期刊原有作者和讀者刊發、閱讀論文需求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挖掘更多的需求空間和客戶群體。
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信通傳媒”)隸屬于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近年來,信通傳媒立足于我國信息通信行業,穩定聯系了一支以院士、知名學者、產業專家為核心的智庫團隊,充分調動出版界、學術界、產業界各類專家的積極性,逐步整合行業資源,凸顯內容特色,樹立集群品牌,進一步擴大領域范圍,維護信息通信領域的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形成統一管理、數據共享、資源互通的信息通信領域期刊集群。該集群由科技期刊中心負責運營,包括《通信學報》、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電信科學》《大數據》《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物聯網學報》《智能科學與技術學報》《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無線電》《愛上機器人》10本科技期刊。
信通傳媒科技期刊中心是我國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集群的“先行者”,擁有豐富的科技期刊研究與實踐經驗;發揮智庫作用,為相關學術團體和部門提供的咨詢服務均已成功落地;與學會、國外出版機構、學術組織協同辦刊,擁有豐富的與科技期刊出版同行合作交流的經驗;策劃和承辦產學研學術活動經驗豐富;實行統一領導管理體制,組織力和執行力強,在期刊研究和集群運營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信通傳媒科技期刊中心一直秉承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堅持學術型編輯人才培育理念,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不斷提升中心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主要從事期刊發展政策研究和實踐,立足信息通信領域,圍繞科技強國、出版強國建設需要,開展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研究,服務國家科技創新事業,制定我國科技期刊出版行業重大戰略、規劃、政策,積極推動我國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技術創新與合作交流。
(二)針對需求差異,提高服務效力
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需求痛點,針對需求差異,制定不同的服務方案,提高服務效力。一般來說,產學研各界人士的關注焦點不盡相同。
科研界更多需要將科研成果進行展示和宣傳。青年學者尚在代表論文的積累過程中,而知名學者及其團隊則需要進行較大規模、系統性的成果展示。舉例來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各類項目中,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所需要的知識服務方案是不同的。即便是同樣的論文刊發,希望達到的宣傳效果不同,要求也就是不同的。
同樣,千萬級項目和十萬級項目的需求復雜度也是有區別的。面對重要服務對象,要做到針對人、針對團隊、針對項目的定向跟蹤和定制型服務。
教育領域的需求,主要有知識獲取和畢業需求等。以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為例,2015年6月,“網絡空間安全”成為一級學科;201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下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同意增列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通知》,共計29所高校獲得首批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資格。
《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創刊于2015年12月,刊載內容包括網絡空間安全學科領域的理論研究及最新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學術熱點及發展趨勢展望等。在2016年—2019年期間,《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逐漸獲得多個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位授予點的認可,成為畢業論文認定期刊,逐步打開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知名度。隨即陸續進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中國通信學會發布的《信息通信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級)[4]、中國計算機學會發布的《計算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類)[5]等國內權威期刊目錄以及Scopus數據庫等國際知名數據庫。
信通傳媒科技期刊中心基于這項經驗,宣傳提升多本科技期刊,推進其滿足相關專業院校的認可要求,滿足教育領域的知識服務需求。
科技產業有許多需要技術落地的應用工程專業,產業界需要宣傳平臺對企業和產品進行推廣展示,也期望學習先進技術、引進高級人才等;科研界需要一定的科技成果轉化;教育領域需要與學者和企業的接觸渠道。因此,交流平臺對每一個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的參與方都至關重要。基于期刊平臺,盤活各界資源,搭建溝通交流合作平臺,也極大地體現了知識服務的價值。信通傳媒創辦或承辦的“中國物聯網大會”“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中國國際大數據大會”“先進計算與防御技術”學術會議、“空間信息網絡”學術論壇、“6G技術前沿系列講座”等活動,在業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深受好評。
