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萱
摘 要:互聯網快餐文學給高中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加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教材問題,讓高中生文學教育站在了十字路口。在這里本文以高中生視角去分析文學教育,去總結出什么樣的文學教育更加適合高中生,能夠為高中生的三觀樹立、生活經驗積累、職業精神培養帶來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生;文學教育;文學作品
前言:
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文學教育非常重要的有機組成。文學教育和應用文(新聞、通知、讀書筆記)等共同形成了國文教育。換言之,高中語文屬于國文教育范疇?,F階段高中語文教材中融入了很多名著、名篇,但是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難以感受到文學教育對自身審美、想象力等帶來更好的改觀。那么我們高中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文學教育呢?筆者作為高中生,在這里分析一番,希望對我國高中語文教育有一定幫助。
一、我們需要體現時代思想的文學教育
正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現代高中生生活在現代生活環境下,并不了解父母那一輩的經歷,對如何經營人生缺少認知。所以我們現在更像長在田中看似強壯實則缺乏風雨洗練的禾苗,更加需要思想上有所突破。文學教育是各類文學作品對人思想的教育,我們作為高中生除了需要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思想之外,也需要能夠體現如今中華主流思想的文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反映出目前人們思想矛盾、思想斗爭的優秀文章[1]。這樣的文章能夠打開我們的眼界,提升我們的精神品質。例如關于改革開放的小說便可以讓我們這一代將改革開放前后串聯起來,去了解更加生活化的改革開放歷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覺得不錯,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需要教材或者教師引薦一些描寫現代人們生活狀態、思想情況的小說。這樣的小說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就像照鏡子一樣,能夠看到自身不足,讓我們有修正的目標。
二、我們需要叩問心靈的文學教育
相對比那些描寫優美、情節感人,但回味起來讓人感覺不到味道雋永的作品而言,我們高中生更需要叩問心靈的文學教育。這是源于我們高中生生活在互聯網時代,能夠輕松在網絡上獲得各類文學作品,而同時我們的分辨能力不足,就好像不挑食的小孩子一樣,囫圇個將所有東西都咽到了肚子里,結果有毒的成分對我們產生了傷害,讓我們對它成癮欲罷不能。很多這樣的文學作品甚至于讓我們認命、躺平,失去了奮斗意識。叩問心靈的文學教育又并非思政理論文章,而是能夠將一些問題融入到文章里,同時又不失故事性的文學作品。作為高中生我認真品鑒過一些作品,其中對我們這一代有利的文章也有,但事情總有雙面性,這樣的文章對于一些思想不成熟的人卻有著一定誤導性。所以我們高中生更需要能夠把握人性、了解新一代思想、能夠觸及新一代精神內核的文學作品。同時也希望我國能夠創新一下教學制度,不要將文學教育和考試掛鉤,那樣一來再好的文學作品對于我們而言都成為了通向大學的墊腳石,這樣我認為降低了這些好作品的價值。所以,文學教育要和高中生的閱讀愛好、閱讀活動掛鉤,讓我們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反思,這樣的文學教育才是我們需要的[2]。
三、我們需要能夠提升視野的文學教育
現在高中教材當中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都收錄了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高中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展。但這還遠遠不夠,我認為更需要融入其他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這利于高中生了解祖國文化,能夠讓我們建立文化自信。問題是很多這樣的文學作品只存在于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當中,在市面上很少見到。即便是登錄互聯網也難以獲取。筆者作為高中生呼吁少數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能夠進一步改革,將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學推送到網絡上,能夠讓我們這些高中生能夠隨時閱讀品鑒,可以體會到祖國文化璀璨的程度。
四、我們需要能夠培養我們語文能力的文學教育
高中語文能力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境、語脈,這些都能夠兼顧才能算是說好中國話。目前來看能夠兼顧語文能力的文學教育不多,從作者角度來看,魯迅先生、葉圣陶先生的作品語法十分嚴謹,這樣的作品對我們高中生的語文能力成長大有幫助。當然,也希望廣大高中生能夠認真閱讀文學作品,仔細體味其中內涵,不要為了完成一年140萬的閱讀量而囫圇吞棗,那樣雖然完成了任務對自身而言卻沒有很大的收益。我作為高中生,認為文學教育容不得快刀斬亂麻,而是需要理順文章主旨,認真分析其中的情感,學習當中的寫作手法。我最常用的便是批注式閱讀,將自己閱讀感受寫出來,遇到不懂得標出來并弄清楚,這樣不斷地積累文學底蘊[3]。
總結:高中生的文學教育作為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需要高中生自主加強重視,要認識到文學教育對自身文化自信、自身眼界和思維成長的作用,能夠正確理解文學教育。在文學作品選擇上要有自己正確的主張,要遠離不良文學的傷害,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身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文秀. 核心素養視野下的文學教育思考--評《文學如何教育:人文視野下的文學教育》[J]. 語文建設, 2021(24):1.
[2]吉慧芬. 激活名著閱讀 潤澤學生心靈[J]. 文學教育, 2020(36):2.
[3]張璐. 文學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 讀天下:綜合, 2020(19):1.