(三)把握資源優勢,深化服務轉型
把握資源優勢,在現有作者、讀者和專家資源的基礎上,橫向拓展更多的同類客戶群體,縱向做到項目跟蹤,創造持續性服務鏈,深化服務轉型。例如,在科技論文出版中,跟蹤高質量論文作者的研究進展,與作者群體建立良好互動,挖掘進一步合作的機會,出版增刊、專刊、圖書、組織培訓、報告等。在打造科技期刊集群的基礎上,信通傳媒科技期刊中心每年出版精品學術專著60多種,組織國內外頂尖學術會議近20次,獲得業界的廣泛認可。出版的圖書《空間多維協同傳輸理論與關鍵技術》獲得了第四屆(2017年)中國出版政府獎,多套叢書先后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入選國家“十三五”和“十四五”重點規劃項目。
服務轉型的一大挑戰就是在出版業務之外,創新技術融合,延伸服務范圍,完善供給產業鏈。多元化知識服務涉及教育、社會等合作領域,是新媒體時代的盈利特點,主要方式有產品評測、培訓服務、網絡服務、會展論壇、市場研究等。例如,專題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常見形式,基于專題出版,利用直播平臺和交流群,開展線上論壇和交流活動,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了衍生的知識服務。
服務轉型的一大途徑是豐富數字資源,增加產品形態。例如,開發適配不同操作系統的APP和電子書刊,網絡預出版,基于知識付費理念創辦會員制度,運維微信公眾號等。科技領域產學研各界人士的研究內容是改變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科技,目的是讓一切便捷起來。良好便捷的數字化體驗可以體現知識服務方的專業度,會大大提升他們對知識服務方的好感度。網絡預出版可以縮短出版周期,使論文脫離紙質期刊出版周期和版面容量的限制,提前發表公開,利于作者研究成果的及時展示。
(四)緊扣技術熱點,打造專業特色
出版工作是服務轉型的基礎,必須突出專業特色。一方面,主題要具有前沿性、可持續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高水平作者和創新前沿內容也是權威、優質內容的一大保障。深入了解國家政策和戰略規劃是實現選題策劃創新的出發點和前提條件[6]。信通傳媒科技期刊中心立足信息通信領域,圍繞科技強國、出版強國建設需要,開展期刊選題策劃工作。
以《物聯網學報》內容質量的快速提升為例。2020年,“新基建”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新基建”所涉及的每個模塊都離不開物聯網技術,物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引領產業變革,大量創新應用成果落地。 2020年起,《物聯網學報》陸續策劃了“物聯網與6G”“區塊鏈賦能物聯網”“智慧交通物聯網”“物聯網+能源”“物聯網邊緣智能與霧計算”“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物聯終端與芯片”等專題。作者既有院士、國家重大項目組組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也有當下最為活躍的青年學者。既保證了內容的前沿性,也保證了專題的延續性。
高質量內容保障了《物聯網學報》的快速進步。2021年,《物聯網學報》被Scopus數據庫收錄,在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信息通信領域得到良好的學術認可度。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21版)》,與2020年數據相比,《物聯網學報》影響力指數在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學科排序前進10名至Q2區第一位。此外,《物聯網學報》2021年入選中國通信學會發布的《信息通信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1級)[4],2022年入選中國計算機學會發布的《計算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類)[5]。
三、結語
當前,信通傳媒科技期刊中心以科技期刊出版業務為主營,在科技產業文化生態圈資源利用和衍生服務方面初見成效,在公司集群化發展形勢的驅動和帶領下,具有內部變革的意識和動力。從知識服務和產業紐帶的定位出發,有利于通過科學有效的資源利用,實現期刊集群發展和科技知識服務專業化發展,與信息通信產學研發展共促共榮。
參考文獻:
[1] 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J].資源再生,2021(9):51-54.
[2] 關于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有關項目申報的通知[Z].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09-18.
[3]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Z].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2019-09-18.
[4] 關于發布《信息通信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的公告[Z].中國通信學會,2021-10-12.
[5] CCF發布計算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Z].中國計算機學會,2022-02-19.
[6] 羅章莉.主題出版精品化、專業化路徑[J].傳播與版權,2018(11):32-33,36.
作者簡介?房樺,碩士,副編審,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圖書出版等知識服務實踐。?李娜,博士,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圖書出版等知識服務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